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清晨,天朗气清,是一个非常适合出海的天气。
水下考古其实比陆上考古更讲究“靠天吃饭”,如果气候不好是坚决不能出海工作的,毕竟危险系数提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如果天气过度阴沉,不仅有风雨来袭的危险,水下的能见度也会进一步降低。
“之前我们在粤省水下考古的时候,就因为梅雨季,”鲁小达悄悄跟楚孑说道,“不过,虽然下不了水,补贴照算……”
说完,鲁小达自己都笑了。
楚孑也笑了一下。
他知道鲁小达不是贪图那点补贴的人,其实来这里参与水下考古工作的都不是为了那仨瓜俩枣的补贴。
而是为了一些更崇高的东西。
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好意思把那种追求宣之于口,于是便只能说一些通俗的原因,用来自嘲。
他们一行四个人,花了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便走到了码头。
码头并不大,平时也只能供小型的渔船、快艇进出,通常都服务于当地的个体户渔民。
这也是因为另一个问题导致的,这里的水太浅,只能停靠吃水量比较小的船停靠,而且船只的进出只能是在每天的两个高平潮时间,可以说是要靠“潮汐”吃饭了。
而且,这个小码头是个私人码头,港口设施也接近于0,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停靠船要求,怎么补给、运送设备,甚至回港吃饭等等问题,则都需要他们自己一起解决了。
不过,虽说是小了点,但这个码头的风光特别好。
渔船成排,整整齐齐地停在海面上,虽然我国东部的海水并不能算蔚蓝,但也能倒映出天空中的朵朵白云,远远地海天交界处闪耀的银线几乎让人迷醉。
之后要频繁往来这里,楚孑想。那么每一次还会为这样的景色感到兴奋吗?
他并不知道。
“这一艘就是大家之后的交通后勤保障船了,”何领队走向码头上站着的一家皮肤黝黑的渔民,介绍道,“船长王双一家人之前也照顾过我们在邻近海域的水下考古工作了,大家也算熟人了,之后不要客气。”
和陆上考古一样,每次考古工作都少不了这些当地居民的帮助。
“就似滴,跟我俩不用客气嗷,以后有事只管提!”
王双船长嘿嘿一笑,露出两排大白牙,看着就有种辽东地区特有的淳朴。
大家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登上了这艘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渔船。
王双船长身手矫健,开船系缆一气呵成。
“我今年刚换了个大柴油发动机,”王双笑着说道,“现在这船老猛了,一口气跑十节一点问题都没有!”
“那您现在出海打渔可‘老猛了’,”楚孑也笑着回答,“别的小渔船都跟不上您啦!”
“可不咋地!”王双拍拍胸脯,“小兄弟,你可得坐稳喽,你那小身子骨可别折下去!”
“放心吧王叔,”楚孑撸开袖管,露出漂亮的肌肉,“我也老猛了。”
说着,渔船开始飞速向前行驶。
丹渔0859号虽然不大,船身只有18米,宽4。75米,深1。7米,吃水1。22米,但胜在速度快,而且王叔的驾驶技术也很好。
和这次出海一比,之前在姜女石的出海就是小儿科了。
事实上,这次水下考古,全方位的都要比之前那次姜女石考古专业得多。
毕竟这是对一个大型水下舰体的考古工作,显然比对姜女石的考古难度大得多。
经过四十分钟的航行,他们才达到了目的地。
老人石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