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世道人心,坏乱到了极点。想要予以挽救,如果只以佛、儒、道、耶、回五教中的圣贤道德作为训导。(这样的内容)只能够转变根机深厚的人。如果是中下根机的人,任凭你说得口干舌燥,他即使能领会,也与他的自心毫不相干。更何况不能领会的人,占了多半呢?结果就会用力多而收效少了。
欲万国共敦此谊,除非万国之人,皆属上等天姿,欲力求圣贤之道,而未得其门径者,方有实益也。否则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卫武公早言之于二千余年前矣。江神童可谓知体而不知用,得根本智而未明差别智也。
想要让天下万国共同力行这样的训导,除非万国的人,都是上等天姿,都想要努力寻求圣贤之道,却没有得到门径。这种情况下,才有实际的利益。否则"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卫武公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指明了这一点。江神童可以说是知道体而不知道用,得到了根本智却没有明了差别智啊。
又其设会之法,范围过大。恐无此汪洋支费,不落空谈,亦属有始无终。又此种大会,何可特设女会。女会一立,将必全国女人,戮力争权,事事皆须男女一体。果皆如虞之二妃,周之三太,则实为大幸。否则其弊有不可胜言者。
另外,他们设立万国道德会的想法,范围太过庞大,恐怕没有这样天文数字的费用来支撑。即便不落于空谈,也是有始无终。还有,这种大会,怎么可以特别设立女会。女会一成立,将来必定全国女人,合力争夺权力,每件事都要求男女一同参与。如果(天下女人)都像虞舜的娥皇、女英两个妃子,以及周朝的太姜、太任和太姒一样贤德,那么实在是天下的大幸。否则的话,这样做的弊病就说也说不完了。
以天生非常之奇人,而开此弊端,实为不慧所痛惜。吾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操得一大半。以相夫教子于家庭之中,俾有天姿者,即可希圣希贤,大立德业。无天姿者,亦可循规蹈矩,作一善良人民。若舍此不讲,而专欲操权与男人同,则是乱天下之第一大祸也。神童何其未虑及此。
作为天生不同寻常的奇人,而要开这个弊端,实在让愚钝的我感到痛惜。我曾经说治国平天下的权重,大半操持在女人手中。因为女人在家庭中相夫教子,使得有天姿的人,可以仰慕效法圣贤,建立道德功业;没有天姿的人,也可以循规蹈矩,作一个善良的公民。如果舍弃女人相夫教子的本分,而专门想要操持权力与男人相同,这就是扰乱天下的第一大祸啊!江神童为什么没有考虑到这些呢。
又其论佛教,亦大有失言之弊。若上等人闻之,当必汲汲以求其戒定慧空。若下等人闻之,或致欲人其人,火其书者,相继而起。当此杀劫炽盛之时,不以佛之慈周无形,悲拔三世之道,为救国救民第一要义为训。而发挥伪佛教,即以弃伦物,谈祸福为证。
再有,其中谈论佛教的《佛教总说》,也大有说话不恰当的弊病。如果是上根人听闻了,必定努力急切地追求他所说的"戒、定、慧、空"。如果是下根人听闻了,或许导致想要迫使僧人还俗,烧毁佛经的人,相继而起。在这杀劫炽盛的时候,不用佛法慈心周遍虚空,没有形迹可循;以及悲心救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道理,作为救国救民的第一要义来训导。却要发挥伪佛教的说法,认为伪佛教舍弃了人伦和尘俗,专门谈论祸福吉凶。
夫因果报应,乃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当此人心陷溺之际,正宜倡明因果报应,使中下之人,虽欲为恶而有所不敢,虽欲不为善而有所不能。而反破斥谈祸福为伪,为所痛恨。岂真知佛教哉。
因果报应,是世间、出世间的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的大权(注:权,即秤砣,这里或可理解为权衡标准、法则、规律。)。在这人心陷堕沉溺之时,正应该提倡显明因果报应的事理,使得中下根机的人,即使想要做恶事,也有所顾忌不敢去做;即使不想做善事,也不能不做。而江神童反过来破斥说,吉凶祸福的道理是假的,是应该痛恨的。这哪里是真正懂得了佛教呢?
夫弃伦物谈祸福,何尝无伪,又何尝无真。而概以伪目之,则释迦如来便成罪魁。自佛以下,何堪再论。若曰诸贤所辟者迹,未知其真,则吾无间然。而谓诸贤辟者是伪,则过在佛教,不在诸贤。充所谓伪佛教之词,则非灭除佛教,唯留戒定慧空不可也。
要知道,舍弃人伦物理,谈论吉凶祸福,(这当中)何尝没有假,又何尝没有真(译者按,五蕴皆空,吉凶祸福皆是一合相,所以说假;虽则是一合相,然而在凡夫地上却样样不能避开,因必感果,纤毫不爽,因果法则,下彻生死祸福,上彻真常法性,所以说真)。一概当作假的来看,那么释迦如来就成罪魁祸首了。佛陀以下的圣者们,也就不用再讨论了。如果说诸位贤士(韩愈、欧阳修、二程、朱熹)辟佛,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那么我没话说。然而他却说诸贤所辟驳的是伪佛教,(那么按他的说法)过失是在佛教,而不在诸位贤士了。满篇都是所谓伪佛教的话语,那就是非要灭除佛教,只保留戒定慧空不可了。
夫戒定慧空,佛未出世,法未东来,固已充塞宇宙,无少欠缺。而尧舜周孔之圣,亦未发明。迨至佛教东来,则方知吾人日在戒定慧空中过活,从生至死,不能出乎其外。而无端怖头狂走,为可怜耳。
戒、定、慧、空,在佛陀没有出世,佛法没有流传到中国的时候,自然就已经充塞整个宇宙,没有一点欠缺。而尧、舜、周、孔这些圣人,也没有予以阐发显明。直到佛教传到中国,才知道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戒、定、慧、空当中过生活。从出生到老死,一辈子不能超出这四者之外。现在(江神童)却如同演若达多一般,无缘无故害怕自己的头遗失了,而发狂奔走,实在是可怜啊。
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饮食难入,气息难出。必先消其肿,然后方可按其病原,调理脏腑。若不先消其肿,则人将立毙。纵有治本之良方妙药,将何所施。
医生治病,病急就治标,病缓就治本。譬如有人咽喉壅肿,难进饮食,气息难出。必定先要消他的咽肿,然后才可以按病的根源,调理五脏六腑。如果不先消除咽肿,那么这个人将会立即毙命。纵然有治本的良方妙药,又如何施用呢?
因果者,即今日消肿之妙法也。然因果一法,标本统治。初机依之,可以改恶修善。通人依之,可以断惑证真。乃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者。岂徒治标而已哉。
因果报应,就是现今消肿的妙法。然而因果这个法,标和本全都能对治。初学人依从因果,可以改恶修善。通达的人依从因果,可以断惑证真。(因果法则)贯通上下,从博地凡夫,直到圆满佛果,都不能离开。哪里只是治标而已呢?与谢融脱居士书
贵乡之知有净土法门,由林介生之请净土典章。倘诸居士于宿世中,向此法门,未种善根。何能以古为师,一闻之下,即便生信发愿,自行化他。不十五年,其道大行之若是乎。
你家乡的人之所以知道净土法门,是由于林介生居士迎请了许多净土经典。倘若诸位居士在过去世中,对于净土法门,没有种下善根。怎能以古人为师,一听之后,马上就生信发愿,自己修行并且化导他人,不到十五年,净土法门就在你家乡大为盛行呢?
观阁下之天姿境缘,及现在之法运时机,似宜以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净土而普劝往生,为契理契机之第一要义。何以言之。阁下年已过四十,天姿非上等。欲研穷经藏,参访知识。恐有法门无量,光阴不多,纵欲钻研,措手不及之叹。又现今虽有知识,而僧多滥污,同行乏人(同行,名为内护,能互相磋磨,挟持进道)。若向上之志一衰,则懒惰懈怠随之,而不复振矣。
看你的天姿和境缘,结合现在的法运时机来考虑,你似乎应当以受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扬净土而普遍劝导大家往生极乐,作为上契佛理,下契众机的第一要义。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年纪已经过了四十岁,天姿并非上等。如果想要研究学习三藏经典,参访善知识。恐怕会面临"法门无量无边,而光阴所剩不多,想要钻研经教,却不知从何下手"的感叹。另外,现今虽然有善知识,而僧人中许多都滥污,从而也缺乏同参道友(同行,名为内护,能够互相磋磨,勉励增进道业)。如果向上用功的志向一有衰退,那么懒惰懈怠的习气就跟随而来,不再振作精进了。
如(不慧)二十一岁,辞亲出家。亦可谓发心真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岁,若宗若教,毫无所得。徒负亲恩,空为佛子。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
比如我,二十一岁就辞别亲人出家。也可以说是发心真切而立志勇猛了。可是到如今五十三岁了,对于宗门、教下,丝毫没有收获。白白蒙受了亲人的恩德,空为佛子。所庆幸的是,对于净土法门,我在出家学习《阿弥陀经》的时候,已经生起了信心。(这方面)实在没有蒙受哪一位善知识的开示。因为当时的授业师,与诸位善知识,都主张参究。他们所有的开示,都破斥净土。我切实衡量了自己的能力,所以不会随他人所转。即使是佛祖现身(劝我更改志向),我也不会改变自己所修的净土法门,更何况只是善知识所说呢?
又现今法弱魔强,欲护持佛法,在俗则易,在僧则难。阁下若能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普利群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
又者,现今法弱魔强,想要护持佛法,在家人比较容易,僧人就比较困难。你如果能够严格持守五戒,专念弥陀名号。约束自己,行为合礼,言行相应。然后广泛地化导他人,普遍利益大众。不可以居于师位而自我尊高,不可接受钱财而自我得利。
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草上之风必偃也。令郎不信此道,亦不可强。俟其遇境逢缘,天机发现时,一启迪之,自有沛然莫御之势矣。
在家庭中为一家人演说,面对大众就为大众详细陈讲。那么每个人都仰慕你的德行而相信你,听从你所说的言语。所谓“在上位的人行的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会跟随而行。君子的德风,吹在百姓言行的小草上,小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伏。”你的儿子不相信佛法,也不可以勉强。等待他遇到境界,逢到机缘,天机善根发现的时候,再开导启发他,他的信心,自然有如决口的江河,汹涌澎湃不能阻挡了。
莲社初开,须有定规。女人入社,断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漫无检约,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丛生矣。至要至要。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炙,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舍利丛林云乎哉。
莲社刚刚成立,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矩。女人断断不可以入社。千万不要仿效其它地方散漫没有约束,以至于一法才刚建立,各种弊端就都随着产生了。这一点至关重要。舍利不能够礼拜,大丛林不能亲自去参学,又有什么欠缺呢。只要见到佛像就当作真佛去想;见到佛经、祖师语录,就当作佛陀祖师当面教导自己来想——必恭必敬,不怠惰,不玩忽。那就是每天见佛,每天亲近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不就相当于是见了舍利,到了丛林吗。
市井习气,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若欲远离,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矣。倘犹不能止,则以忠恕忍辱治之,则自止矣。若又不止,则设想于死,自然无边热恼,化为清凉矣。
出家人如果不真实修行,市井习气会超过在家人。如果想要远离市井习气,先必须了知世间一切万法,全都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那么贪瞋痴三毒,就没有途径生起了。倘若还不能够止息,就用忠恕忍辱来对治,那么自然就止息了。如果还不能止息,那么就设想自己将死,无边的热恼,自然就转化为清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