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回身望着光辉明耀的太阳宫,垂眸犹豫了一阵,终于还是道:“帝俊之十子,怕是不能并存于世。”
太一微微一愕,问道:“何出此言?”
千倾道:“待有朝一日金乌长成,其耀烈可与日争辉,是时天存十日,洪荒无处不成焦土,必有能人异士出而射之。惟有令其每日仅出其一,但如今其出生未久便如此桀骜不驯,日后恐怕纵是帝俊、曦和亦无可将其降伏。”
太一神容亦凝重起来,“此为后世所载?”
千倾无有不言:“上古史所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又千年,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顺天命,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尽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①
“难怪,”太一低声道,“方才观金乌命数,其九者中而断,惟一者得延续。”
“此事是否告之帝俊?”千倾问道。
“其为人父母,自是尽皆而告,”太一道,而后却微微摇头,“但天命如此,怕是不得破之。”
两人再入太阳宫中,将此事尽皆告之帝俊,帝俊骇怒不已,拍案而起道:“一介凡夫俗子,如何伤得我儿!”
太一又道:“以我之见,此事根结不在射日之人,而在金乌。金乌性烈如此,待其长成,同出洪荒,必致焦土寸裂,民不聊生,终将成人族巫部大患,纵使无羿,复有他人。”
帝俊却嗤笑道:“为一道虚无缥缈之天命束缚我儿,不免可笑。且若其不成人族巫部大患,我反倒要责其无能。”
太一对此早有预料,亦知此事不可再多言,只道:“我言尽于此,随心随性,或拒之天命,皆由你为。”
“我化生数十万载,从不知天命何为。凌万物之上,睥睨天下,御天而行,是为我之道,若我知命而退,惧以命数,反倒道基不稳,大患徒生。”帝俊傲然道,而后话锋一转,又道:“你与伏羲研习推演之术,可是顺其无为之道?”
“无为则无所不为,顺天而行万物自成,此为伏羲之道,非我之道,”太一道,“以我之见,天道、己道、势道三者无一不可,顺之天意,不违己心,乘势而行方成大道。”
帝俊微微摇首,“此道意固然精深,然天意不可尽如人意,本心常逆势而行,若要行之,难之又难。”
太一不置可否地一笑,“大道三千,殊途同归,并无精深简拙,而大道无上,不到化归之时,也不过永浮其上,有何难易之说。”
千倾虽然听其论道听得哈欠连连,但也明白,帝俊并不打算严加管教其子,而是顺其性情而为,后羿射日的灾劫,金乌怕是不可逃脱,不由叹息,这世间之事,环环相扣,非以人为能涉。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鸟尽死,坠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伍拾】十日凌空引长弓(二)
“即使知道命数如此,帝俊也真的打算不管教他的儿子了么?”千倾蹙眉质疑道,“如此也未免太过凉薄。”
“并非不管教,而是无法管,”太一解释道,“以你之言,后世之仙神大约已与人族相仿,出生之后灵识微弱,还须慢慢塑造,但现今神祇并非如此。帝俊之子虽为他与曦和所出,但血脉依旧流自太阳之精,先天之泽,衍生灵识,自化而成形。甫生于世虽修为未足,灵识却强盛无比,性情已成,无可后天培养。”
“可是日后十日凌空,洪荒寸寸焦土,民不聊生啊。”千倾犹然叹道。
太一却望着她意味不明地道:“民不聊生?帝俊断然不会使妖魔族受损,所谓的民皆是巫族、人族,削弱人族、巫部势力,帝俊倒是求之不得。”
千倾一时哑然,她之所言不过凭据史书所载,但她所见之史书为轩辕族人所传,记载之间难免有所偏颇。她讷讷道:“但无论妖魔,还是人族、巫族皆是生灵,我明知因其故而死伤无数,却无法解其命数,实在是内心难安。”
太一无奈地叹息道:“我不是曾与你说过,若能摆脱,便不是命数了。自人族现世以来,其气运无穷,不断繁衍生息,其势如虹。巫部为与人族相抗,亦是不断繁衍增长。而妖魔之族天资卓越,天赋异能,却极难繁衍,有渐下之势。遂金乌应天命而生,生性桀骜不驯,与日争光,祸灭人族巫部,抑其之数。但亦由于其势太过,注定不得久存于世。”
千倾闻言,心下怅然,“一切尽在天命之中,那存于世,又有何意?”
“难得你也会探讨这种问题,你不是一听论道便昏昏欲睡么?”太一奇异地望她一眼,说得。
千倾一本正经道:“闻人论道是论他人之道,未达于心,自是不以为意。然而我如今心生感慨,至于道理,自然意欲求解。”
“你说得好有道理。”太一似笑非笑地道,“天命之数尽在大势之中,并非尽然至微末。而世间生灵入世即入势,所谓命数生死、爱恨痴嗔尽归于其心。既知命数又如何,不知命数又如何,无论顺势而为,逆势而去,凌驾万物,随波逐流皆是其本心之道,若能固其本心,凭本心之道存于世,便是存世之意。”
千倾莫名道:“我不是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