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重楼魔尊 > 第六章 天益洞(第3页)

第六章 天益洞(第3页)

走进小院子,看到光秃秃的窑洞和低矮的厦房,几人都有点儿吃惊、有点儿意外,几分钟就把窑里窑外看完了。

司马宁四周一打量:“没水?”

吴唯说:“还没有电,这咋行?”

高亦健往沟底指指:“水也不算太远,其实我带的纯净水就够用了。至于照明嘛,现在科技产品这么发达,各种充电设备都有,完全不影响生活。”

方逸群和吴唯对石碾盘甚是喜欢,左右打量,吴唯还试图推动石碾子。新鲜劲过去后,站在院子边沿往坎下探望,方逸群摇头道:“好家伙!几丈深的陡崖,晚上要是梦游直接就跳下去了!”

司马宁背着手沿院子走了一圈,然后抬起头打量窑洞顶上的土梁,指着土梁上那一簇黄荆树:“那一棵黄荆树可是好东西哟,你看那疙里疙瘩的老根,可是有年成了,形也好,能雕个好东西哩。”

高亦健笑道:“司马兄看到的是根雕,是艺术品;我看到的是中药,它结的果实叫黄荆子,是祛风除湿行气止痛的良药。这种老黄荆芳香气味特别大,驱蚊避虫,有它守着窑洞门好处良多。”

方逸群显然对租这孔窑洞不太满意:“高作家,这也太艰苦了吧?咱毕竟不是和尚、道士,别把自己太熬煎了。”

高亦健拍拍方逸群的肩膀:“放心,只是每周住几晚,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城里。不影响啥。”

司马宁这时发现窑洞的门上方镶嵌了一块匾额,匾文苍劲古朴,匾额是原木本色,与黄土融为一体,不是很醒目。司马宁仔细打量窑洞门上方砖砌的门楣时才注意到了它。

“天——益,天益什么?谁的字啊?”

高亦健回答司马宁:“天益洞。诗人楚风先生知我住山,特意亲手为我制了这块匾额。”

吴唯一听楚风这个名字,精神大振,踮起脚瞅了一眼落款,“原来‘天益洞’这个雅号是楚风先生起的?还亲手题写刻制了匾额,这‘天益洞’三字可是意义非凡。”

“为什么叫‘天益洞’呢?这是什么典故、什么出处?”方逸群问。

司马宁说:“肯定和中医有关。”

高亦健给司马宁竖了个大拇指,讲道:“是和中医有关。天益是指罗天益,一位古代名医,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医学经典著作,还留下了至今传为美谈的罗天益拜师的故事。楚风先生知道我为追随中医而住山,便说要为我的茅棚起个号,看过照片后说这不是茅棚而是窑洞,便起了‘天益洞’这个名字。”

吴唯如视珍宝地把匾额上的三个字看了又看,对方逸群和司马宁说:“楚风先生是全国知名的大作家,是秦西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先生的书法在文化圈里也很有名气,但一字难求。楚风先生不许自己的字流入市场,不参加任何书画展,不轻易给人题字。但凡给人题字,必在落款处写上求字者的名字。有人问之,先生笑言:这样的话谁要是把字拿去卖,就得先把他自己卖了。有人说:有作家名人卖字多年,一字万金,家财过亿不是也挺好吗?先生一笑,以打油诗作答:‘字为知己写,诗向会人吟。涂鸦若卖钱,脸皮值几文?’我多年前就想求楚风先生墨宝,至今也未能如愿,虽仰慕先生高风,但自知我等俗人难以望其项背。没想到先生特意为高作家题字制匾,可见先生对高作家寄予厚望啊!”

高亦健说:“先生也喜欢中医,他寄予厚望的是中医,这是爱屋及乌。”

司马宁说:“说与中医有关是我蒙的,‘天益洞’,听起来很美,高作家一说才知道是一个中医传承拜师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听吧?”

方逸群和吴唯都做出一副期待的样子,高亦健说:“好吧,咱们就在天益洞前讲讲罗天益拜师的故事吧。”

此时,正午的阳光把窑洞前的小院子照得亮堂堂的,高亦健给各人的杯子里续满热水,拿出司马宁带来的两个钢架帆布折叠凳,一个自己搬来的折叠凳,院里还有一个老树桩,四个人围着石碾盘坐下来,随着阵阵清风穿越到战乱不休的金元时代。

“讲罗天益拜师的故事要先从中医名家李东垣说起。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的创始人,留下了经典医学著作《脾胃论》等。公元1243年冬,客居山东的李东垣医师府上来了一拨又一拨客人,都是一个目的——劝说、挽留,不让李医师离开山东。李东垣在山东行医二十年,为当地民众解病除症,深得百姓拥戴,当地政府和同人们为他创造了优厚的条件,便于他行诊问药、研究医学和带徒传道。现在听闻他就要起程返乡,怎能舍得?

政府官员、社会名流、百姓代表都前来劝说,挚友元好问直接在李府住着不走,连着几天苦苦相劝。没想到,这一次即使是生死之交的挚友也留不住,元好问只好含泪相送。”

“你说的元好问是那个著名词人元好问吗?”吴唯大为讶异,名中医李东垣竟然和著名词人元好问有交集。

“正是。李东垣和元好问还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李东垣曾数次为元好问治病。战乱期间,元好问邀李东垣一同去山东躲避战乱,其间又因遣返结伴而行,旅途共患难同生死。史载:‘壬辰之兵,明之(李东垣字)与予同出汴梁,于聊城、于东平,与之游者六年。’就是说他们一同在外游历六年,同甘共苦,情同手足。

自古以来很多名中医,同时也是文学家,很多文学家又懂中医、爱中医。李东垣学医之前就是知名儒生,家中常常是文人学士高朋满座。而元好问一直热爱中医,不仅为李东垣医著《脾胃论》《伤寒会要》作序,还完成了自己的医学著作——《元氏集验方》。他二人可谓志趣相投、肝胆相照。元好问有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后人只以为这首词是写风花雪月讲爱情的,其实又何尝不是元好问和李东垣之间生死之交的写照?”

吴唯道:“真没想到元好问还是半个中医!”

方逸群感叹连连:“好一个‘直教生死相许’啊!难怪我们高作家为追随中医跑来住窑洞,这中医到底为何物啊?”

高亦健接着讲:“这一次,元好问留不住李东垣了,带徒传承医学、为故乡父老送医施药是一个郎中的使命。连年战乱引起瘟疫肆虐,家乡河北也一样,死伤无数,缺医少药,土地荒芜,人丁稀少。李东垣回到家乡即发出招徒的消息,先后有几个前来拜师的,几经考量,李东垣都不太满意。李东垣期待的徒弟不但要有一定的临证经验,还要有学识,有胸怀,有格局,有抱负。李东垣耐心地观察着、等待着,直到罗天益出现。

“罗天益出身贫寒,性情纯厚,为人厚道,得知有机会拜师大医李东垣之后,连夜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李东垣的景仰。信中写道:‘……惟此医药之大,关乎性命之深,若非择善以从之,乌得过人之远矣?兹者伏遇先生聪明夙赋,颖悟生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论病者则以及于国……’这封拜师帖流传至今。李东垣看信后,对罗天益的才学、志向、心胸有所了解,见面时问了罗天益一个简单的问题:‘汝来学觅钱医乎?学传道医乎?’憨厚的罗天益按心中所想回答:‘亦传道耳。’”

方逸群插一嘴:“这个罗天益回答得可不怎么样啊!‘亦传道耳’,就是说也想做一个传承医道的人,但要那个什么来着?”

“对,罗天益只是随口回答了一句大实话,他家有老人、妻儿,首先要赚钱养家,才能安心传道,‘亦传道耳’是说只要生活有着落后就安心传道,这个老实诚恳的回答恰恰显露了罗天益的人品,李东垣当即决定收下这个徒弟。李东垣知道罗天益的家境,免收学费,还每月给他一些银两。有一次,罗天益回来后,李东垣看他面容憔悴,料想定是家中生活拮据心中忧虑,便拿出白银二十两相赠。罗天益惭愧相拒:自己未敬师分文,吃住在老师家,怎敢再让老师破费?李东垣说:‘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

“是啊,你们想想,李东垣把最宝贵的医学经验都传给罗天益了,这点小银两算什么呢?罗天益也不负师心,把毕生年华献给了华夏中医。李东垣去世后,罗天益将老师的医学思想分经论证或以方类之,历三年三易其稿而成《内经类编》。用很多年整理编写李东垣效方、医话书籍,每一部书都要在前言中注明:这是尊师李东垣的医学思想和理论,自己只是整理者。直到很多年后,整理完李东垣所有论著后,他才撰写体现自己医学思想的二十四卷《卫生宝鉴》。罗天益不仅继承了李东垣的理论观点,还发展了金元四大家的针灸学术思想,成为一代名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