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来的军粮到了。
作为仓禀主簿的王鹤锦自然是被派来验收,查验数量、质量,并且要给扬州方面出具回执勘合。
结果他在查验的过程中,给负责押运扬州都督府幕僚王闾丘给气的七窍生烟。
「怎么二十万?不是应该三十万吗?这误了军国大事,可是你们扬州的事,跟我们荆州可没关系」
「这船上的粮食都散了,数量不足」
「这些粮食都发霉了,喂牲口都不吃不作数」
「剩下的,下一批一起补上」
王鹤锦是百般挑刺,最后只给扬州都督府开具了实收十八万斛军粮的回执。
王闾丘拿到回执之后看到上面的内容也是气的不行,立马与王鹤锦理论一番,谁知道这位王主簿直接说了,是常例,水路十分之一的折损。
王闾丘知道王鹤锦所说的常例是什么。其实运粮来说,途中有损耗是正常的。
所以朝廷漕运的粮食,都会约定俗成,有一成作为折损。征调粮食的时候都会多征调一成。
但这毕竟是荆州都督府和扬州都督府都是平级的,甚至扬州都督府还是大都督府,而荆州只是都督府。
若不是兵部行文,扬州方面也不可能给荆州调集粮食。
王闾丘一气之下甚至想下令直接把船开回去,粮食直接运回去,不过想着来的时候长史嘱咐,也就忍了下来。
毕竟这涉及到山南道的平叛战事,若是因为军粮问题,最后导致军败,这罪名可就大了去了。
因此王闾丘也就咬着牙忍了。
回扬州的路程因为是顺大江而下,速度极快,几日的功夫就回了扬州。
傅津川听到王闾丘的回报之后直接差点把手中的茶碗摔了。
「你没见到荆州都督?」
王闾丘摇摇头道:「就只来个主簿,据说是王大都督的家人」
傅津川怒道:「扒皮扒到我头上了?」
盛怒之下的傅三郎直接就命人修书一封,与荆州都督王鹤臣。
两个都督府直接就因为军粮一事,打起了公文大战。
王鹤臣接到傅津川的来信之后,一看内容也是气的够呛,大骂道「小儿猖狂」。
王鹤臣也是勋贵之家出身,虽然没有侯伯之爵,但他的母亲却是宣宗公主,他本人是仁宗皇帝的外甥,武宗皇帝和道君皇帝的姑舅兄弟,正二八百的皇亲国戚。
王鹤臣本来性情温顺,现在被傅津川这一个小辈写信呛了一顿,自然是气不过,立马回书指责扬州没有按照兵部要求给够粮食。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本来以为对方是个晚辈,说话居然这么不给他留面子?我王家的人轮得到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