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听不清,刘孟吼了半天,把听筒搁下了。他说:
“完了,一定是电话线路坏了。”
“还有其他的电话机吗?”
“全村就这一台,部队给我牵的,只能打到部队里。”他摊了摊两手,说:
“只好自已烧饭吃了。我去菜场买点菜。”
“这里有菜场。”我非常惊讶,决定跟他去看看。
菜场很小,摆在一户渔民的家门口,没什么菜,但有猪肉。刘孟买了两棵莴笋(叶子烂光了),一块肉,还有平菇、白菜和油豆腐。
厨房在办公室的隔壁。靠近窗户有一张小木桌,上面摆着一台煤气灶。没有自来水,要到楼下的井里去打。刘孟随手把淘米水倒在地板上。我叫道:
“你把水倒在房间里!”
“会干的。”刘孟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锅很脏,大概烧过了没洗。刘孟舀了水把它冲了冲,又随手泼在地上。我发现,那块水泥地板已被冲出一个坑了。我担心水会漏到下边的房间里。
我切菜——菜刀已经生锈了——刘孟掌勺。满屋子都是油烟。油烟和炒菜的声音吸引了很多村民,窗口边站着五六个,刘孟的身边也站了两三个,他们一边看刘孟炒菜,一边告诫刘孟该放盐或酒了。小小锅台被围得严严实实,一点亮光都没有。一个村民叫道:
“电灯怎么还不亮,刘孟你打个电话过去催一下。”
“电话坏了。”刘孟说。
村里的电也由山头的部队提供,通常是晚上七点到十点。现在还只有六点多。
一共四个菜:清蒸鳗鲞、水煮毛豆、肉片莴笋,平菇白菜油豆腐香肠汤。天已经黑尽了。刘孟点了支蜡烛。三人围着小方桌坐下,村民们则站在四周看我们吃。
“给客人倒酒。”一个村民对刘孟说。
“他们不喝酒。”刘孟有点不好意思。
一批村民出去了,又一批进来了。这回都是小伙子,二十岁左右,头发抹得光光的,穿着牛仔裤,热情地递烟给我们。
“来电啦!”有人喊道。
刘孟到办公室里拿了一只灯泡,把它按在饭桌上方的灯头插座上。房间亮了。
刘孟说:“平时,我根本不需要电灯,因为我最迟七点钟就要上床睡觉。电灯亮着刺眼,临睡前我都要把它拧下来。”
拧灯泡?搞不懂。
“这里的电灯都没有开关。”刘孟说。我和旭光恍然大悟。
“这么早,睡得着吗?”我问他。对我们来说,七点钟,真正的夜生活才开始呢。
“睡得很熟,一直睡到早上八点。晚上一点事情都没有,除了到老人协会看别人打麻将。想找本小说,但是找不到。”
吃罢饭,刘孟把碗筷往锅里一撂,说:“明天再洗。”
“明天一早你不是要回家吗?”我说。
“那就从家里回来再洗。”刘孟说。
我们出了厨房,走进刘孟的办公室,坐在那张旧沙发上。白炽灯悬挂在头顶,我能看见那发散成一束束的明晃晃的冷冷的光线,它射出门外,在黑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寒冷的雾汽从门外飘进来,渐渐弥漫了整个房间。
刘孟侧身坐在办公桌旁,面朝着我们。他一只手耷拉着,另一只手把玩着桌子上的墨水瓶。他说,他是六横岛台门人,1993年毕业于舟山水产学校,那是一所没什么名气,也没什么前途的中专。他说话不太流畅,中途老是停顿,没有表情,从谈话中听不出他的悲喜。
毕业分配时,因为没有与睡下铺的那位同学争,他失去了留在沈家门的机会。他被分配到东极镇(这种地方也能叫“镇”)政府工作。镇长很看重他,可是不久就调到沈家门去了,新的镇长刚上任,就把他下到了东福山——东福山就东福山吧,反正是海岛,就算在东极,日子也是这样过。在东福山,他无事可干。有时他会想起那段逝去的学生生活:他的一位同学二年级时害了精神病,老在睡梦中喊叫“不要吸我的血!”;他的另一位同学在船上实习时掉进了大海,消失不见了;有一次,他班里的同学坐一辆军用卡车出去游玩,一根小小的树枝打在一位同学的头上,竟然把他给打死了……他们是那么可怜。
时候不早了,肯定已过了八点——那是刘孟每晚最迟入睡的时间。不过现在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睡意。他说话的时候从来不做手势,脑袋四平八稳,只有那张胡子环绕的嘴巴在夜色中不停地翕动。他好像并不关心我和旭光是否在认真地听,也许在他看来,我们仅仅是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听众而已。虽然缺乏感染力,但他滔滔不绝。
困倦在侵袭我们。小岛多年来沉积的早睡气氛包围着我们,使我们不到八点时就哈欠连连。我问刘孟厕所在哪里,他说随便。我不懂他的意思,就看看旭光。旭光笑了笑,说,你跟我来。我们一起走出房间,沿着走廊往右走了几步,那里有一个二十多平方米的水泥阳台。旭光一声不吭地解开裤带。
“你把阳台当便池了?”我说。
“刘孟也是这样。”旭光说。我环顾四周,但是找不到比这更适宜方便的地方。
我们回到办公室。刘孟已经给我们倒了水。
洗好脸,我问刘孟洗脚水倒在哪里。他走过来,捧起脸盆往地板上一倒,水泼了一地。
我和旭光住在厨房后面,那里有两张又矮又窄的木床。没有垫被,只有一张冷冰冰的席子。被子很薄,有很多处污迹,散发着浓烈而古怪的霉味,刘孟说这是海水浸泡过的缘故,真让人难以想象。我把被子卷得很细,然后像穿裤子一样钻进被筒。没有枕头,我在后脑勺垫了两本书。书很硬。
白炽灯还亮着,此刻它是那么柔和。睡意很快就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