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的 > 第37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七(第2页)

第37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七(第2页)

又现今乃患难世道,须于念佛外,加念观音圣号,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转回。庶不至宿业现前,无法躲脱耳。更宜常阅戒淫因果报应之书,远离狂荡匪鄙之友,则内志正而外诱绝,净业自可成就矣。勉之勉之。

另外,当今是个患难的世道,必须在念佛之外,加念观音菩萨圣号,冥冥中损害自然能不可思议地扭转成利益。才不至于当宿业现前时,没有办法躲避啊。戒淫及因果报应的书更应该经常阅读,远离狂妄放荡、匪劣鄙俗的朋友,那么心中志向正直,而外面的引诱断绝,净业自然可以成就了。努力努力。复徐蔚如居士书

接手书,以琐务纷沓,未能即复。光为太夫人虽则朝暮回向,岂能有益于太夫人。实则企太夫人悯我一念之诚,挽弥陀观音而拔济我耳。阁下誉之过甚,不禁令人惭惶。令弟同皆发心,祈为讲演。足知宿世同种善根,将来同作莲池海会之永劫昆季。慰慰贺贺。

接到你的信,因为琐事繁多,没能马上回复。虽然我为你的母亲早晚都做回向,(然而)哪里能对你母亲有所利益,实在是企望太夫人悯我一念诚心,挽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拔济我啊。阁下你赞誉太过,不禁令人惭愧惶恐。你弟弟也同样发心,希望你为他讲演佛法。足以说明你们在过去世中一同种下善根,将来又在莲池海会永劫作兄弟,快慰祝贺!

戒烟方登报,须长年常登,方能广知。须拉有财力者共之。若一人供费,恐力绵而难久矣。

《戒烟方》登报,必须长年一直登载,才能被人们广泛知道。必须拉一些有财力的人共同来做这件事。如果仅一个人出钱,恐怕财力绵薄而难以持久。

芜钞所节,皆恰当之至。以光信笔所书,原只对彼一人。若普及大众,当须了无所妨,方可不招讥议。唯斥魔子之狂妄处,用撮略叙法,于文体甚合。

你对文钞所做的节选,都非常恰当。我随意所写的书信,原本只针对一个人。如果要普及大众,就必须要一点妨碍都没有,才不会招来讥讽和议论。唯有指斥魔子狂妄的地方,采取摘要式引用,在文体方面(虽然)很契合,

然今之宗徒,多不识宗。既未指彼妄造谣言之实迹,彼宗徒必谓光为谤宗。即宗教不宜混滥论,不知宗气之宗徒,亦以为谤宗。宗徒多分之见识皆如是,则宗法殆扫地而尽矣。

然而现如今的宗门信徒,大多不了解宗门。如果不指出他们妄造谣言的真实事迹,那些宗门的信徒必定会认为我是在诽谤宗门。就连《宗教不宜混滥论》一文,不知道宗门气象的信徒看了,也会认为是在诽谤禅宗。宗门的信徒大多数见识都是这样,所以宗门的法脉就丧失殆尽了。

近来佛法流通,潮州居士王弘愿,素好密宗。依之修持,颇有效验。于余宗虽未大通,亦各涉其藩篱。彼译出东瀛密教纲要,刻出寄两部来。今寄上一部,以祈随喜。然彼系弘密之人,故偏抬高密宗。约教而论,固无大碍。若与净土三根普被,教机相投之法门论,固相悬殊。

近来佛法流通,潮州王弘愿居士,一向爱好密宗,依密宗修持,很有效验。他对其余的宗派虽然没有大为通达,但也有一些涉及。他翻译出《东瀛密教纲要》一书,刻印出版后寄了两部给我。现在寄一部给你,希望你随喜(送人)。然而他是弘扬密宗的人,所以特别抬高密宗。对于教理来说,固然没什么大碍。如果与三根普被,教理与根机两相契合的净土法门来比较,就相差悬殊了。

王弘愿来书所说,皆约教而遗机。光与彼书,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也。虽不相合,亦无大背。其人年四十余,若再研究得十余年。当亦可为一大通家矣。禅宗秘密了义经跋,断宜取消,免滋疑误。

王弘愿来信所说的,都是针对教理,而遗漏了众生的根机。我给他的回信,是针对众生根机而讨论如何从教理中得到实际利益。即使不相契合,也没有什么大的违背。此人现在四十多岁,如果再研究十几年。应当也可以成为一个大通家了。《禅宗秘密了义经跋》,绝对应该取消,免得疑误他人。

至于声闻回己所证小果,趣向如来大道。虽则顿渐有异,而中间位次,必不磨灭。大鹏一举九万,亦是自下升高。利刀一截千纸,亦是从一至千。顿教唯约顿说,故有无位次之论。然无位次中,不妨位次历然。若异渐,则渐非顿家之渐,顿非渐家之顿。二法判然各别,了不相即。唯宜以实义立言,不当以渐顿之表语为据。则佛法无一法不相通矣。

声闻回自己所证的小果,趣向如来大道。虽然有顿渐的不同,而中间修行经历的位次,必定不会磨灭。大鹏鸟一飞就是九万里,也是从下面一点一点升高;锋利的刀一次截断一千张纸,也是从第一张开始一张一张截断。顿教是专门就顿悟来阐说的,所以有“无位次”的论述。然而所谓的"无位次"过程当中,却也不妨各个位次历然分明。如果(刻意)与渐教来分别,那么渐教不是顿家所说的渐教,顿教不是渐家所说的顿教。顿和渐完全成了两回事,一点都不关联了。(因此)只应当根据实义(按,或可理解为实际内涵)来论述,不应当把渐顿的表面意思作为依据。那么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互相融通的了。

王弘愿论密宗,亦以弘密宗之诠表为论。是知尚未知如来教须契机之至意也。罗汉根性,亦不一定。有回向即超证深位者,有入住渐升者。然顿渐有异,位次仍复历然,似无大谬。

王弘愿谈论密宗,也是用弘扬密宗(的论着中)诠释表象的话语作为论据。由此知道,他还没有明白如来设教必须契合众生根机,这一至要的道理。阿罗汉的根性,也不是一定的。有回向后立刻就证入菩萨深位的,有进入初住位,渐渐上升的。然而顿渐虽然有不同,修证的位次,仍是历然不乱。(这样阐说)应当没有大的错误。

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圆教初住即能。不历住行向等,唯佛后所示罗汉则然。若实证,实回小向大之罗汉,恐无此本领。若有,则住行向地等位菩萨,皆成钝根无奇之人矣。有是理乎。离顿说渐,离渐说顿。离教说宗,离宗说教。高抬密宗,藐视显教。皆所谓徐六担板,只见一边耳。

十方世界随类现身,圆教初住菩萨就能做到。不经历十行、十住、十回向等位次,唯独成佛之后所示现的阿罗汉才可以,如果确实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恐怕没有这个本领。如果有,那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位次的菩萨,都成了钝根无奇之人了。有这样的道理吗?离开顿教说渐教,离开渐教说顿教。离开教下说宗门,离开宗门说教下。高抬密宗,轻视显教。这都像是徐六担着板子行走,只见到(板子的)一边罢了。

佛法善会,则法法皆通,否则法法互碍。光实少闻少见,然约理约义而论,当如是为融通,断无两个道理。鄙见如是,不知阁下以为何如。

佛法,如果善于领会,那么法法都相互融通,否则,法法都互相障碍。我实在孤陋寡闻,然而针对教理、实义来讨论,应当这样理解才算融通,绝对不会有两套不同的道理。我的见解如此,不知阁下以为如何?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你来信说俗务纠缠,无法摆脱的情况。只要正当被纠缠时,能让心不随俗务所转,那么纠缠(实际上)也是摆脱。好比镜子映照物像,像来不抗拒,像去不留恋。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纵然能彻底屏除俗务,一件事情都不做,可是心念仍然散乱幻妄,仍然被坚固地纠缠,而不能洒脱。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学道的人必须素位而行(依照自己的本位来行事),(只求)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就算是终日被俗务纠缠,心也终日逍遥于物外。所谓的:心中无所住着留恋,万境都是自在逍遥,对六尘都不生出厌恶,就相当于正觉的境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念佛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了生脱死。既然为了了脱生死,就自然会对生死的痛苦生起厌离心;也就自然会对西方的快乐生起欣求心。这样一来,那么真信切愿二法,当下一念圆满具备了。再加上志诚恳切,如同儿子思念母亲一样地念佛。那么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满彰显。好像烈日当空而照耀,就算有浓霜层冰,不久也能融化。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必须坚守己之城郭,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彼自惧获灭种,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在主帅不昏不惰,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灭贼,反为贼灭。

初发心念佛,还没有亲证念佛三昧之前,谁能没有妄念呢?最要紧是心中常常觉照(觉察观照),不随妄念而转变。好比两军对阵,必须坚守自己的城池,不让贼兵稍有侵犯。贼兵一发动进攻,就迎敌去打。必须要让正觉之兵四面包围妄念之贼。使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们害怕遭到灭种之灾,就会陆续归降了。最关键就在于主帅不昏昧不懈怠,时常警觉啊。一旦觉照的心昏昧懈怠,那么不但不能灭贼,反而会被贼灭。

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所以念佛的人,如果不知道收摄内心,就会越念越生妄想。如果能摄心,那么妄念应当会渐渐轻微,最终消灭干净。所以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学佛如同把守禁城,无论昼夜都应当正念清醒保持觉照,严防六尘之贼袭扰。只要将军主帅能够发号施令,那么不动干戈就能使六根清净太平。)致包师贤居士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