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浅谈中医文化 > 第1部分(第4页)

第1部分(第4页)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zhū,二十四铢为一两),纵广九寸,盛溺(尿)九升九合。”

以上四段分别指胃、小肠、大肠和膀胱的重量、长度和形状。

另外中医有“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bēn)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会厌,为薄层黄色弹力软骨,在舌后突向上方,恰在声门前方,当吞咽动作时,与杓状软骨一起覆盖声门。贲门,医指胃上端的开口。太仓,指胃。幽门,胃与肠相通的开口。阑门,大肠与小肠交汇处。魄门,即肛门。

2006年11月13日于北京

关于解剖,中医并没有反对。《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大意是说,人的皮肉都在这里,外可以度量、切循而清楚它的尺度,人死后可以通过解剖而看见体内的情况。

《黄帝内经灵枢·肠胃》中提到了肠胃,还采取分段累计的方法;度量了从咽以下到直肠的长度。

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中医中的解剖内容。

《难经·四十二难》:“肝重二斤四两(一说四斤四两);当时的度量衡制约为一斤相当于现时250克,一两约相当于克,下同),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这说出了肝脏的解剖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部分三叶,右半部分四叶。《难经·四十一难》:“肝独有两叶。”就指的是肝脏独有两部分。由此可见,这里的“肝脏”与西医解剖中的肝脏是一致的。

《难经·四十二难》:“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这指出了心脏的基本重量、形态和功能——盛装汇集血液(精汁三合)。

“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中医的“脾脏”形状扁广,有散膏,主裹血,这些与西医中的“脾脏”不太一样,应该还包括西医中的胰脏。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为胃行其津液”的是胰腺(消化腺)而不是脾脏。西医中说的脾脏主要有两个功能——造血和免疫,符合“主裹血”的功能。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魄。”指出了肺的重量、形状(六叶两耳)和功能。西医中的肺脏则是左两叶,右三叶。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指出肾有左右两个。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指出胆在肝的短叶间,盛有胆汁。

“胃重二斤一两(四库本作‘二斤二两’,文渊阁四库本作‘二斤十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膀胱重九两二铢(zhū,二十四铢为一两),纵广九寸,盛溺(尿)九升九合。”

以上四段分别指胃、小肠、大肠和膀胱的重量、长度和形状。

另外中医有“七冲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bēn)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会厌,为薄层黄色弹力软骨,在舌后突向上方,恰在声门前方,当吞咽动作时,与杓状软骨一起覆盖声门。贲门,医指胃上端的开口。太仓,指胃。幽门,胃与肠相通的开口。阑门,大肠与小肠交汇处。魄门,即肛门。

2006年11月13日于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43·两一

中医文化随笔43·两一

所谓“两一”,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其中“两”指对立,“一”指统一。北宋哲学家张载《正蒙·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我们知道,中医里面的“阴阳规律”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不仅如此,中医里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局部与局部的关系都是这种“两一”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体与局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一个局部具有维系、反映整体的特性,也有维系自身独立的特性,所以,整体与局部之间存在着维系、反映整体的特性与维系自身的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例如一个班集体,每一位同学对外都代表和反映着这个班集体,在班集体内部,他就是班上的一分子,他就是他自己。同样,局部与局部之间也是如此。例如一个班集体中的两位同学,对外互相维系和反映着班集体的形象,对内则各自代表自己。局部与局部之间存在着互相维系、反映整体的特性和各自维护独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医就是如此,局部反映整体,整体牵制局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很好体现。

中医认为体表与体内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体表、形态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情况,所以有了望诊。《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人的面色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体情况和病理状态(参见《中医文化随笔20·望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庭(额)者,首面也;阙(quē,眉心)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眉心之下,山根)者,心也;直下(鼻柱,年寿)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年寿之下鼻尖,又叫准头、面王、明堂)者,脾也;方上(准头两旁,迎香之上,鼻隧)者,胃也;中央(面肉中央,迎香外,颧骨下)者,大肠也;挟大肠(颊上)者,肾也;当肾(当肾之下)者,脐也;面王以上(面王上,两颧内)者,小肠也;面王以下(人中)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内眼角)上者,膺(胸)乳也;挟绳(颊之外)而上者,背也;循牙车(牙床)以上者,股(大腿)也;中央(两牙床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jìng,小腿)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口旁大纹处)者,股里也;巨屈(颊下曲骨)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是面部与身体的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大体是说,手中鱼际部位的血络多青色,主胃中寒;赤色,主胃中有热。

人体的寸口(气口)脉也反映身体情况,这也是中医切脉的原因。《黄帝内经素问&;#8226;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难经·十八难》:“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如平卧的人体。

中医的经络理论则体现了身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统一关系。《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总之,“两一”规律在中医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这一规律有利于调节情绪和防治疾病。例如我们心情不舒畅,可以通过将眉心展开来帮助调解,因为“阙(眉心)中者,肺也;下极(眉心之下)者,心也”。

2006年11月14日于北京 电子书 分享网站

44·体育

中医文化随笔44·体育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中医对体育有哪些论述呢?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导引”(现在称为体育气功)也是一种医疗体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