——过于高估自己的劳作或付出,这是有些人心里幽怨的由来。
你可能只做了20%的工作,但感觉自己做了70%,心里当然委屈。估计的比实际越高,心里的委屈就越是强烈。
委屈,当然有怨心——偏偏对方也高估了自己的付出,也是怨气重重,你想这日子,还能过下去吗?
——几乎所有的心灵鸡汤,所有的励志文本,都喋喋不休地告诉大家要付出,要无怨无悔地付出。还有什么感恩之心,就是因为有人不愿意多付出,所以想忽悠大家感恩,你感恩,就对付出没什么抱怨了。
但对于一个高估了自己付出的人来说,这些鸡汤励志,是不管用的。
不管用的原因是,我们不只是意识不到自己高估了付出,还会——
高估自己的智力。
(04)
据说,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商,在平均线之上。
这个意思是说,有些并不聪明的人,却认为自己很聪明,如果谁不承认这一点,他恨谁一辈子。
瑞典有个不信邪的心理学家,叫彼得·约翰松,这人跟大伙玩了个偷梁换柱的把戏,把实验者坑惨了。
约翰松的实验,是这样子的——先找来实验者,坐下,看屏幕上疾速闪过的美女图片,一次闪过两张,然后问实验者:你喜欢哪一个美女?
美女……萌萌哒,都喜欢。
可是实验要求只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所以实验者们,只能指明其中一张。
然后约翰松把照片推送过来,请实验者做个解释:两个美女都蛮好,为什么偏偏就喜欢这个?为什么?
实验者就开始解释:因为那啥……所以哪啥……吭哧瘪肚地解释一番。
等实验者解释完了,约翰松就嘎嘎地怪笑起来:傻孩子,你中吾计矣,现在给你看的照片,不是你选中的那一张!
这样玩儿也行?
约翰松说:人类,是这样一种动物,他们喜欢跟自己唱反调。
(05)
有些人,为什么喜欢和自己唱反调呢?
再来个实验就清楚了。
找两个旗鼓相当的辩论手,让他们抽签,进行辩论。
抽签,抽到什么主题,就分正反方展开辩论。
比如说,抽到这样一个签,正方观点是: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反方观点则是,笑你妹呀笑,高冷才是王道。
论辩十分钟,双方已经交手几回合,不分胜负之际,突然叫停论辩。
现在,让双方交换场地,换位论辩——也就是说,对方转为支持你刚才的观点,而你要做的,是驳倒对方。
继续观看辩论,你会发现,双方并无丝毫心理不适,仍然是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地伶牙俐齿。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有些人,哪怕他意志再果决,态度再坚定地信奉某个观点,但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轻松驳倒自己。
(06)
有些人并不在意观点,甚至根本没观点。
他们只是不喜欢,或是讨厌某个人,才会否决对方的观点。
在意的不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