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古德谓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良有以也。
所以知道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包括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实在是回归本元的捷径,进入修道的要门。古德说:其余法门学道,如同蚂蚁攀上高山。念佛往生,好似风帆扬于顺水。实在是有道理啊!
(某)宿业深重,罔谙(ān)净宗。实无自利利他之力,颇有己立立人之心。重刊此经,广为流通。俾读者各各执持名号,咸归一心。迥出尘世,倏(shu)登极乐。以法藏之愿轮,摄取众生。仗净土之境缘,直趋佛果。
我宿世业障深重,不很精通净土法门。没有自利利他的力量,颇有自己成就也成就他人的心。重新刊印这部经,广为流通。使得读者各各执持名号,都归一心不乱。迥然出离五浊尘世,快速登上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轮,摄取众生。依仗净土的境缘,直趋佛果。
庶无问自说,不付空谈。而有闻斯行,方为实行。遂稽首谨劝而说颂曰。见闻随喜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使得释迦本师无问自说的《阿弥陀经》净土法门,不付空谈。而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才是真实修行。于是稽首劝勉而说偈颂:见闻随喜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世多习矣不察,视为浅近。谓不若教海之宏深,禅宗之直捷。
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普度众生的要道,九法界众生速证佛果的妙门。一切大乘经典,都开启这个要旨。净土三经,专门说明其中的道理由致。世人大多因为太平常而不能深察,认为净土法门浅近。认为不如教门大海宏深,禅宗直捷。
每扬宗教而抑净土,尚自力而恶佛加。当仁固让,见义不为。致如来彻底悲心,郁而不畅。众生出苦捷径,塞而罔通。今不避罪责,略引证据。冀见闻随喜,同生莲邦。
每每弘扬宗门教下而贬抑净土法门,崇尚自力修证而忌讳佛力加被。当仁而退让,见义而不为。导致如来的彻底悲心,抑郁而不能畅达。众生出离苦海的捷径,堵塞而不能通畅。现在我不避罪责,大略引出证据。希望见到听到的人,随心欢喜,同生莲邦。
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演大华严。及至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满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初见德云,一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
本师世尊初成正觉时,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演说大乘《华严经》。到了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以十信满心,受文殊菩萨的教导,遍参诸位善知识。最初参见德云比丘,一听到念佛法门,善财童子就证入初住位。
从兹随参随证。及五十三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加被,即时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乃为说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并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从此随参访一位善知识,而随即证入一阶菩萨位次。到了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那里,普贤菩萨以威神加被善财童子,即时善财童子所证等觉菩萨阶位,与普贤菩萨齐等,与诸佛齐等。普贤就为善财宣说十大愿王,劝进善财童子,以及华藏海众菩萨,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而观经五逆十恶,地狱相现,十称佛名,即得往生。夫法身大士,悉愿往生。阿鼻罪人,尚预末品。法门之宏深直捷,孰有过于此者。诚可谓教海之南针,禅宗之北极。
而《观无量寿佛经》中五逆十恶之人,地狱相现前,十声称念佛名,就得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来,证得法身的大菩萨,都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阿鼻地狱的罪人,尚且能够下品下生。这法门的宏深直捷,哪里有超过这个的呢?实在可以说是,教门大海的指南针,禅宗的北极星。
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河沙妙义,无不还归此法界。以故西天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东土远公,智者,善导,永明。或发愿而说经(文殊有发愿经,普贤说行愿品),或注经而造论。莫不以此法门自行化他,普利含识。
一切诸法,没有不是从这个法界流出。如恒河沙的微妙深义,没有不是还归到这个法界。所以西天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东土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善导大师,永明大师。或者发愿而宣说经典(如文殊菩萨有《文殊师利发愿经》,普贤菩萨说《普贤菩萨行愿品》),或者注解经文而造着论典。没有不是以这个法门来自行化他,普利含识。
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
而古人想要使一切世人都来修习这个法门,所以将《阿弥陀经》列为每日功课。因为这部经,言辞简约而义理丰瞻,行持简便而成效迅速。宏扬佛法的大菩萨,注疏而赞扬。从古到今,多不胜数。在诸多注解当中寻求最广大精微的,没有超过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最直捷要妙的,没有超过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校订重刻,俾复旧观。
幽溪法师,手握天台宗止观不二的法印,撰着《弥陀略解圆中钞》。义理高深而初学之人可以契入,文辞畅达而久学之人都很钦服。怎奈流通太久,错误很多。因此校订后重刻,恢复旧时模样。
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随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自此圆发三心,执持圣号。期出五浊之恶世,冀证四德之玄猷。
《阿弥陀经》,有这三本注疏,没有一法不具备,没有根机不收摄。随研究一种注解,就可以知道其中的指趣归向。遍阅三本注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精微之处。从此圆满发起信愿行三心,执持阿弥陀佛圣号。期望出离五浊恶世,希望证得常、乐、我、净四德的大道。
如是则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圣众偕迎。托质莲胎,离险道以安居宝所。闻法受记,由同居而顿证寂光。撩起便行,阿谁无分。书此愚忱,敢告同人。
这样,临命终时,必定蒙阿弥陀佛的接引,海会圣众都来迎接。托生莲胎,脱离生死轮回险道,安然居住在极乐宝所。听闻佛法,接受佛陀授记,由凡圣同居土而顿时证得常寂光净土。毫不犹豫立刻照此去做,哪一个人没有份呢?写下我愚拙的诚心,大胆禀告给有共同志向的人。随自意三昧校正重刻序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欲修习者不得其要,必致望洋兴叹,生退屈想。若得其要,则虽有无量法门,无边行相,一以贯之。愈博而愈见其约,愈繁而愈见其简。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想要修习的人,不得其中的要道,必然导致望洋兴叹,生起退缩自屈的心。如果得到其中的要诀,那么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无边的行相,却有一个要诀可贯通始终。法门愈广博而愈能见到它的简约,行相愈繁密而愈能见到它的简明。
虽其理性广大高深,如天如地,如山如海。而博地凡夫,亦可坐进此道。由兹断烦惑以获三昧,圆福慧以证四德。直趣果觉,成无上道。
虽然它的理性广大高深,如天空,如大地,如高山,如大海。而博地凡夫,也可以进入此道。靠它断除烦惑,以获得三昧;圆满福慧,以证得四德。直趣果觉,成无上道。
况登住行向地之圣人哉。其要唯何,曰根尘识等一切诸法,其实体实性,悉皆空无所有。了此则四相原无,三轮体空。万法森罗,一道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