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姐,这只是你水土不服,很快就会好起来的。”马和纱宽慰了一句,随后就聊到了工作上,“这几天你还忙么?我没什么事情,就在那边观摩,看分镜头安排。”
纪录片按说是实打实拍摄就好了,分镜头是没必要给被采访对象看的那只是供后期导演剪辑的时候,拆戏所用。
不过,提前让被拍摄对象了解一下分镜,也能让对方心里有个底,知道自己要出几个场景、分别有哪些表现。
冯见雄为玛仁糖乃至擦边球露脸的松鼠果业准备的植入剧情,前前后后加起来,一共有接近15分钟。陈导为了显示自己拿钱办事儿,这才让马和纱多跟组揣摩几天。
“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多揣摩观察几天也是好的,这样才不容易返工么。我这边,也就看看预算达成率、拍摄进度,暂时不忙。”马和纱答道。
两个女生在场边聊着,一个场务走了过来,转交代了几句陈导的要求。
“马同学,下午就要你上了上次你自己排练的那个自我介绍台词,陈导听过了,你最好改一下。”
马和纱连忙搓了搓手,有些期期艾艾地应承:“诶您说,我都改,请多多关照!”
一边说,她还不由自主鞠了个躬。
她可是在江南卫视上个访谈节目都要紧张的,再往前就没有影视经验了。作为大一新生,面对这种场合紧张也是很正常的。
“别急,没什么大的要改,大部分都不错了。”那个男场务笑着宽慰了她一句,“就是开始的名字这儿,陈导听说你原先是有本族名的?那就用那个名字好了。别叫马和纱了。”
“……用全称?”马和纱局促地一愣。
场务一阵无语:“当然是用一段就好了,你见过谁上纪录片写全名的,又不是smy。amt那种国家领导!”
马和纱确认道:“那就是用古迪丽娜了?那也行……抱歉,我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改么?”
场务只能耐心解释:“陈导说,这样利于体现民族团结么,你打‘马和纱’,不明真相的还把你当成归化的西方白人呢。那些外国人来华很多也会取个汉名的么,比如大学者费正清。”
“好,谢谢。我准备一下。”马和纱又鞠了个躬。
“看来你很受重视呢,陈导连这种细节都帮你揣摩到了。好好表现,说不定你以后就火了呢。”丁理慧发自内心地劝慰了一句。
第119章 “舌尖体”的诞生…上
“一次用120斤葡萄,像酿葡萄酒一样人工压榨破碎,得到100斤葡萄果泥。果泥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高达30%,经过四个小时的熬煮,当果泥只剩下40斤的时候,就可以得到像蜂蜜一样粘稠的葡萄蜜……”
“核桃是阿克苏的,枣泥是和田大枣,趁热倒进葡萄蜜里炒制到焦香酥脆……”
镜头前的马和纱,一丝不苟地在自家的厨房里,操作着几个月来已经练熟了的手艺
当然,在钱塘高穗果家的厂子里,所有的工序早就用机器替代了,并不需要手工操作。这里的只是摆拍。
一边操作,马和纱还要偶尔按照剧组要求营造的情境,跟家人或者助手自言自语几句,把工序交代一下主要是为了强调正宗玛仁糖的成本确实非常高昂,卖得贵自有贵的道理。这也是民族团结的需要,自从上级知道他这个纪录片里要上切糕,就打过这方面的招呼。
《舌尖上的华夏》是比较新式的纪录片,陈导为这个本子也酝酿了两三年,还是有野心的。
他并不希望片中出现记者这样的采访者形象,更喜欢彻底客观地旁观剧中人的独白。
于是就有了眼下这种拍摄形式。
马和纱的厨艺是不错的,只是容易紧张。好几次都情不自禁在不该看摄像头的时候看了摄像头,只能重来一条。
陈导坐在监视器前,看着拍摄的效果,眉头始终没有展开。他还戴着耳机,听着一份提前录好的配音解说草稿,在心里寻找着节奏。
对于任何影视作品而言,配音和bgm都是最末期的工作(用同期声的不算),是在剪辑得差不多之后再加的。
因为拍摄时的初稿和最后放出来的成片,可能有好几倍的剪片比,大部分素材最后都是不会出现在荧幕上的,所以多配完全是浪费资源。
一般电影领域,接近一比十的剪片比都是有的。因为电影只有两三个小时,时间很宝贵,叙事密度要凝练升华。要是赶上詹姆斯卡梅隆或者斯皮尔伯格这种世界顶级大导,精益求精的时候30比1的剪片比都有可能出现比如卡梅隆拍个《终结者2》或者《真实谎言》,有可能正片才2个多小时,而拍下来的素材可能有六七十个小时。
电视剧领域,因为不怕又臭又长耗播放时间,所以剧情片剪片比低一些,尤其是粗制滥造的小成本,像大部分初出道的偶像剧,三比一的剪片比就很好了。纪录片因为严谨,也就五六比一。
但哪怕只是五六比一,如果把未来会剪掉的部分也全部先配音或者加旁白,也会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配音声优有可能就凭白多出来五倍的工作量。
所以陈导耳机里如今听的,只是一个很粗糙的草稿,昨夜拍摄前让工作人员随便录了一个,给他找找感觉和节奏用的。
这还远远不是后世人们在完成版《舌尖上的华夏》里听到的“舌尖体”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