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今国势危疑,人心杌陧。陛下为中国王,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且夫三江五湖之险,尚无恙也;六军百将之雄,非小弱也。陛下卧薪以励其勤,斫案以奋其勇,天意悔祸,人心敌忾,寇逆死且在旦夕 。”
这段话很尖锐,很有气魄,却也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江五湖之险,尚无恙也 ”,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的。蒙古崛起以后,成吉思汗率大军二十万进入中亚,灭亡花剌子模,越过高加索山进入顿河流域草原地区,所向披靡。窝阔台继任大汗后,东征高丽,南灭金国,又派大军远征欧洲,在他们所占领的地方先后建立了窝阔台、察哈台、钦察、伊儿四个汗国。但是蒙古和南宋的战争已进行了25年,虽然蒙古兵也曾饮马长江,侵入南方,但东南半壁江山并未沦丧,文天祥传 ?30?四川许多地方和京湖一带都还在进行抵抗,说明了灭亡南宋并不容易。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西部、南部山峦重叠,河湖布列,不利于骑兵的纵横驰骋。特别是南方需要水战,蒙古兵和北方兵都不习惯,力量较难施展。如果宋军据险抵抗,蒙古兵不一定能占到便宜。
“六军百将之雄,非小弱也 ”,这也是事实。军民的反击是蒙古征服南宋的重大障碍。20多年来,蒙古兵虽然打过许多胜仗,但也多次遇到激烈抵抗,吃过大亏。如端平二年(1235年)阔端率兵入侵四川时,利州(广元)守将曹友闻在青野原、大安两次击败蒙古兵。嘉熙元年(1237年)口温不花和察罕率军进攻黄州,被孟珙击退。第二年,宋朝任命孟珙为荆湖制置使,孟珙出兵三次,连战皆捷,接连收复信阳、樊城、襄阳、光化等军事要地,荆襄形势为之一变。也在这一年,察罕率兵围攻庐州(安徽合肥),在巢湖造船,企图进攻江南。 宋安抚使兼知庐州杜杲派舟师和精锐部队扼守淮河要地;六合人赵时哽率领两淮民兵参加保卫庐州的战斗,蒙古兵攻势受挫,转而进犯滁州(安徽滁县)。 知招信军(江苏盱眙县北)余X提精兵救援,蒙古兵乘虚进攻招信军,被余X回师猛击,死伤无数。这时,知镇江府吴潜也组织民兵夜渡长江,攻击蒙古军营寨。这支侵扰江淮文天祥传 ?31?的蒙古兵,终于在官军、民兵的联合攻击下,损兵折将后北撤了。
四川军民的斗争也同样取得多次胜利。合州钓鱼城的大捷就是一次典型战例。淳 二年(1242年),余X任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时,设立招贤馆,征求防守四川的建策。播州(贵州遵义)人冉琎、冉璞兄弟建议在重庆北面钓鱼山等处修筑山城,又在嘉陵江、沱江沿岸险要的地方修建山城十余处,因山筑垒,屯兵聚粮,据险防守。蒙古兵几次入侵,都被宋军打败。这次蒙哥亲率主力部队进攻重庆、合州(四川合川)时,余X已经死了,知合州王坚坚决抵抗,蒙古兵猛攻数月不下。蒙哥亲自到城下指挥,王坚用大炮猛烈攻击,蒙哥被打成重伤,回军营后就死了。文天祥上这封奏章时,蒙哥已经死了四个月,因为交通不便,消息不灵,他还不知道。
激昂的士气,可贵的民心,说明如果朝廷能因势利导,指挥得宜,要击退蒙古兵是完全可能的。文天祥的分析是有根据的。
在奏章中文天祥还提出四项积极的建议:
第一,“简文法以立事”。他建议朝廷摒除礼仪上的繁文褥节,“用马上治”,即实行战时体制。具体做法是皇帝应在宫中选择一个地方,每日和两府大臣议论军国大事,并“博采四方之谋, 旁尽天下之虑”。文天祥传 ?32?他认为如能做到上下如一,天下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了。
第二,“仿方镇以建守”。他认为宋初矫唐末、五代藩镇跋扈之弊,削弱地方的兵权、财权,这虽然避免了藩镇尾大不掉的现象, 但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旦有事,州县的力量有限,守令权力微弱,无法调动兵马进行有效的抵抗。如能建立地方镇,辖几个州,选用知兵而有名望的人任事,许以调度之权,地方的力量得到加强,对抗蒙战争是有利的。
第三,“就团结以抽兵”。他指出二十家抽兵一名,一个州以二十万户计算,就能有一万精兵。一镇有两三个州, 就有兵两三万。 东南各路都建立地方镇,就能增加十多万兵。 只要将帅能很好领导他们,“教习以致其精,鼓舞以出其锐 ”,就不怕没有可以调动的兵员了。宋初太祖南征北伐,势如破竹,当时军队还不满二十万呢!
第四,“破资格以用人”。他反对本朝用人专重资格,认为这种制度常使“有才者以无资而不得迁,不肖者常以不碍资格法而至于大用”。国家有事, 那些顸无能的废物身居要津,才能出众的人则拱手熟视,祸患怎么能消除呢?他主张“进英豪于资格之外 ”,只要是“豪武特达”之才,就可以破格选为将帅。
文天祥知道上这样的奏章是“干犯天诛”的行为,随时都可能遭到不测。即使皇帝宽免了他,得罪了内文天祥传 ?33?臣(宦官),也将招来横祸。 但他感到现在是“社稷震动,君父惊虞”的“危急存亡之秋 ”,与其噤口结舌,坐待国家之难而后死,不如冒死进言,万一感悟天听,建策被接纳,国家转危为安,个人也有生路,这不是更好吗?因此他不顾一己的安危,向皇帝直言极谏。
随后,他又上书给宰相吴潜,也提了一些建议。
奏章送上以后,理宗置之不理。大概是他既没有进行改革的决心和魄力,又因为前线告急时惩办直臣,难免遭到朝野的非议,只好采取这个做法。
这年十二月,突然传来鄂州解围的消息,临安的紧张空气顿时消失,朝野上下一片欢腾。理宗更是像天下太平了一样的高兴,下诏改明年为景定元年。文天祥传 ?34?
第四章 正道直行抚地方
景定四年(1263年)八月,29岁的文天祥奉命出知瑞州。十一月初,他到瑞州上任。
为什么宋理宗把他派到这个地方去呢?
原来,文天祥回乡不久,被先后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和太子府教授、校书郎,后来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兼权刑部郎官及景献太子府教授。由于他治学严谨,太子学业进展迅速,宋理宗大喜,传旨召见文天祥,送给他一只金碗,以示奖励。文天祥乘面见理宗之机,重申了他的政治主张,他极力指责董宋臣的滔天罪行,要求皇帝不要再起用董宋臣(此时董宋臣已出为保康军承宣使)。 固执己见的宋理宗当然不会采纳文天祥的建议。文天祥怒而辞官,要求重回故里,幸亏右丞相贾似道出面调解,于是,文天祥离开京师,出知瑞州。
这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文天祥的轿子还没有进城,就听见一阵阵毕毕剥剥的鞭炮声。他不解地下轿问前来迎接的人:“今天一不逢年, 二不过节,为什么大放鞭炮 ?”那人回答:“瑞州府的百姓早就得知大人的为人,听说大人到瑞州为官,家家欢天喜文天祥传 ?35?地,人人眉开眼笑,那鞭炮声是迎接大人的 。”
“唔 ?”
“一点不假 !”
文天祥眼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文大人,请上轿 !”手下人毕恭毕敬地说。
“不!”文天祥摆手阻止,“我等进城,一不要鸣锣开道,二不要惊动百姓 。”
“这……”执事为难了。
文天祥说:“瑞州刚遭北兵(蒙古军)洗劫荼毒,困苦不堪,不能破费民财 。”
执事说:“新官上任,大闹三日,古来如此 !”
“要破掉这个陈规陋习。”文天祥坚决地说,“身为百姓父母官,岂能不为民着想 !”
就这样,堂堂太守悄悄进城,悄悄入府,安顿下来。
次日,文天祥带了两个人,换上便服,出门视察民情。
行至城北,文天祥突然看见一座土屋的屋顶上爬着一位白发老汉,老汉正在把瓦一块一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