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的班主任反馈给寇溪同样的事情,学校里并没有任何的暴力也没有给牛牛任何的学习压力。但是各科老师都说牛牛现在课堂上经常走神,最近的月考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寇溪想不通为什么,一度以为他的亲生母亲是不是背着她又来找孩子了。
“不应该吧!”王雅芝觉得这个可能性很低:“要是找也不该找孩子啊,他还没成年呢。要找也是找你啊,再说了上次你不是给了那边律师函了么。你要了那么多的赔偿金,她们又拿不出来,也不敢跟你打官司的。”
王雅芝想了想压低声音提醒:“该不会那头要让孩子偷着跑了吧。”
寇溪没好气:“拉倒吧,牛牛可以干不出来这样的事儿。他是不绝对不可能不辞而别的!”
如果不是亲生母亲这件事,那又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情绪反常的呢?
“处对象了?”王雅芝开着玩笑说道:“现在初中生也不是没有搞对象的,咱家牛牛长得帅又有本事,后面跟着一堆的小姑娘。”
直觉告诉寇溪,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寇溪想起几个月前,在老家处理奶奶的葬礼期间。她就看见过米乐跟牛牛起争执,当时牛牛是情绪崩溃大哭反而米乐一脸的无辜跟委屈。
寇溪回家仔细的盘问女儿,米乐一直闭口不谈。急了寇溪就要动手打人,米乐大哭起来嚷嚷着:“绝对不背叛,绝对不背叛。”
“什么背叛?”寇溪抓住这个细节,威逼利诱连哄带吓的让孩子吐出实情。
但是米乐天生就是个地。下。党的好苗子,任凭亲妈如何逼迫坚决不肯出卖背叛自己的哥哥。自从那次牛牛崩溃大哭让她不要背叛爸爸不要背叛这个家开始,米乐心里面就已经有些不自在了。
她倒是对霍安没有什么背叛的感觉,毕竟这个父亲在她记忆里实在是太过遥远。但是她不希望自己背叛哥哥背叛家人,虽然年纪小但是她清楚背叛是坏人才做的事情。
小孩子的世界对人分的很清楚,除了好人就是坏人,她不要做坏蛋。
寇溪也没想到孩子执拗起来这么可怕,但她又不能逼得太过反而让孩子们崩的更紧。
只能温柔地给米乐讲道理:“妈妈不是要惩罚哥哥,妈妈是看见哥哥最近很不高兴。但是妈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哥哥的秘密肯定会告诉你的。但是妈妈不知道就没有办法帮助哥哥解决对不对?你也希望哥哥开开心心的,妈妈也希望哥哥开开心心的。妈妈是大人,你们是小孩子。小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大人是可以做到的?”
寇溪使出杀手锏:“哥哥不开心,是不是因为他的亲生妈妈来找他了?哥哥想离开我们了吗?还是哥哥担心妈妈会让哥哥离开这个家?如果因为这件事,你可以替妈妈跟哥哥说,让他放心,妈妈永远都不会让他离开我们的。他永远都是你哥哥永远都是我的儿子。”
寇溪是了解牛牛的,这个孩子心思重很敏感非常注重家庭观念。因为童年的经历,对感情很看重也异常珍惜现在这个家庭。
她故意虎着脸装作很担心的样子:“难道是哥哥想要跟他亲生的妈妈在一起,不想要我了?”
米乐立马摇头否认:“不是不是,哥哥最喜欢我们了。他才不要那个妈妈呢,是他不想要顾伯伯。”
“不想要顾伯伯?”寇溪惊愕,怎么都没想到这件事居然会跟顾沉有关系。八竿子打不着啊?
米乐哭哭啼啼的跟寇溪说了实话,当然免不了还要解释一番:“我想要顾伯伯当我爸爸,我没有要背叛我自己的爸爸。妈妈,我真的没有背叛我自己的爸爸。我是个好孩子,我不是坏人!”
寇溪震惊于两个孩子的反应,她是知道米乐对顾沉的孺慕之情来自于血浓于水。但是她万万没想到,丝毫反对之意都没有表达出来的牛牛,居然对顾沉的态度是这样的强烈。
她知道顾沉是霍安,自然而然的认为他跟孩子们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尤其是对牛牛的重视一如当年。但是她没想到的是,孩子们根本不知道实情。更没有想到的是,牛牛对霍安的感情,竟然认为自己再婚就是对霍安的背叛。
“哥哥为什么不跟我说?”寇溪下意识的问道,问完之后她自己苦笑一下。
牛牛这个孩子怎么可能跟自己说呢,对他来说自己过的开心很重要。霍安的离世以及后面这些年自己如何的过日子,牛牛是看在眼里的。
他一直当自己是寇溪的一个包袱,从小到大他就很成熟很懂事。可哪个懂事的孩子心里面不苦呢?懂事是褒义词么?明明是贬义词,只有不被生活宠爱的孩子才不得不包容一切才不得不懂事。
这也是为什么自己更偏爱牛牛的原因,可即便如此她依然没能早点察觉出这个孩子的不对劲。
“是不是长辈们要给姥爷找个老伴儿,哥哥心里面更难受了?”看着女儿捣蒜似的点头,寇溪心里面已经完全明白过来了。
一方面他是希望有个人可以照顾自己,看见自己过的开心他也很高兴。另一方面他心里面又觉得难过,觉得如果接受并且喜欢顾沉那就是背叛了霍安。他把自己置在了一个进退两难的位子上,他跟米乐不同,他对霍安的感情比她想象的还要深。
一个小孩子,幼年被生母抛弃再失去爸爸跟奶奶,又被生母虐待。战战兢兢地像是抓着救命稻草一样,以为后半生可以依靠霍安了。那个他心底坚不可摧的倚仗倒下了,命运再一次将他砸到深渊。
他只是一个小孩子,他要适应多少次家庭变故呢?失去之后要努力适应,刚刚适应又要接受变化,就像是一个怪圈,周而复始。
他只是一个孩子,这些压力为什么要让他来承受呢?
寇溪自己也乱了,不管怎么说都是大人的错。成年人在选择的时候,又有谁曾经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