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记忆矩阵名词解释 > 27观测者上33(第1页)

27观测者上33(第1页)

1935年,为了驳斥哥本哈根诠释所提出的量子不确定性原理,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想象出一个被后世称为“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设想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有一个放射源、一瓶有毒气体,以及一只不幸地被薛定谔选中的猫。箱内的装置决定了放射源中的原子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则电子开关释放有毒气体,猫将被毒死;如果没有发生衰变,则电子开关保持关闭,猫将安然无恙。哥本哈根诠释认为粒子的状态取决于人们的观测:在观测之前,粒子处于各种可能性所组合的叠加态,而惟有在我们观测时,这个粒子才基于概率而随机地选择一个确定的状态呈现在观测者面前。将此理论延伸至这只猫,薛定谔不无嘲讽地推论指出,在我们没有观测之前,原子处于既衰变又没有衰变的叠加态,电子开关处于既开启又关闭的叠加态,而毒气瓶旁的猫也因此处于既生又死的叠加态。

薛定谔原本想以这只既活着又死去的猫暴露量子理论中的逻辑悖论,殊不知却与爱因斯坦的EPR佯谬一样无意间触摸到世界的真相。宇宙在各个层次上展现出相似的结构,每一个原子都犹如宇宙的一粒种子包含了整个宇宙的部分信息。如果仅仅将眼界局限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生和死,那是确实难以认同存在着一只既生又死的猫。但是,正如每一个粒子都拥有与其在质量、寿命、自旋、磁矩、电量等方面完全相同,而在自旋方向和正负电荷方面完全相反的“反粒子”,我们由粒子结合而成原子,再由原子构成物质而形成的所谓“生”,也就必定与与之对应的由“反粒子”结合而成“反原子”,再由“反原子”构成“反物质”而形成的“死”如影随形。我们所理解的生命,事实上正是处于正物质与反物质日益接近、即将相遇而尚未相遇的叠加态中,也正是这一实质意义上,我们可谓既生又死,因为构成生命的正物质正走在与反物质相遇的途中。而当这一刻终于到来时,正物质和反物质将在相遇中湮灭而转变为其他粒子。另一种粒子、原子、物质以及与之对应的反粒子、反原子、反物质又将形成。就此而言,“死亡”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死亡,死亡是另一种生与死的叠加态。是的,如果你对生与死看得不够清,是因为你看得不够远。

汲取此前对着外行讲理论而致人生厌的教训,万锋在讲述薛定谔的猫时只是大而化之地予以概述。至于为什么要在此时提及一个看不出有什么关联的思想实验,万锋解释称无数熟知这个实验的人都期盼若是猫能说话,或许就能够告诉人们箱中既生又死的奇异感受,而我们恰恰就有两个极具表达能力的人处于暗箱之中,而当务之急就是想出办法让他们“告诉”我们当前究竟处于何种境地,也惟有如此才能找到应对之策。

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万锋之所以想到薛定谔的猫,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受到脑可视录像中“观测”所具有的神秘力量。粒子是在受到观测时才脱离其所具有的可能性叠加状态而呈现出一种确定性,作为量子态的记忆不也同样如此吗?我们不妨将零零一号和李希明所踏入的世界视为一个记忆的黑箱,其中的记忆犹如薛定谔的猫,它在零零一号进入黑箱进行观测时呈现出了一个确定的状态,此后又随着李希明的加入和观测而再次呈现出一个确定的状态。为什么随后不再呈现确定的状态,而只是零零一号走在螺旋楼梯上以及李希明不断受到盘问的重复画面呢?

是的,是因为他们在进入黑箱之后便被记忆吞没,他们不再能够作为观测记忆的观测者推动记忆呈现出确定的状态,而成为了记忆黑箱中记忆的一部分。

“必须有一个从黑箱外向内观测的观测者。”躺在漆黑的宿舍床上,万锋大声地对自己说道,“惟有如此,记忆才能以确定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脑可视录像也才能不断地得以推进”。

1935年,为了驳斥哥本哈根诠释所提出的量子不确定性原理,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想象出一个被后世称为“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设想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有一个放射源、一瓶有毒气体,以及一只不幸地被薛定谔选中的猫。箱内的装置决定了放射源中的原子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发生衰变:如果发生衰变,则电子开关释放有毒气体,猫将被毒死;如果没有发生衰变,则电子开关保持关闭,猫将安然无恙。哥本哈根诠释认为粒子的状态取决于人们的观测:在观测之前,粒子处于各种可能性所组合的叠加态,而惟有在我们观测时,这个粒子才基于概率而随机地选择一个确定的状态呈现在观测者面前。将此理论延伸至这只猫,薛定谔不无嘲讽地推论指出,在我们没有观测之前,原子处于既衰变又没有衰变的叠加态,电子开关处于既开启又关闭的叠加态,而毒气瓶旁的猫也因此处于既生又死的叠加态。

薛定谔原本想以这只既活着又死去的猫暴露量子理论中的逻辑悖论,殊不知却与爱因斯坦的EPR佯谬一样无意间触摸到世界的真相。宇宙在各个层次上展现出相似的结构,每一个原子都犹如宇宙的一粒种子包含了整个宇宙的部分信息。如果仅仅将眼界局限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生和死,那是确实难以认同存在着一只既生又死的猫。但是,正如每一个粒子都拥有与其在质量、寿命、自旋、磁矩、电量等方面完全相同,而在自旋方向和正负电荷方面完全相反的“反粒子”,我们由粒子结合而成原子,再由原子构成物质而形成的所谓“生”,也就必定与与之对应的由“反粒子”结合而成“反原子”,再由“反原子”构成“反物质”而形成的“死”如影随形。我们所理解的生命,事实上正是处于正物质与反物质日益接近、即将相遇而尚未相遇的叠加态中,也正是这一实质意义上,我们可谓既生又死,因为构成生命的正物质正走在与反物质相遇的途中。而当这一刻终于到来时,正物质和反物质将在相遇中湮灭而转变为其他粒子。另一种粒子、原子、物质以及与之对应的反粒子、反原子、反物质又将形成。就此而言,“死亡”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死亡,死亡是另一种生与死的叠加态。是的,如果你对生与死看得不够清,是因为你看得不够远。

汲取此前对着外行讲理论而致人生厌的教训,万锋在讲述薛定谔的猫时只是大而化之地予以概述。至于为什么要在此时提及一个看不出有什么关联的思想实验,万锋解释称无数熟知这个实验的人都期盼若是猫能说话,或许就能够告诉人们箱中既生又死的奇异感受,而我们恰恰就有两个极具表达能力的人处于暗箱之中,而当务之急就是想出办法让他们“告诉”我们当前究竟处于何种境地,也惟有如此才能找到应对之策。

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万锋之所以想到薛定谔的猫,是因为他越来越感受到脑可视录像中“观测”所具有的神秘力量。粒子是在受到观测时才脱离其所具有的可能性叠加状态而呈现出一种确定性,作为量子态的记忆不也同样如此吗?我们不妨将零零一号和李希明所踏入的世界视为一个记忆的黑箱,其中的记忆犹如薛定谔的猫,它在零零一号进入黑箱进行观测时呈现出了一个确定的状态,此后又随着李希明的加入和观测而再次呈现出一个确定的状态。为什么随后不再呈现确定的状态,而只是零零一号走在螺旋楼梯上以及李希明不断受到盘问的重复画面呢?

是的,是因为他们在进入黑箱之后便被记忆吞没,他们不再能够作为观测记忆的观测者推动记忆呈现出确定的状态,而成为了记忆黑箱中记忆的一部分。

“必须有一个从黑箱外向内观测的观测者。”躺在漆黑的宿舍床上,万锋大声地对自己说道,“惟有如此,记忆才能以确定的方式呈现出来,而脑可视录像也才能不断地得以推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