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老子道德经全部 > 第7部分(第2页)

第7部分(第2页)

【注释】致诘:究诘,追究。

夷、希、微,这些都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这种难于感知。因道无形无状,所以难以用感官来感觉它,而只能以我们的经验,用我们的思维去觉悟。道既是万物的本原、本体,又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普遍规律。

《吕氏春秋.仲夏纪》中说:〃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现代科学家也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

【漫谈】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象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宇宙有没有统一性呢?究竟有没有自然律呢?还是我们追求自然律仅仅是出于我们爱好秩序的天性呢?实际上老子所谓的“道”,就是这种统一性,就是这种秩序的自然律。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注释】不皦:不显明。不昧:不摸糊。绳绳不可名:幽昧渺茫,难以形容。

其上不皦,是说天地之始,浑沌一气,其景象不太显明。其下不昧,是说天地万物生成之后,这些有形有象的东西,其生长变化却是有规迹可寻,其情状并不模糊。这万物赖以生成变化的东西,它绵延不绝又未尝须臾离去,却又难以名称概括,只好复归于无物之称谓。

【漫谈】我们的直观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经验知识,它告诉我们有关我们所认识的特殊事物的存在和它们的一些性质,另一种是先验知识,它告诉我们殊相与共相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得以根据经验知识中所提供的特殊事实通过联想观念作出推论。我们的派生知识很多都是依赖于某种先验知识,通常也依赖于某种经验知识。像引力定律的原则就是凭借经验和某种完全先验的原则(例如归纳法原则)的结合而得到了证实。

老子就是凭借从“其下不昧”的世间现象中得到了经验知识,并通过对这经验知识进行归纳推理,得以认识了万物共相的先验知识,并用这先验知识“以御今之有”,就能对处理现今事物有所帮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注释】无状之状:是说其不可见但可知,却又无法形容的〃道〃的无形状态。恍惚:若有若无,微妙难测。

化生万物的原物质与化生所遵循的规律,欲说其无,万物却由之以成;欲言其有,而又不见其形,所以说它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其惚恍难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有人们经常碰到却又难以认识的这种浑沌现象,但这浑沌现象并不是简单的无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是一种不具备周期性和其他对称性的有序,所以老子称之为恍惚。

黑格尔认为,老子所谓具有〃夷〃、〃希〃、〃微〃三个特点的〃道〃,就是虚、无、恍惚不定的抽象的普遍。韩非解老篇曰:〃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像之像。〃

【漫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一切确切的知识,依靠检验分辨的属于科学;一切超乎确切知识的教条,依赖信仰分辨的属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则是哲学。老子实际上就是在哲学的范畴内以近似科学的态度来探索那本应是属于神学的不确切事物。

爱因斯坦说:“人们总是追求以适当的方式形成一个简化的和容易领悟的世界形象,一幅世界图像,一种关于经验的世界如何相互一致的前后一贯的见解”。但是,“真实世界的复杂现象是不能立即以必要程度的逻辑完备性和精确性来研究的。科学家虽然能求得〃高度的纯粹性和明晰性,但却要牺牲完整性作为代价,而历史教导我们,一旦世界的形象在简化的基础上成功了,其结果至少在原则上可以推广到每一种自然现象,在它的复杂性和完整性方面,全都和实际发生的一样。”

爱因斯坦认为:〃要得到[伟大的]基本定律,没有逻辑的通道,而只能靠直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怎么都行,或者认为科学已经丧失了它的权威,注定要盲目地从一个发现或理论体系瞎闯到下一个。而是说,虽然从经验到理论的基本定律没有逻辑的桥梁,但在实践上我们对我们理论的真实性有很好的检验方法。此外,它根于这样一种惊人的事实,即直觉在成分非常混杂的科学共同体中有可能取得一致。

为什么我们的心灵能深入到外观后面找出少数普遍有效的定律?它怎么能够在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间来来回回找到出路?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坦诚地承认,他没有确定的答案。但这没有使他在沮丧无助中崩溃。他有一个大胆的建议………我们的心灵受到莱布尼兹高兴地称之为“先定和谐”的指导。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一般规律存在于特殊规律中,所以,哲学研究要吸收具体科学的成果,它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最高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由于普遍规律规范着特殊规律。所以,具体科学研究又要以哲学为指导。老子的哲学世界观就是探索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因而对具体事物有指导意义。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注释】老子探讨客体世界的本质,是建立在个体分折与整体思维基础上的综合,是分折与综合的有机统一;是一种模糊思维中的有序思维,并力图予以整体地把握。他把古往今来宇宙万物的变化,都纳入道的范畴进行思维,把规律从浑沌的总体中整理出来,使之清淅化和有序化。而客观世界的起始和终结,却实在是难以见知,所以老子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严复说:〃见首见尾,必有穷之物;道与宇宙,皆无穷者也,何由见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执:依据、根据。御:驾驭。古始:原始。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

虚通之道,自古固存,其原始虽然恍惚不清,好象什么也没有,但实际却是一种真实的

存在,它就是造就万物的元物质和这些元物质在万物演化时所依循的法则。老子就是根据其

下造就的这些清清楚楚的万物和较为清楚的万物演化所遵循的规律,推知了那远古以来就存

在的惟恍惟惚的道。

要认识生活必须回顾,而回顾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前瞻。

【漫谈】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被指为是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把大量信息组织为有意义系统的能力。用行为学家古尔德的话来说,智力便是“摆脱成见的束缚,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能力。”也就是说,让思想摆脱各种意见、理论和教条的影响,来进行收敛性思维或发散性思维。在收敛性思维中,几乎只有一个结论或答案,思维沿着该答案的方向汇聚或被控制……另一方面,在发散性思维中,思维则沿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发散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它允许思维自由地不受任何约束地向各个方向发展…否定旧的答案,向别的方向探索成功。神经生物学家霍勒斯把问题表达得更简洁,他说智力就是作猜测……当然不是旧的猜测,而是在于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的秩序的“出色的猜测”。这也类同巴甫洛夫的观点:“逻辑性是由对事物的内在秩序的猜测所组成的但只是当确实有一种明确无误的内在顺序可作猜测时。

哲人拉普拉斯说:〃我们可以把宇宙的现状看作是过去的结果和未来的原因。一个。。。。。。智者只要伟大到足能将所有数据加以分析,他就能将宇宙间最庞大的物体的运动以及最轻微的原子的运动凝聚成一个单一的公式,对于这样一位智者来说,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因为将来甚至象过去一样永远展望在他的眼前。〃

斯宾诺莎也认为,过去与或尚未到来的事件有着本质关联,〃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都有着同等感动。〃只要人借理解力把握了整体的唯一实在,人即自由。

【漫谈】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一样,并不是些偶然现象的堆积,而是按其自身的规律在发展变化。不论是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多么复杂,都有规律可寻。依靠已认识了的规律,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现象,更有利于实践。老子的道就属于是在哲学范畴内对自然和社会作的高度概括化和抽象化,它揭示了宇宙事物变化的总法则,并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这些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东西。我们可以遵循这远古以来就有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这便可以如同有纲有纪一样而有条不紊。

现代社会生物学家运用的也是类似的方法,他们试图在地球上的社会性生物中为人类找到适当的位置,他们赞同卢梭的观点:〃研究人们须从近处看,研究人类则必须从远处看。〃这种宏观的看法比社会科学中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确实有着某些优越之处,事实上,没有哪种理智上的缺点比藐视一切的自我放纵的人类中心主义更有害了。

人经验的事多了,便可知道有许多人间世事,被自己的耳目所欺骗、被自己的情感或主观认识所蒙蔽的,非常之多。才知〃予智自雄〃、〃师心自用〃,但重〃察察之明〃的不当。既然自己的耳目亦难全信尽为真实,那么要真正认识生活就必须回顾,而回顾生活的目的是为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