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下令将普福、高恒和盐运使卢见曾革职查办,叛秋后处斩,又向盐商追缴银一千零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九两六钱。
甘肃冒赈案,又称甘肃米案,是乾隆年间甘肃官员以赈济灾民的名义徇私舞弊侵吞赈粮的大案。这个案子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省,共牵涉到总督、布政使及以下官员一百一十三人,追缴赃银二百八十余万两。
因其贪污数量之大、延续时间之长、牵涉官员之多、惩处罪犯之严,被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这桩案子早在七年前就开始了。众多官员参与其中,却无一个官员举报,以致该案隐瞒七年之久,如果不是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这桩大案也许还不会败露。
清政府在甘肃实行过捐监。
所谓捐监,就是取得国子监监生学历的读书人,必须按规定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用以在灾荒之间赈济灾民。
捐监曾一度停止,但王亶望出任甘肃布政使后,以甘肃仓储不足为由,说服陕甘总督勒尔谨上书朝廷,奏请用捐监粮米赈贷灾民。公元1774年,乾隆帝批准在甘肃开捐。
王亶望稍微变了一下捐监的办法,让监生将应捐豆麦折算为白银。随后他调来亲信,将私收的白银以赈灾之名开销出去。
他们为各县预设灾情,然后按照各县“灾情”的轻重,把赈灾银两发给各县,又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所谓的“冒赈”。
这份冒赈的钱,就由王亶望和各县瓜分了。乾隆帝远在帝都,对内情一无所知,见王亶望办理监粮有功,将其调升浙江巡抚。
甘肃布政使一职由王廷赞接任,他与总督一起照本宣科,从中牟利。
一众官员心照不宣地伙同贪墨,本以为此事天衣无缝,谁知公元1781年,甘肃河州循化厅(今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不堪压迫,突然揭竿起事反清进逼兰州。王廷赞为摆脱困境,主动向乾隆帝上奏说甘愿将历年积存的四万两廉俸银捐作军饷。
乾隆帝一眼看出毛病,王延赞只不过担任甘肃布政使,他家中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于是他传谕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一面调集重兵镇压起义,一边密查王延赞家财的来源。
这一查,就查出了地方官员冒赈侵贫的惊天大案。
据统计,甘肃省当时共有二十七万多名报捐监生,共计收捐银一千五百余万两,其中有一千多万两不知所踪,且甘肃全省官吏无不染指。乾隆帝获知消息后,气得浑身发抖,大叫“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他为此下令重惩,强调不可因罚不及众仍存姑息。
此案共计处死大小官员五十六人,被革职下狱者八十二人。其中甘肃总督勒尔谨被赐令自尽,王廷赞被处以绞刑,王亶望等人则被斩首示众。甘肃官场实现了彻底的大换血。
甘肃冒赈案仅仅过去不到一年,山东库银案爆发。
山东巡抚国泰,姓富察氏,为满清八大姓之一,而且他还是乾隆帝皇妃的伯父。他与山东布政使于易简勾结贪赃枉法,导致山东省共亏空帑银两百多万两。两人都被处死。
对于各案贪污犯,乾隆帝无一例外处以极刑,但并没有刹住贪污之风。当以乾隆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享受着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时,官场逐渐形成各种陈规陋习,广大农民的生活逐渐变得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