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尾的时候,官兵消停的多,李自成和其部下们,却是沉浸在一片洋洋喜气之中。
和往年的河南一样,今年的冬天仍然是雪下的很早,等进了腊月之后,反而无雪了。
这样的天时,就是说明过冬前后天不太冷,而且降雪量少就意味着来年开春后降雨也少,就说明干旱仍然将继续下去。
同时,因为干旱,天不曾降大雪,导致蝗灾也会继续这几年的十分严重的传统,在新的一年里头,吃光仅有的一点青苗。
人们抱怨着,哀叹着,哪怕是心里高兴着李闯打败了官兵,短时间内不再有兵灾,可是想想来年的光景,人们还是止不住的心情沉重。
“多打几眼井,不要惜力,老百姓心向着咱们,咱们现在也没有甚事,多做些活计累不着你们。”
仗打胜之后,李过算是首功,他也并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头脑扎进农事里头来了。
开封已经定下来当根本,来年开春就四处出击,北上打鄣德,东南打归德府和陈留、杞县,再南下打汝宁府和南阳,半年之后,再视情形而定,下襄阳,沿江下南都。
这个路线,是经心谋划过的。朝廷在北边还有一些力量,北京这样的城池也不是容易一攻而下的,万一受挫就不好了。现在这样的情形,往南打,夺湖广产粮地,得南都财赋地,和河南联成一片后,再取北京,把握就大了。
不过与其说是对朝廷这样小心,不如说是李自成不想早早面对山东。
现在想打北京,不把山东拿下来是不可能的,只有河南和山东联成一片,才谈的上去北伐京师,不然的话,无疑是痴人说梦。
短期内没有战事,诸将分头练兵和打造器械,李过领了督促农事的差事,他的两三万人的骑兵,除了留下一些操练新军之外,大半叫他撵到了地里头。
看到大家有点懒洋洋的模样,不怎么上心,李过有些焦燥起来,他用马鞭在半空虚抽一下,厉声喝道:“耕战耕战,没有耕,哪来的战?”
“嘿嘿,将爷,咱们这么多年,不是一直都只练兵么。”
“就是,老百姓还能不种地?”
“等夏初时,好歹会有收成,到时候咱们去征粮就对了。”
“到时候征粮出队子,咱头一批报名,征不到粮,将爷你打我的板子,打多少都没有二话可说。”
“挖井实在不是咱能做的,这是手艺活,将爷还是差我去做别的吧。”
能够胆在“一只虎”面前说这些话的,肯定都是些够资格也够胆气的,他们要是接了令阴奉阳违,李过反而真的会抽他们鞭子,但当面这么顶回来,反而是长期跟着够义气也实诚的,一时间气的他没有话说,只是眨着眼不语。
“将爷,我的好将爷!”
一个跟随多年,也是同寨的本家李姓老部下最为敢言,见李过这样,又仗着胆子道:“这些天你老督农,咱们吃点苦没有啥,将士们有怨气可不是小事!大伙儿走出来趟,无非就是想过好日子,不想再吃地里头的苦了。现在不少人都和我说怪话,说要是知道现在比在家务弄庄稼还辛苦,又何必提着脑袋出来?说起来,咱们闯营比起人家曹营已经够苦啦,要是再弄下去……”
这个部下也不敢把话说圆全了,不过李过心里一片冰冷,他清清楚楚的明白,这些话都是实情,是部下们的一片好心。
这些天怪话不少了,不过都是来自别的部将,闯王身边的军师们是很支持的,用宋金星的话来说,明太祖就是靠的练兵和屯田,就是这两手得了天下,现在闯王要得天下,练兵这一块不差了,屯田这一块却是差的太远。
李自成尚不怎么坚决,刘宗敏不大感兴趣……他是一直想回关中,想在西安建立基业,富贵不回故乡,对刘宗敏等陕西籍的大将来说,都不是什么高兴的事。
李过却是大为赞同,他的兵马执行屯田的命令最为坚决,现在看来,无形之中就得罪了不少人。
他看着这些部下,见多是关切的目光,心中感动,一时就想把在山东看到的情形告诉大家。
除了在莱芜买铁,他还暗中潜到过胶州,只是没敢往浮山核心地带去。
李自成对山东的事十分好奇,刘体纯也曾经亲自潜入过去,亦是没有敢往核心地带去。毕竟越是往里头,盘查越严,唯恐露馅。
就算是在外围,见到的东西也是足够叫他们胆战心惊了。
那些硕大的风车,整齐平整的道路,硕果累累的农田,兴盛的农庄,高达数层楼的巨大水车和星罗棋布的深井,加上治安,水师,商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叫李过深深明白,为什么张守仁的军队装备那么好,士气又是那么高昂。
所以牛金星的屯田之议,立本之议,他才会那么赞同!
可是,话到嘴边,他又是咽了回去。
和张守仁一直替将士扫盲学习不同,李自成的部下当初全是不识字的农民,就算到现在,士兵们仍然是几乎全部是文盲,而将领中,只有少数几个为了看懂兵书和文告开始学习,多半将领识字仍然十分有限。
就是李自成本人,前几年还不注意这些,这两年才开始恶补,开始跟着牛金星等文人学习通鉴等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