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的 > 第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六(第1页)

第6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六(第1页)

《法苑珠林》,更加阔大。虽然并非甚深经典,然而对初发心的人来说由浅到深,则无误会之失。如果不先了解罪福因果,便想直探第一义谛实相妙理。恐怕或许会见地不清,错认消息。则以迷惑为开悟,求升反而坠落了。

汝既专修净土,宜以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为主(省庵语录下卷,有此愿文注解,阅之自知其妙)。汝自立四愿,或兼用或不用皆可。以彼愿文,事理周到,了无一义一法之渗漏。彼云法界,则包括无遗。汝云大千,校法界量,奚啻大地一尘,大海一滴。

你既已专修净土,宜以莲池大师新定的净土发愿文为主(省庵语录下卷,有这个发愿文的注解,阅读后自然知道其中的奥妙)。你自己立的四项誓愿,用或者不用均可。因为莲池大师发愿文,事理周到,没有一义一法的渗漏。莲池大师发愿文中用“法界”一词,就已经包括无遗了。而你在自己的誓愿中只说“大千”,相对于法界来说,何止是大地的一尘,大海的一滴的差别呢。

历观汝书,似是真实在心地上用功。然今之学者,每每专说假话,不修实行。意拟沽名邀誉以求体面,并非真实自省寡过而作是言也。此名自暴自弃,名大妄语,名不知惭愧。若非此等,则为圣贤之徒。若带此气,则是下流坯,乃法之罪人,佛之逆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直心直行,方与佛合。

看你所有的书信,像是真实地在心地上用工夫。然而现在修学佛法的人,常常专说假话,不修实行。目的是想要沽名邀誉来求得体面,并非真实自省减少过错而说啊。此叫做自暴自弃,叫大妄语,叫不知惭愧。如果不是这样,则是圣贤之徒。若带此习气,则是下流坯,是佛法的罪人,佛的逆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直心直行,方能与佛相合。

又自既修持净业(谓改过迁善及念佛,即生即愿往生西方),亦当教一切相识者,亦修净业。宜依龙舒文普劝门,令其随分随力,种此不思议善根。然既欲教人,须由亲及疏。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乎。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莫不如是。

另外,你自己既然修持净业(也就是指改过迁善及念佛,即此一生发愿往生西方),那么也应当教一切相识的人,也修持净业。应当依照《龙舒净土文》普劝门,令他们随分随力,种此不可思议善根。然而既想教人,必须由亲近到疏远依次而行。自己的妻妾子女,怎么忍心不让他们得此利益呢?周文王当年首先以礼法对待妻子,以及为兄弟作出表率典范,进一步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世出世间自行化他,都是如此。

汝专求往生,晨朝十念外,凡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着衣吃饭,屙屎放尿,一切时,一切处,皆当以六字洪名,置之心口之间。但于如法时处,声默随宜。若大小便睡眠,则只许默念,切勿出声。默则功德齐等,声则不恭。睡则又加伤气,不可不知。

你专求往生极乐,晨朝十念外,凡是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屙屎放尿,一切时,一切处,都应以六字洪名,放在心口之间。只要时机和场合如法,那么出声默念都适合。若大小便和睡眠时,则只许默念,切勿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则不恭敬。睡觉时出声则又伤气,不可不知。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使小乘圣人也不能到,因为那是不可思议的大乘境界。小圣如果回心向大,那么他也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相应,即使修其他一切殊胜的法门,并且也修持名念佛这个殊胜法门,也不能往生。因此信愿最为要紧。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这是千佛出世也不会变更的铁案啊!能有如此信愿,保你往生西方有分。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也名为十六观经,这三部合称为净土三经,加上《普贤菩萨行愿品》,称为净土四经。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中的《无量寿经》是魏乘贯删削后,又根据其余经典增益的版本,于理上虽然有益,于事上实有大错,不可依从。)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接手书。知居士近来修持亲切,自讼寡过,希圣希贤。非徒博一修行之虚名而已。欣喜无量。

接到你的信。知道你近来修持真切,自责并减少过错,希求效法圣者贤人。并不只是想要博得一个修行的虚名而已。非常欣喜。

夫欲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即自讼寡过,克己复礼。若能自讼,自然寡过,寡过即克己之实行。既能克己,自然复礼矣)。持斋警策,意甚真切。但须脚踏实地,尽力做去。否则便成妄语中妄语。

想要学佛陀与祖师了脱生死,必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止恶修善,就是自责少过,约束自己,行为符合先王礼仪。如果能够自我责备,自然可以少犯过失,少过就是克己的实践行为。既然能够约束自己,行为自然就符合先王礼仪了)。持斋修持,警策自我,心意很真切。但必须脚踏实地,尽力去做。否则就成为妄语中的妄语。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多少聪明人,皆以唯说不行,了此一生。徒入宝山,空手而归。可痛惜哉,可痛惜哉。若夫妄念满腔,憧憧往来,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正念真切,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

《尚书》中说:“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间多少聪明人,都因为只说不做,了此一生。徒然入于宝山,空手而归。实在痛惜啊!实在痛惜啊!如果满腔妄念,来往不停,成群结队的从你的心中出现。这是由于没有真正提起正念的缘故。倘若正念很真切,那么妄念就会成群的跟从于专注一境的正念了。

所谓调御得法,即寇贼皆为赤子。调御失道,虽手足亦作怨家。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

也就是说如果调伏妄念得法,那么寇贼都能变成顺民。如果调御失道,就算是手足兄弟也能成为怨家。在凡夫地位,谁没有烦恼呢?必须在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到境界,突逢逆缘,不至于一下子发作。纵然发作也能顿起觉照,令烦恼消灭。能够引发烦恼的境界非常得多。列举其中最厉害的烦恼,也就是财色及横逆事端而已。如果知道无义之财比毒蛇对我们更毒害,就不会有面对不义财富攫取的烦恼。给予他人方便,终归使自己的前程受益,我们就不会遇到他人穷极患难,因吝惜财富而不肯布施的烦恼。

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

美色方面,就算面对如花如玉的容貌,内心常存这个女人是自己姐妹的念头。纵然她是娼妓,也要这么想,生起怜悯她的心,生起度脱她的心。那么就不会有面对美色而动欲的烦恼。

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

夫妇间要相敬如宾,将妻妾看做是促成自己延续宗脉的恩人,不敢把双方身体当作彼此行乐的欲具。那么就不会徇欲灭身,以及妻子不能生育,子女不成家立业的烦恼。

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

子女要从小教育他们孝悌忠信的正道,就没有忤逆亲心,败坏门风的烦恼。至于令我们遭遇到横逆的人,必须对他生起怜悯心。悲悯他的无知,不与他计较。看做是自己前生曾经恼害过他,现在因他恼害我的缘故,于是还了一份宿债,生起欢喜心。那就没有想报复别人的烦恼。

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炼纯。莲因淤泥滋培,方得清净光洁。境无自性,损益在人。三业四仪(四仪即行住坐卧),常持颜渊之四勿。

然而以上所说的这些道理,那是为了俯随初机的人而讲。如果是久修大士,能够了达我空。那么无边的烦恼全部归化为大光明藏。好像钢刀因为磨砺而锋利,金矿因为冶炼而精纯。莲花因为有淤泥滋培,才能够清净光洁一样。外在的境界没有固定的好坏之别,它对人的损伤或利益完全在当事者本人。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四仪,应当遵循颜渊的“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虽无人见,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若能如是修省,将见举动皆善,恶无从生矣。此实正心诚意之宏规,切勿谓释氏琐屑,不若儒者之简捷也。

五戒、十善,必须效仿曾子的“三省”,即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独自一人在黑暗的屋子里,虽然没人看得到,而天地鬼神却都知道。我们的念头稍稍萌发,所获得的罪福立即如天渊般悬殊分判。如果能够这样修行省察自己,就会看到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善业,恶念无从生起。这确实是正心诚意的典范,千万不要说佛门的五戒十善很琐碎,不如儒家简单便捷。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

如果谈论念佛法门应把信、愿、行三法作为纲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没有真信切愿,纵然有真正的行持也是不能往生的。何况悠悠泛泛的人呢?蕅益大师说:“能不能往生,全凭信愿的有无;往生品位的高下,全凭持名功夫的深浅。”这是三世诸佛出世都不能改变的永恒规律,是三根普被的妙道啊。对信愿行三法应该全副身心地依靠,才能亲自证得真实的利益啊。

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