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注释】此就人所常见之事来比喻,以说明道的柔弱之用。水虽柔弱,然水滴石穿,石有损而水无耗,可见柔弱能胜过刚强。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注释】人知其理而不能行,皆是因贪欲逞强所造成。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注释】垢:垢污,意谓责怨,屈辱。不祥:灾难,祸殃。
受国之垢,谓自行谦下柔弱,替代国家承受其责怨和屈辱。受国不祥,谓自称孤寡不谷,替代国家承受其灾难和祸殃。诚能如此,则可谓是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书汤诰篇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庄子说:〃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此皆所谓受国之垢与不祥之意。
正言若反。
【注释】正言若反的辩证逻辑,是老子对认识论的概括和总结。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刚强〃,〃无为则无不为〃,〃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损而益,益而损〃皆是正言若反。苏辙说:〃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为受垢为辱,受不祥为殃故也。〃
意译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但攻击坚强之物,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它。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无人不知晓,却无人能遵行。
因此圣人说:〃能替代国家承受其屈辱,方为社稷之主;能替代国家承受其祸殃,才是天下的君王。〃
真理往往若似谬论。
第三类、遵循道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第一节)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原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释】仁:为仁爱,这里特指为私爱、偏爱。天地不仁:是谓天地无所偏爱。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仁为仁爱。天地本属自然,无所谓仁与不仁。万物虽为天地所生,但无一物为天地所偏爱。天地运行的是至诚不移的自然规律,万物的生长发育,只能遵循、适应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天地不救。故天地视万物如同刍狗,听任其自生自成,自消自灭。
圣人治天下,也常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圣人的这种不仁,当然不是任其惯养的虎狼官吏或鬼妖来肆虐人民而麻木不仁,而是无论官民〃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孰敢〃。所谓不仁,只是不主观偏面的施仁而已),只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宜于万物生长的大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任由其自由生发。天地不逼迫万物行为一致;圣人也不要求万民目标一致。故而万物有选择各自特性适应自然的自由,万民有选择各自方式处世的自由。因此,圣人亦无所谓仁与不仁。而且圣人若有了〃仁〃的观念,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有所施为。而所谓爱民,却往往演变成害民。例如我们的公社化、大跃进等等不顾客观实际的主观行为,岂不都是爱以始,害以终。孟子说:〃天下不助苗长者多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也。助之长者,揠苗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漫谈】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尊重社会的客观自然,便会招致规律的惩罚。我们在五十年代推行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是因为不顾社情民意而主观妄为,以致于造成了重大损害的显著事例。
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废除工资制,重新采用战争年代实行的供给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