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的 > 第3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一(第3页)

第3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十一(第3页)

假如知道人身难以得到,佛法难得听闻,净土法门更加难以听闻到。而我们今生万幸能得到这个大丈夫身,又能听闻到这个最难遇见的净土法门。怎么敢让有限的光阴,在声色货利中消耗掉,以至于使我们仍旧虚妄地在生死大海中流浪,仍然在六道当中沉沦,而没有出离之日呢?

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

应该将一个“死”字(这个字非常好),挂到额头上。凡是不应当贪恋的境界现前,就知道这是我的镬汤炉炭(盛满开水的大锅,烧红的炭火)。那么就绝对不会像飞蛾一样奔赴火中,把自己烧掉了。

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

凡是遇到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就会知道这是我出离苦海的慈悲舟航。也就绝对不会当仁固让(在可以实行仁爱的时候却努力避让),见义不为了。这样一切的凡尘境遇都可以作为我们入道的殊胜因缘。哪里是必须屏绝了尘缘,才能修道呢?只要心念有所主宰,心不随着境缘而转变,就等于是把尘世的劳苦当成了解脱的路径啊。

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涅盘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

所以《金刚经》屡屡教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够救度众生的我,所要救度的人与众生,所得到的无余涅盘之寿者等各种境相,才是真正在行菩萨道。

若见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无余涅盘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实于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以不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平等。妄起凡情圣解,致无为利益,成有为功德矣。何况声色货利之贪恋黏着乎哉。

如果有"我是能度众生的人,众生是我所度的对象,无余涅盘是度众生的法"等分别。那么虽然是救度众生,实际上还是没能与一乘实相之道相契合。因为不明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的道理,所以就妄起凡情圣解,致使无为利益,成了有为功德。更何况还有对声色货利的贪恋不舍呢。

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然而一个人生在世间,不可以无所作为。只需要各自尽好自己的道谊本分,决不在自己的道谊本分之外,另外有所企图。在士农工商等不同行业,都各自做好自己的事业,作为养活自身和家庭的根本。随着自己的本分能力来执持佛号,决心求生西方。凡是有能力做到的种种善事,或者出钱,或者发言,来加以赞助。否则,发随喜赞叹的心,也是功德。以此来培植福田,作为往生的助行。就好像顺水扬帆,更加上船桨的帮助,船不就可以更快到岸了吗?

腊月三十日,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叠得好,则债主怨家,群相系缚,那容你过。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贪瞋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那肯饶你。

腊月三十,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如果预先没能安排好,那么债主和怨家,都会来牵缠你,哪能容许你好好的过这个年。临命终的时候,是一生中的腊月三十。如果信愿行的资粮没有准备,贪瞋痴的恶习仍旧存在。那么无量劫来的怨家债主,都来逼迫讨债,哪里肯饶过你。

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何,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亦复如是,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

(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不知道净土法门的人,只能无可奈何随着业力的牵引而去受生。即使那些知道净土法门而不从事于实际修持的人,也是一样,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当中,永久地轮回去了。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

想要求得出离生死苦海的切要方法,只有念念存着对于死亡,以及死后堕落恶道的畏惧,那么佛念自然纯一,净业自然成就。一切尘世境缘,自然也就不能够夺取他的正念了。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五蕴包含净尽。能见其是空,则即五蕴,离五蕴。法法头头,皆是大解脱法门,大涅盘境界矣。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内在的六根色身,外在的山河万物等器界,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全都包含了。能够见到五蕴是空,那么就是借助于五蕴,来寻求脱离五蕴。如此一来,每一法每一事物,就都是大解脱的法门,都是大涅盘的境界了。与友人书

凡为善知识,一举一动,皆有关于如来慧命,众生善根。非止升座说法,方为宏法利生也已。

凡是善知识,他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如来的慧命,以及众生的善根。并不是只有升座说法,才算是宏法利生。

吾读续传灯录,见投子颙(yong)禅师,有大智慧,具大作略。升座而左右顾视,能令富郑公直下知归。从兹力参,径造其极。

我读《续传灯录》,看到投子山的修颙禅师,有大智慧,有大作为。他登上法座后只是左右看一下,就能让富郑公(富弼)立刻明白归途趣向,从此努力参究,直到登峰造极。

而以十余担行李,令司马温公欲见而中止。毕生于如来大法,自己本性,为门外汉。使颙师一钵一杖,则温公未必不如郑公。而温公以吹毛求疵,自失钜益。颙师以什物过多,损众福田。有法道之任者,俱宜鉴之。

然而(颙师)却因为有十多担的行李,从而使得司马光中途打消了拜见他的念头,也就导致司马光尽其一生当中,对于如来的大法,以及自己的本性,都成了门外汉。假如修颙禅师平时只有一个钵盂、一柄禅杖,那么司马光最后的成就未必不如富郑公。司马光因为吹毛求疵,过于计较,致使自己失去了巨大的利益。而修颙禅师则因为日常用品太多,从而损害了众生的福田。有弘扬法道责任的人,对此都应该好好加以借鉴。复岳仙峤(qiáo)居士书

若欲此生亲得实益,当依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则可决定了生脱死。若不依念佛法门,且莫说未得佛教之真传者不能了,即得亦不能了。何以故。

如果想在这一生亲身得到佛法的实际利益,就应当依靠净土法门,信愿念佛,求生西方,那么就决定可以了脱生死轮回。如果不依靠念佛法门,不要说没有得到佛教真传的人不能了脱生死,就算得到佛教真传的人也不能了脱。为什么呢?

以得真传,乃大彻大悟,非是实证。证则可了,悟则未了。修余法门,皆须断惑证真,方了生死。

因为(所谓)得到佛教真传,指的是大彻大悟,并不是实际证得。实际证得就可以了脱,仅仅悟到是不能了脱的。修其他法门,都必须断除惑业,证得真常,才能了脱生死。

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品位优胜。不但精粹纯笃之人,决定往生。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

修习净土法门,只要具有真信切愿,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同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正行和助行共同修习,不但决定可以往生西方,而且往生的品位还非常优胜。不但精进纯粹笃力修持的人决定能往生。即使那些犯下五逆十恶极重罪恶的人,临终时如果能生出大惭愧心、大怖畏心,至诚恳切地念佛数声,之后紧接着就丧命了,他们也同样决定可以往生西方。

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末世众生,不依净土,修余法门。但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以无力断惑,则生死根尚在,何能不发生死之苗芽乎哉。

这是因为佛的慈悲愿力广大无边,专门把救度众生作为自己的事业。众生只要能一念回光,就会得到佛的摄受。这就是所谓的依仗佛的大慈悲力量,带着宿业往生西方啊。末法时期的众生如果不依靠净土法门,而去修其他法门,就只能得到人天福报,以及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而已。因为没有能力断除惑业,那么生死轮回的根依然存在,哪能不萌发出生死的苗芽呢。与扬州万寿寺寂山和尚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