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坤让出租车把他载到了市区东边靠山的区域,然后就提着鸟笼下了车,找了个方向爬上了山。
这周边并不是荒郊野外,依然还在市区范围内,山上山下都有很多建筑,也修了好几条路,供汽车上山的公路、供游人游玩的栈道和石梯都有。
不过现在明显要天气大变,暴雨来临的样子,山上自然也没什么人了。而且向坤走的也不是大路,专门往小路里钻,要不是怕衣服鞋子弄得太破等下出来后不方便打车,他都要像在秦岭无人区的时候一样直接用身体“开路”了。
向坤自己找了个比较崎岖的路线到了山顶,这边没有路通过来,杂草丛生,也没什么景致。
他随便找了棵树爬了上去,把鸟笼挂着,准备等要走的时候再来拿。
不过从树上下来后,他想了下,又重新爬上去把鸟笼取下,换个地方藏——虽然几率很小,但万一要是这树给雷劈了,那“金闪闪”可就太倒霉了。
向坤走到山边,眺望头顶乌压压的云层,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飞速计算着。
现在他将周围各种环境元素都细分,同时建立了多个认知模型,然后又汇集到大气电场这个大的认知模型中,通过自己的认知模式,来感受着磁场、电场的变化。
大气电场的强度是一直在变化的,晴天电场和这种“扰动天气电场”差距很大,在后者的状态下,向坤要更容易收集相关的数据,帮助他完善大气电场的认知模型。
这种计算量,便是向坤现在也已经开始觉得脑袋发胀,但他现在已经比较了解自己的极限,所以并没有立刻停下,而是竭力控制着思维强度,维持着现在的状态。
对大气电场的认知模型建立得越完善,他就越能够反推出自己要模仿那变异蜘蛛飞行,需要什么条件,从而建立和完善“御电飞行”的认知模型。
随着时间推移,向坤已经能够越来越清楚地判断大气电场的变化情况,他现在的注意力在其中几片低空雷云上,他知道当雷云与大地局部电场强度达到大气游离所需的电场强度时,就会使空气游离,形成先导放电通道——也就是雷电产生的第一步。
向坤当然没有想过去“接雷”,他又不是修仙者,要渡劫正道。
九成的闪电只会在地、云之间炸开,只有不到一成能够直击地面,这些闪电的平均电流是三万安培,最大甚至可以达到三十万安培。
击中地面瞬间产生的温度可以高达三万摄氏度,向坤可没有那么强的耐热能力,甚至恰恰相反,根据之前的实验,相比起物理伤害,这种高温伤害对他更致命。
那些被闪电劈中后还生还的人类,基本都不是被闪电直击,而是旁侧闪击。
向坤聚精会神关注着雷电的发生过程,不断完善他的认知模型。
根据向坤之前见证那“变异蜘蛛”飞行的过程,以及后来所得到的“变异蜘蛛”部分飞行的记忆片段来看,它有办法利用闪电发生时强烈的电场变化来给自己“充电”,获得更强的飞行能力。
不过这个“充电”的方式,并不是直接跑去被雷劈。
如果把“变异蜘蛛”比作是一条船,“飞行”是在水上航行的话,那雷电天气的电场,就是更深的水深,能够承载住这条船的吃水深度,而晴天的时候,水量不足,很容易搁浅。
雷电现象后的“充电”,则相当于给船加上了动力系统,可以在航道中更好地畅行。但水深足够,依然还是能否起航的前提。
当一道闪电在云层中亮起,轰隆隆雷声传来后,向坤的瞳孔渐渐变得幽深起来。
他的视线内一片深黑,仿佛眼睛被蒙起来一般,但这黑暗中却又有无数似有若无的小点在变化和排列,这并不是夜视模式,也不是红外热成像模式,这是向坤自己都从来没有看到的画面,但他却没有一点“失明”的感觉,他依然能够通过那无数的小点准确地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周围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可以相对清晰地感觉到周围大量电荷的运动趋势,感觉到远处云层中电场的具体变化。
一秒多钟之后,向坤的视线恢复,他快速地四下观察了一番,在看到的斜对面山壁下方是一座湖后,他开始后退,给自己留出了一个大概六、七米的冲刺距离,然后将口袋里的手机拿出来,随手丢在旁边草丛里——这是他之前新换的红米note8pro,可不想等下再摔坏或是进水。
然后他微微降低重心,开始做准备。
几分钟后,向坤通过他的认知模型,把握到了时机,开始尽全力奔跑,前冲。
云层中电龙涌动,隆隆雷声中,闪电按照既定的路线将空气劈开,在半空中消失。
在它消失的几乎同时,向坤跃出了山壁。
“嗙!”地一声巨响,他整个人变成了一团光球,仿佛逆重力一般向上抛起了一米多,然后又继续向下坠去。
不过因为这下改变,他没再按照既定方向往那座湖落去。
……
“看什么呢?快点走啦,马上就要下雨了,咱们可没带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