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墟却一下子闲了下来,待在馆驿无事可做,便一个人在城中逛了起来。
天子居住的王宫,三公卿士视事的衙邸,供奉诸位先王的宗庙,还有那虽无缘一见却心向往之的象征九州气运的天下九鼎……这王城中一切的一切,无不令人仰之思之敬之。
这王城说大也不大,以卫墟的脚力,只用了多半天工夫便逛了个遍,其中有两处地方倒是让他颇为驻足了一些时间。
其一乃是西南城角的文阁馆,其坐落于一小山之上,内藏万卷天下典籍,其中便有三叔祖叔文子与他说过的那本《仙文拾遗》。
还有一处是位于王宫西城根的御医院,这里面据说汇聚了天下的名医,卫墟本想进去走走门路,看看能否求哪位御医写个医治失魂症的方子,可还未等他靠近,便被守门的小吏给轰了出来。卫墟苦笑了一阵,看来豆儿的病只能另寻他法了。
……
“王城之内,除却专供天子的御医院,另有医馆药铺一十八家;各家名医圣手三十三人,其中御医九人……”这是卫墟手中一张绸纸上写的内容,其上所列的是王城内医馆大夫名录,包括人名住址所列甚详。
“看来这些地头蛇还是有些门道的,这笔买卖做得倒也值。”卫墟自言自语道。
原来,昨rì卫墟闲逛到一处街道,正好看到两伙地痞街头互殴,其中一伙人大胜之后扬长而去,只剩下另一伙七八个人乱七八糟的躺了一地。
卫墟也不知怎的突然善心大发,略施手段将几人救治了一番,事后这伙人对他大为感激,卫墟只是一笑了之,只不过是些普通的头破皮伤、筋伤骨裂,他顺手为之而已。
其实对于一个宗师级武者来说,这些都只不过算是些皮外小伤。又止不住想到豆儿那令他束手无策的失魂症状,他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
旁边几个地痞无赖正可劲地夸赞卫墟的善行,见恩人不知怎的眉头忽然皱起这么高,连忙拍胸膛表示恩人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他们绝不推脱。
于是,便有了卫墟手中捏着的这张绸纸。
………【第058章 还魂汤】………
() 于是,便有了卫墟手中捏着的这张绸纸。
当即,卫墟支使院中下人备好车马,便带着昏迷的豆儿出门而去。
每家医馆,每个大夫,卫墟都一一登门拜访,前后花了三天时间,最后这些大夫开了一大堆方子,也针灸治疗了数次,可一个对症见效的都没有,全是些慢慢调理身体的。
这般情况确实有点让他始料未及,他也没曾想过,豆儿一个病却把整个王城的大夫都给难住了。
子午大夫依旧在四处走动,天子那边还没有明确的回复消息。
这天,卫墟独自一人在大街上晃晃悠悠,不知不觉间竟然出了东城门,又过了湹河之上的石桥,直到溜达到成周城墙跟下,他才意思到自己竟跑到另一座城边来了。
上文提到,当年周公修建洛邑,以湹河为界,每边分筑一城,河西为王城,河东为成周。王城乃是王公贵族所居之地,其中奢华暂且表过不提,却说这成周城虽与王城仅一河之隔,内里天地却天差地别。
成周城内,除了分驻城内各军营的虎贲军士,城中居民祖上多为先朝殷商遗民,武王克商之后被迁居于此。殷商遗民,祖上多是前朝贵族,周王惧其反,在城中驻守重兵用以监视震慑。
这些殷民虽然名义上被周王赦了罪并非奴役之身,但周王又限制其迁居他处,不得拥有田地,使得这些殷民只得cāo些商贩之类的贱业,或者依附于河西的王公贵族们从事些劳役苦力。
以至于数百年下来,成周城中的殷民一直贫穷潦倒,罕有饱食衣暖之家,又时常被贵族纨绔和军士兵痞之流任意欺虐,rì子过的怎一个“悲惨”了得。他们虽无奴隶之名,却难逃奴隶之实。
为方便两城来往便利,在湹河之上建有三座石桥,从河上游往下分别为上元桥、中元桥和下元桥。其中中元桥分别连接两城的东西二门,平rì里人们往来其上最为繁多,卫墟先前走过的石桥便是这中元桥。
周王有令:凡贩货入城者,以货值抽三成为税。
起先有些沿湹河而来的外地行商,因嫌入门税太重,只得于中元桥附近向过往行人兜售货物。后来商贩越聚越多,渐渐成了规模,便形成了沿河两岸分布的集市,人们称之为草市。
虽然后来有官员又在此设制了草市衙,专收摊地税,但这摊地税比之城门税却要轻上许多,草市便依旧延续了下来,而且越来越兴盛。
行人行走于河堤之上,只见一边是沿河叫卖的船家,另一边是沿着城墙根的摆摊者,真是好不热闹。
洛邑乃都城所在,汇聚天下行商,故而这草市之中使用的钱币也是五花八门,有圆形方孔的铜钱,酷似小刀的刀币,圆圆的饼钱,条块状的板币……至于金银之物,草市中所贩货值不大,用到的倒是不多。
卫墟沿着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