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澜道:“只是一个小角而已,一两天的时间就绣好了,王爷您就别担心了!再说不是还有钱妈妈她们看着我呢么,不会有事的!”
雨澜求了半天,叶邑辰这才勉强答应下来。
没过几日,马大总管便来求见雨澜,递上一张纸来,上面列着五个后生的名字。有绸缎铺子里的大伙计,王府里的小厮,田庄上的庄头……后边还罗列着亲属的情况,和家底情况。
马大总管拍着胸脯保证,这五个人是他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是家底殷实,又都努力肯干,将来都能有个好前程的。
雨澜直接叫钱妈妈拿了单子去问晓凤自己的意思。
晓凤到底忍住羞意,左右比较衡量了一番,选中了绸缎铺子的一个小管事,名字叫张成,家里是王府的家生子奴才,老子娘都在王府当差,老子在回事处,娘在大厨房,都是比较有油水的地方。
张大成则在王府的一处绸缎铺子里当差,为人机灵,会算账,今年二十岁,和晓凤同岁,已经做到了小管事。
雨澜又让钱妈妈将那个张成叫到了内院,钱妈妈问话,晓凤则隔着屏风偷偷瞧了张大成一眼,见张成俊眉修眼,长得斯斯文文的,当心心里更是愿意。
雨澜见晓凤同意了,就叫人知会张成家里,叫张家来人提亲。张成的父母听说了,直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王妃身边的大丫鬟那是何等的体面,能够攀上这门亲事,他们在王府里行走,哪个还敢不给面子。欢天喜地的去提亲去了。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
晓凤再来给雨澜磕头便是真心实意的,她也看出来,抛开三百两银子不说,王妃给她找的人家,并不是敷衍她,而是真心实意想要她过好日子的。
晓凤的亲事定下了,虽然是个丫鬟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发嫁,总要找个合适的日子,这是女人一辈子的大事,雨澜自然不会这点准备的时间都不给她。也不给她差事了,只教她回自己的房间里绣嫁妆,待一切准备妥当在风风光光的出嫁。
为了了结这件事,叶邑辰专程去了一趟杨府,将这件事和大太太说了。晓莺只说是乱闯外书房,冲撞了自己,叫自己发落到庄子上去了。至于晓凤,则说是他见雨澜身边的几个大丫头年纪大了,这才提醒她将晓凤配出去,且这件事也是晓凤自己愿意的。
大太太每回见了他,就跟见了天敌似的。他把什么事儿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大太太心里再不高兴,也不敢对王爷发作,只说晓莺不懂规矩,王爷发落得对。又说晓凤既然给了雨澜,婚嫁自然一切由她做主。还亲自取了一对翡翠手镯,给晓凤添妆。
叶邑辰办完这件事就告辞离开了杨府,到了正院还给雨澜带回来一个消息:“老太爷要回来了!这次一同回来的还有三老爷一家子!”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琴舞飞扬妹纸的地雷,么么哒~
第243章 诅咒
“真的?”雨澜大喜过望;老太爷辞官之后遁去了山东;说是游山玩水;实际上不如说是为了避开京中的政治漩涡。他若是呆在京师;就算从首辅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也逃不开朝中的倾轧,皇上又不许他回乡,他便只好使出这一招来。
他的儿子虽然都在朝中做官;但是没有一个在要害位子上的;慢慢的也就能把杨家摘出来了。
不过老人家毕竟是年纪大了;一路风餐露宿;漂泊天涯着实令人担忧,虽然时时都有书信寄回来,雨澜还是跟着担心。所以听见祖父要回来了;她当然十分高兴。
大概是大老爷在京里闹腾得太厉害了,老太爷丢不开手,也得回来管一管大儿子。
至于杨家四老爷,本身就是庶子,科举之路走得不算平顺,虽然中了举人,进士却是屡试不第。最终老太爷给他捐了官,他从七品县令做起,这么多年资历熬下来,也终于成了正五品的青州府知府。
老太爷到了山东,四老爷又在山东做官,将父亲接到家里过年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次老太爷回京,正好四老爷三年外放之期也到了,也要回京谋缺,老太爷正好回来也可帮他料理这件事。
且四老爷子女也都大了,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回到京城,靠着杨家的嫡枝,也好为儿女们说几门好亲事。
老太爷和四老爷的家书已经通过驿站快马传到了杨家。大太太已经着手开始收拾院落,准备安置四老爷一家人了。
雨澜问道:“祖父和四叔父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回来?”
叶邑辰道:“老太爷在信中说要过了春汛再出发,一大家子拖家带口,到京师怎么也得五月了。”那个时候可不像现代,交通发达,买张机票飞到哪儿最多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那时交通不便,通讯极端闭塞,从一地到另一地,动辄都是以月计算的。
雨澜嘟囔道:“祖父他们可以坐船走京杭大运河的。”
叶邑辰笑着揉了揉雨澜的脑袋:“老太爷何等样人,还要你去提醒?”
不能立刻见到祖父,雨澜的好心情立刻打了几分折扣。正好叶敏文由奶娘和丫鬟们带着在外面玩了一会儿蹴鞠,小脸红扑扑的进来瞧雨澜。看见父亲叶敏文还是有些拘束,不过比从前好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