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的 > 第3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三(第2页)

第3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三(第2页)

仔细阅读了你的来信,里面的种种议论,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以凡夫知见来错妄测度佛的智慧。况且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无论内在的身心,还是外在的一切外缘境界,哪一样我们能够知道它的所以然呢。从我们有知见以后,看见前人的所做所为,我们自己也就照样去做。于是得以长大成人,诸事顺利,身心安乐,从生到死,受用自在。

若如来谕,己不知佛之所以然,及净土之所以然。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阁下终日吃饭,终日穿衣。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若道知,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

如果按照你来信所说的,自己要是不明白佛的所以然,以及净土是怎么回事。那么虽然看到佛陀祖师真实的话语,也不肯因此生起信心。照此来推求,你既然每天都要吃饭穿衣。那么你饿了吃饭,冷了穿衣的所以然,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呢?如果说你知道,那么"知道"这个举动的主体是什么,请明明白白的指出来。如果指不出来,却还按照前人的规矩穿衣吃饭,为什么对于了生脱死的第一妙法,却又必定要先知道其所以然,然后才肯生信,而断然不肯因为佛祖的真实之言而生信呢?

又阁下有病,须服药者。为先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若立即服药,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亦与学佛相悖。何以故。

另外,你生病了要吃药。你是先看完了《本草纲目》、《濒湖脉诀》,知道药性和病因之后,才肯开方服药呢,还是立即请好的医生来为自己诊脉开方,立即吃药呢?如果你是立即吃药,那么你治病与学佛就相违背了。纵然你是看完了《本草纲目》、《濒湖脉诀》,知道了药性病原之后才开方服药,也还是与你的学佛准则相违背。为什么呢?

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何可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刻实论之。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何以故,以未见故。

《本草纲目》、《濒湖脉诀》,这是前人所写的。你没能亲自看见(它们有效果),怎么可以相信呢。如果说前人所写的《本草纲目》、《濒湖脉诀》中的话,不可以不相信。那么佛祖和善知识的话,你为什么全都不生信心,而必定要亲自见到才相信呢?按照你的看法,严格地说,应当要先见到什么药走什么经络,治什么病,才肯开方吃药。断然不会依照《本草纲目》、《濒湖脉诀》来开方服药。为什么?因为没有清楚明白地看见。

今充饥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而即穿衣吃饭服药。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

你没弄清楚充饥御寒治病的所以然,就已经在穿衣吃饭服药了。然而佛与净土的所以然没能亲眼见到,虽然有佛祖的真实言语,也全不相信。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前者(吃饭穿衣服药的事)关系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不知道原因道理,也不敢不照做。而后者(净土法门)则因为你自夸高明,所以必须要彻底见到,才愿意修持。

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规,颛(zhuān)蒙念佛。因兹潜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将见悉证佛果,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恶道。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

古往今来多少杰出的人,正由于你这样的知见,导致一辈子不能沾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而他们所说的那些愚夫愚妇,最初也不知道净土法门的所以然,却能够依照前人的规矩方法,老实念佛,由此而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因此能够带业往生,或是断惑往生。(你)将会见到他们后来全都成佛,哪里只是知道修行的所以然而已呢。而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因为怀疑而生起诽谤,将要从劫至劫,长久地堕入恶道。尽管被那些愚夫愚妇念佛往生的人所怜悯,然而想要援救也不能成功。为什么呢?是过去世不相信净土法门的恶业在障碍啊。

阁下之智,如干将莫邪,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干将莫邪切泥,则泥无所成,徒损锋芒。可不哀哉。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事,而敌体论之。

阁下你的才智,如同干将、莫邪这样的宝剑,切玉石如同切泥土一般。然而因为不善于使用这种才智,就如同用干将、莫邪去切割泥土,不仅一点益处也没有,反而白白损害了宝剑的锋芒。不是太悲哀了吗。佛法是心法,不是世间一切法所能够比喻的。之所以会采用比喻,也不过是让人领会其中的旨义。怎么可以死死地执着于事相,而把本体和(所比喻为的)事相完全同等来看呢?

举扇喻月,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

举起扇子来比喻月亮,摇动树枝来喻示清风。然而却一定要在扇子上寻求光明,在树枝上求风吹拂。这还能称为智慧吗?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却也不妨用梦境来比喻因果,使二者平等无别地相符合。为什么呢?妄心是因,梦境是果。如果没有妄想心,决定不会有梦境。这是决定不能改变的论点。

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

善业恶业,以及修持的心、修持的事是因,得到善恶以及修持的果报是果。对此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呢?妄想心是做梦的因,就得到梦境(的果)。念佛之心是成佛的因,那么就近来说,可以往生西方,就远来说,可以究竟圆成佛道。这一点,是滋长你的怀疑呢,还是发起你的信心呢?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若谓是有,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

佛究竟有没有,暂且不论。你一定想要问佛的有无,请先问你自己究竟是有是无。如果说是无,这来信上的一番络索,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有,请明明白白指出那个述说的主体。语言,是喉咙舌头与识心相合而产生;文字,也是识心加上手笔挥动而显现。语言、文字这二者都不超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都不是阁下你自己。离开这五法,如果指得出你自己,我就称许阁下你问佛究竟有没有,是个大智慧的发问。

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因汝凡情未涤,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

如果你指不出自己的有无,却要先问佛的有无,这是狂妄无知的发问,不是切合自身穷究真理的发问。佛是有的,然而因为你凡夫情见没有涤除,所以决定不能见到;阁下自己也是有的,而因为你五蕴未空,从而也不能在色受想行识之外,明明白白地指出来。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盘,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

《金刚经》中让发菩提心的菩萨们,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证入圆满无余的涅盘,而不见有一个众生得到灭度(的事相)。(经中说应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佛举出布施,那么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都应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行。

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

这是经文省略,只是举布施来概括其余的五度万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上面所说的,你说有相还是无相呢?如此广大光明之相,完全充塞于太虚,却称它为无,这与盲人有什么两样呢?

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着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着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chuáng)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

经中说:“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是要我们不滞碍于凡情圣见的执着相罢了。经中说:“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是想要我们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望自己与他人,同得圆满菩提。不在此处着眼领悟,却错妄地执着无相为究竟。这与吃酒糟的蛮愚汉是同一种知见,还能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吗。

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亦无如之何,况吾侪具缚凡夫乎。

信有什么难生起的,疑有什么难去除的。你决定不肯起信,决定不肯去疑。即使佛亲自对你说法,也没有办法,何况我们这些通身都被系缚的凡夫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