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重楼魔尊 > 02(第4页)

02(第4页)

漫步于中草药的海洋,高亦健感慨万千,遐思绵绵。

当年孙思邈就是在这条山谷采药的吗?相传上古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故事也发生在秦岭北麓这一带。这些千奇百怪的本草吸引神农炎帝攀上南山,尝遍百草,留下《神农本草经》福荫炎黄子孙,吸引了孙思邈隐居峡谷,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赞叹南山“俯首满山金灵丹”。这些解毒的、治病的、养生的一株一叶本草,伴随着他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就在这些峡谷里种药、采药,著书立说,治病救人,悠闲地活了一百多岁。他把草药种植方法、炮制方法、治病方法传给了山民,山里人一代代传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南山里很多草药只有当地草医会使用,医院的处方里从来没有这些药材的影子,有的药材连名字都没有,就像张三公遇山羊自医发现的接骨草药。当地百姓和民间草医世世代代用来防病治病,有的仅用一种本草、一个偏方,治疗疑难杂症往往发挥奇效。这些药典中找不到的奇药,只有依靠草医们师传口授,如今,好多已经失传了。

听三公讲过,“南山八宝”中的“金丝带”这一味药材,是太乙山上的一种名贵珍稀菌类药,寄生在枯死的沙松上,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寒地带才能找到,要一两百年才能长成,活血化瘀、补肾壮阳的效果比天山雪莲还要好,但近年来“金丝带”已濒临灭绝了。还有药王茶,据说是药王孙思邈亲手栽种的一种茶,有清热解暑、健胃化湿、益脑清心等功效,还能治疗高血脂和糖尿病,如今也很难见到这种茶的身影了……

法师的身影渐渐变大,已移到峭壁的中部,这么说快要下山了。三公抬头望了望日头,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高亦健随后和三公促膝而坐,在三公的背篓里翻检着各种药草,忽然被一束陌生的本草吸引住了。这种本草叶子圆溜溜油亮亮的,中心有一串像铃铛一样的紫红色花朵,根茎细长,根节上似有鳞片。这种本草从未见过,高亦健便问道:“这是什么药材,有什么功效?”

“这叫鹿衔草。”

“鹿衔草?这一定有个好听的传说。”

“这种草药是孙思邈发现并命名的。孙思邈在这一带的山谷里采药,常有奇遇。有一次正在峭壁上采药时,看见一个猎人射中了一只梅花鹿,梅花鹿腿上中箭,鲜血直流,猎人隔着一道沟堑,须绕道过来捕捉梅花鹿。这个时候,孙思邈看到梅花鹿用口咬箭拔出,从岩缝的草丛里衔来一些草,嚼碎抹于伤口止血,片刻之后便跑掉了。

在几丈外崖壁上的孙思邈看得清楚,便找到这种草,是一种叶片呈圆形、开着紫色花朵的小草。他将这种草采了一株带回去,试用于治病,果然有止血特效,便将此草命名为‘鹿衔草’。”

“这跟你遇见那只山羊的经历何其相似啊!原来随动物辨识草药古已有之。”

“后来草医们把这种鹿衔草用于治疗劳伤吐血,还发现其有补肺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的功效,成为一种常用中草药。”

高亦健望着峭壁上荡悠的法师,只见他上下左右移动着寻药采药,便问三公:“您说的五灵脂是什么药材?为什么要在陡峭的崖壁上寻找?”

三公并没有抬头,一边专注地在石缝里刨一种根茎类本草,一边说道:“五灵脂非草木,亦非矿石类药物,而是一种飞鼠类的干燥粪便。这种飞鼠以岩洞为巢,喜群居,排泄的粪便散落在悬崖上的峭石之上或洞穴里,年久形成暗红色的结块。其性味甘温,有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治蛇蝎螫伤等功效。但要采这种药很不容易,要用绳索把人吊到悬崖上才能采到。采的过程很危险,绳索有时会被山石磨断,还会被一种石缝里飞出来的‘飙虫’咬断,时有采药人坠崖丧生。法师用的这种带竹节的吊索就是孙思邈发明的,他是采药人,深知采药之苦,对这种采药吊索反复思量,后来给绳索套上一节节竹筒,避免了绳索被岩石磨断或被虫子咬断造成伤亡的悲剧。”

“难怪人们称孙思邈为药王,他给后人留下的东西太多了!”

三公道:“是啊,今天我们走的山路、攀缘的崖壁处处都有孙思邈的足迹,我们用的药材、处方都是孙思邈留下的。”忽然,似乎想起什么有趣的事,他又笑着说:“亦健啊,你的山居起名‘天益洞’,说明你熟知李东垣收徒罗天益和他与元好问的友情佳话,但孙思邈和卢照邻的生死之交你知道吗?”

高亦健惊讶地问:“卢照邻?初唐四杰的卢照邻?他二人还有交集?”

“对,没有第二个卢照邻。这不是普通的医患之交,而是一场流传千古的生死之交。”

三公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孙思邈和卢照邻的故事:“卢照邻年少即文采出众,弱冠之年名传四方,可惜因《长安古意》一诗引来牢狱之灾,身染风疾,后久治不愈,服丹药又中毒,手足险些残废。

在万念俱灰、生无可恋之际,卢照邻来长安找孙思邈求治。孙思邈对卢照邻细心开导,精心医治,卢照邻病情渐渐好转。于是二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卢照邻拜师孙思邈,从此不离左右,追随其九年,协助编撰《千金翼方》,并写下《病梨树赋》等文。孙思邈仙逝后,卢照邻也投水自尽。”

高亦健第一次听说这段奇缘,深为震撼。

张三公继续侃侃而谈:“说起中医与文人墨客的逸事,那可是太多了,自古以来中医与文人常常是心心相印。徐灵胎是清代名医,与大才子袁枚也有一段生死之交。有一年,袁枚染疾,慕名找徐灵胎求治。徐灵胎爱才若渴,亲自出门迎接,治疗期间以美酒佳肴款待,治愈其病还赠送养生丹丸。此后,二人一直书信往来,谈文论医,意趣相投。徐灵胎去世后,袁枚千里迢迢赶来凭吊,写下《徐灵胎先生传》一文,让我们今天依然可见徐灵胎的医学成就和君子高风。

“还有傅青主与顾炎武也是意趣相投,常常以书信切磋学问,一个在江苏,一个流寓山西,顾炎武三次跋山涉水千里访傅,顾炎武有云——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杜甫曾以数年之工种植中草药,且行吟途中为人治病;苏东坡对医理、药理浸染颇深,其著述涉及医学甚多;陆游许多年种药、采药、开药局;还有王安石、白居易、刘禹锡等也都精通医道;范仲淹更是留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千古名言。中医与文学互融共通,药香与书香相濡相济。”

高亦健听得入迷,静静地听三公讲。

太阳已经西斜,如真法师在绝壁的身影渐荡至山底,这就意味着七儿谷之行快要结束了,三公和高亦健一同前去相迎。高亦健仰望如真法师渐渐下落的身影时,忽然看到一丈多高处的岩缝间长了一丛像蘑菇的植物,一枝枝硕壮挺拔,色彩极其艳丽,便向三公问道:“那是什么?石头上怎么会长蘑菇?”

三公抬眼望着那一丛“蘑菇”呵呵笑了:“亦健你还真是有福,这种本草在秦岭北麓不多见,神农架里的高山绝壁才是它的老家,南山深处偶有散落生长,它叫‘文王一支笔’。”

“文王一支笔?这么好听的名字,一定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吧?”高亦健打量四周,寻找可攀之处,“我去把它采下来。”

三公摆手:“这个你可不行。如真法师马上就下来了,还是等他采吧。”

片刻工夫,如真法师已经在头顶不远处向他们招手,三公挥挥手指了指如真法师身子下方那丛文王一支笔。如真法师示意看到了,然后攀着岩缝几步就落到植物下方,一手抓住岩石,一手把那丛十来枝尽数采下放入背篓里,然后麻利地下来。

高亦健接过背篓,把水递给法师,急忙取出一枝文王一支笔细细打量——粗如拇指,长约半尺,全身通红,到顶端愈发色彩艳丽。顶部呈椭圆形,底部长有苞片,拿在手里真像是握了一支壮硕的毛笔。另几枝身子小一些的有点异样,略细而弯曲,酷似扭动的小蛇。这种植物神奇的形状让高亦健惊叹不已。

三公道:“文王一支笔这个名字是个民间传说。说有人发现这种植物后觉得形状奇异,当是神草,便去献给周文王。周文王对此物甚是喜欢,搁在案头当毛笔用,便有了文王一支笔的美称。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此药草。文王一支笔分雌雄异株,体大壮直者为雄,体纤细弯曲者为雌,两者药性各有偏重。雄株有清热、解毒、止血等功效,主治咳嗽、吐血、痔疮,雌株多为妇科用,雄株还是治疗胃病的良药。”

“治胃病?”说到胃病,高亦健不由得想到了如真法师和善云的胃病,望着如真法师说,“这个药给法师用啊!”

如真法师笑而不语。三公说:“法师用此药已很多年啦。”

高亦健再翻看法师背篓里的药草——有秀美的金钗石斛、硕大的灵芝、一粒粒琥珀般的五灵脂,还有一团像线团一样的草根类药材,不由得问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金丝带?”

三公点点头:“这是一种寄生于高山枯树枝上的奇草,这些年很难见到,法师今天采到它可是难得。”

“这种本草比金钗石斛、七叶一枝花还要贵重吗?”

三公道:“性能功效不同,金丝带在除风湿、止血止痛、补肾壮阳方面堪为要药。更重要的是,它的生长条件极为苛刻,所以越来越稀有。”

法师捧起水壶喝了一气,对高亦健说:“路上听三公给你慢慢讲,咱们再不抓紧赶路就出不了七儿谷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