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快,由吕好问领衔的投降队伍和权进队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出,朝相州走去。
此时,大宋皇帝刚驾崩,太上道君皇帝被金人俘虏,因为没有指定太子,也找不到合法的皇位继承人。赵构若要登基,于制不合。而玉玺的出现,让康王的法统得到世人承认。
如此一来,赵构继承皇位在法理和舆论上都已准备完毕,只差军方重量级人物宗泽和杨华点头了。
热情接待了吕好问一行人之后,赵构有一种酒醉后的愉悦。内心中,他十分感激张邦昌,很策略地应允,将来一但新君登基,念在北京众人是被金人胁迫的。现在又献上玉玺和北京城,不但无罪,反而有功。新君想必不会追究众降官的变节行为,将来还是会大用的。
站在相州城头,看着巍峨的太行山,手握玉玺,康王赵构有一种天下尽在我掌握中的感觉。
“宗泽和杨华该来了吧?”
这一年,赵构二十岁。
S:双倍月票的最后一天了,再次求一下月票,巩固下在分类月票榜上的位置。
只要能稳稳站前十五就好。
第四卷 西望太行
第二百七十八章 可以预测的人事变动
马在田野上缓缓而行。一个骑士从马上跳下地。用刀地上挖起一棵麦苗。小心地捧到宗泽面前。
麦苗碧绿的像是由翡翠雕成。绿油油亮的让人心情舒畅。
拉停战马。宗泽接过麦苗。笑眯眯地看着杨华:“茂先。今年又是一个丰年。看出来康王很重视农耕。在相州的这几个月他也没忘记播种。”
杨华点点头:“大人。今年的丰|还是可以预期的。不过。相州才多大点。河北残破。么多兵马。仅靠相州一府产出也没办法支撑这么多军队。”
“对。河北今年是没指望了。”泽从马上跳下去。小心地将这颗麦苗埋进土里。面上全是欣慰的笑容。若不是他穿着一大红官袍。还真像一个老农:“依我看来。现在北京张邦昌已降。皇帝已经大行。金人肯定不会再将河北各地归还我朝。北奴北归避暑后还将再次南下。战争还是会拖下去的。要支撑河北战场。就从东南荆湖和四川调集钱粮。可名不正言不顺。大元帅府可没权利征调能各地的粮草。因此。康王登基之事不能再拖延|去。”
杨华笑笑:“大人。我们不是联名劝进了吗?”
北京落入北宋手中后。宗望大军走的更快。现在已经跑到深州。眼看就要进入河间。河北战役算告一段落。宗望也没归还太上道君皇帝的想法。而河诸路宋军畏惧金军。又忙着拥立新君。自然也没兴趣同金人作战。
现在的北宋乱成一团。而迎还赵这样的大事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才能实现。
因此。大家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金军越跑越远。
河北战事也就这样这一场战争让河北元气大伤宋军缺衣少食战斗力急剧下滑。杨华的部队都是骑兵。对后勤依极高。而大元帅府也负担不起这样一支军队。
因此。当战役结束后。杨华就命令李鹞子带先带着部队穿太行山回山西去了。
而杨华身边只带着一百轻骑至河东镇勤之役也宣告终止。此战。杨华最大的收获是从东京武库弄了海量装备。可以大规模扩军了。
他也非常想家离家已经五月家中地儿子女儿也不知道怎么了。
可是。赵构登基一事牵动朝野。也关系着各路军事将领朝中大员地未命运。杨华迫不已留了下来。备参加完赵构的登基大典之后领了圣旨再回山西。
听杨华这么说。宗泽拍拍手上的泥土。起身道:“一般来说。群臣劝进之后。储君要推让三才能继承大统。这是礼法不能马虎。前几日。汪伯彦黄潜善大人为了劝康王登基甚至弄了个道士去见康王。”
“道士?”杨华有些疑惑:“关道士什么事。国家大事。不问苍生却问鬼神。糊涂。”
宗泽郑重地说:“也不能这么说。天意从来高难测。鬼神天意之事也不是说没有。存而不论。存而不论……为了说服康那个道士把靖康二字拆开。弄成”十二月立康“。坚定康王的决心。”
杨华抓了抓头:“靖康二字一拆还真是这几个字。不过。现在是三月不是十二月!”
宗泽严肃地说:“大元帅府是十二月立地。”
杨华有些无奈。看来。古代人都迷信。即便如宗泽这样地人物也不免受其影响。
杨华:“宗大人。这次进相州。想必康王也会答应群臣的哀求了吧。”
“恩。应该是了。”宗泽踩着马上了鞍子:“国事如此混乱。现在离秋末还有大半年时间。我大宋应该早些作好预防人第三次入寇的军事准备。不能再拖下去了。我已经写信给康王请他去应天府登基。茂先。你也别急着回山西。先随去南京吧。”
应天府就是北宋的南京。也就是现代地河南商丘。听宗泽说想请赵构去南京登基。杨华有些疑惑:“大人。东京虽然残破。却是我大宋的都城。实在不行。北京也可以啊。为|么要大老远跑去应天府?”
宗泽慈祥地看着杨华。说:“茂先。你虽然在战场上是个八面威风的大将。但政治上还是很幼稚的。北京虽然也是一都城。可河北贫。又直接暴露在金人面前。安全形不容乐观。再说。北京又是伪楚的都城。若在那里登。天下人会怎么想?玉玺是张邦昌献上的。登基大典又在北京。难不成康王的法统传承自伪楚?”
“确实是这个道理。”杨华失笑:“其实张邦昌也是个可怜人。被宗望逼的做了皇帝。好在他没有用帝的礼仪。又把玉和北京献给康王。如此才不至铸下大错。我只担心。将来若清算起来。他怕要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