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的 > 第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第3页)

第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第3页)

似乎应该推崇赞美共和,不必过分讨论前清,方才符合共和之体,避免蔑视古圣的罪愆。佛在世时的毗耶离国,就是用的这种方法。如来在诸多经中,也没有深深地斥责转轮圣王世世都继承王位的是非。孔子的言说很好:“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社会人事,没有特别的归向,也没有特别的冷漠、疏远,只是因时适宜地去做。”)

义之与比者,因时适宜之谓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互非,亦不可专主一法。唯求其适宜,则有大利而无少弊矣。然人心不一,倘再有投稿者,带此词意,祈略事笔削,以归完善。

“义之与比”的意思是,因时适宜的一种说法。夏天穿葛衣,冬天穿裘衣;渴了喝水,饿了吃饭,不可错换,也不可专门主张一种方法。只有求其适宜,则有大利益而无少许弊病。然而人心不一,倘若再有投稿的人,带此词意,请略事修改,以归于完善。

俾天下后世之阅者,佩服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怀。所有言论,唯理是尚,毫无偏私。因兹古今来大圣大贤,无不归心而崇事焉。

使天下后世的阅读者,佩服各位的大公之量,佛法平等的心怀。所有言论,唯有崇尚真理,无丝毫的偏私。因此,古今大圣大贤,没有不归心而崇事的。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

世出世间的真理,不超出“心性”二个字。世出世间的事相,不超出“因果”二个字。众生沉迷九法界,如来证得一佛乘,对于心性丝毫没有增减。之所以上升下沉迥然差异,受苦受乐天地悬殊的原因。是由于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样,导致果地的受用各有差别罢了。阐扬佛法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谈真理心性,那么中下根的众生不能受益。专说因果报应的事相,那么上根的人每每厌倦听闻。

此书科分十门,法不一律。正好事理并进,顿渐齐驱。庶得三根普被,利钝均益。宜将古今来由学佛得力,发之而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之事迹。与夫恭敬三宝,谤毁三宝之祸福。及高人淑世导俗之嘉言,戒杀放生之至论。于后数科,册册登载。则愚夫愚妇,有所禀承。而通方哲士,因悟理而亦欲实践。从兹不敢摇头掩耳,更急急于愿乐欲闻也。

这本书分科十门,所谈之法不只一种。正好事相与理性并进,顿教与渐教齐驱。使得上中下三根普遍加被,利钝二根均得利益。应该将古往今来因学佛而得力,发扬而成为大忠大孝,纯义纯仁者的事迹。与恭敬三宝,谤毁三宝的祸福。以及高人济世导俗的善言,戒杀放生的高超理论。在后面几科中,册册登载。那么愚夫愚妇,可以有所禀持依承。通达贤明之人,因为悟理也想要实践。从此不敢摇头掩耳,并且更加急急地愿乐欲闻啊!

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震海潮音,霈大法雨。

然而因果与心性,分离就会两败俱伤,合修就相互增美。所以彻悟祖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这是道理行事势所必然如此的。”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宗教下诸多法门,只依仗自力,契悟实相尚且困难,何况了生脱死?唯有仰仗佛力的净土法门,只要行人具备真信切愿,纵然是五逆十恶的人,也可以永出六道轮回,高预莲池海会。这个不可思议的最上乘法,适宜理性与事相并谈,告诫与劝导齐施。震发海潮音,霈澍大法雨。

破鲁川辈之邪执,续莲池等之法脉。俾普天同受佛法之益,庶大地悉感诸君之德。则法满寰宇,世复唐虞。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飞潜异类中矣。

破除曹鲁川之辈认为净土宗是斋公斋婆之事的邪执,延续莲池大师等祖师老实念佛的法脉。使得普天下同受佛法的利益,大地上的人,全都感念诸位的恩德。那么佛法遍满全国天下,世道恢复尧舜盛世。真是“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飞潜异类中”啊!

刻论佛法式微,实不在于明末。明季垂中,诸宗悉衰。万历以来,勃然蔚兴。

仔细讨论佛法的衰微,确实不在明朝末年。明代中叶以后,诸多宗派都衰微了。神宗万历以来,佛教又勃然蔚兴。

贤首则莲池,雪浪,大振圆宗。天台则幽溪,蕅益,力宏观道。禅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则寿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则慧云中兴,实为优波。见月继踵,原是迦叶。而妙峰,紫柏,莲池,憨山,蕅益,尤为出类拔萃,末法所不多见。

贤首宗有莲池大师,雪浪洪恩大师,大振华严宗。天台宗则有幽溪传灯大师,蕅益大师,力宏止观天台教法。禅宗临济一脉,幻有正传禅师座下有四个得法弟子,而天童圆悟、磬山圆修,二人所传之法又遍及天下。曹洞宗有寿昌寺的慧经禅师,博山的元来禅师,代代有高人。律宗则有慧云如馨律师中兴,其实是优波离尊者再来。见月律师接继其后,原是迦叶尊者转世。而妙峰福登禅师,紫柏尊者,莲池大师,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尤其出类拔萃,为末法时代所不多见。

虽不及唐宋盛时,亦可谓佛日重辉矣。及至大清启运,崇重尤隆。林泉隐逸,多蒙礼敬。如玉林,憨璞,木陈等。世祖遂仰遵佛制,大开方便。罢除试僧,令其随意出家。因传皇戒,制护戒牒,从兹永免度牒矣。

虽然不及唐宋兴盛之时,也可以说佛日重辉啊!等到了清朝建立,对佛法非常崇尚注重。山林泉边的隐逸高僧,多蒙皇室礼敬。如玉林通琇国师、憨璞性聪大师,山翁道忞(min)大师等。清世祖顺治皇帝于是仰遵佛制,大开方便门。罢除了僧人经过考试合格方能出家的制度,令他们随自己心意出家。因此皇家授权传戒,制定戒牒,从此永远免除了度牒。

佛法之衰,实基于此。在当时高人林立,似乎有益。而世宗以大权乘愿,建中立极。其发挥佛祖慧命之言论,精深宏博。入藏流通者不必言。外有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四册,系吾友子任氏,乞食京师,于书肆中得之,送于杨仁山,令寄东洋,附于新印大藏之内。想其书已出,好古探奇之士,试一读之。不但于性命有益,而学识文章,当顿高十倍矣。

佛法的衰微,实际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当时高僧大德众多,似乎有些利益。而清世宗雍正皇帝以菩萨乘愿再来之身,秉持国政。他发挥佛祖慧命的言论,精深宏博。收入大藏经流通的不说。另外有《御制拣魔辨异录》,八卷四册,是我的友人之子任氏,在北京谋生,在书摊中得到,送给杨仁山居士,请他寄到日本东洋,附在新印的大藏经之内。想来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古探奇的人,试着读一读。不但对于心性有益,而学识文章,当一下子增高十倍啊!

呜呼盛哉。世宗实为法流震旦,皇帝中之绝无而仅有者,其君如此,则宰官僧侣,概可知矣。迨至高庙以后,哲人日稀,愚夫日多。加以频经兵燹,则鄙败无赖之徒,多皆混入法门。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

功德盛大啊!清世宗雍正实在是佛法流传到中国,皇帝当中绝无仅有之人,国君如此,那么宰相官员僧侣,一概可以知道了。到了乾隆皇帝以后,智慧卓越的人日渐希少,愚昧的人日渐增多。加上频繁的战火,下劣无赖的人,大多混入佛门。自己既然不知道佛法,如何能教徒弟修行。

从兹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虽不少,识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扬大教,普利群生耶。由是高尚之士,除夙有大根者,但见其僧,而不知其道。厌而恶之,不入其中矣。

从此日趋日下,一代不如一代。导致现在僧人虽然不少,认识字的人十个当中没有一个。怎能指望他们宏扬大教,普利群生呢?由此志行高洁的人,除非过去世有大善根的人,就只看见僧人,而不知道佛法究竟如何。导致世人讨厌不喜欢佛教,也就不会进入到佛法中了。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须深谋远虑,随机设法。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时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预防乎世变时迁,庶不至颠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

流通佛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必须深谋远虑,随机设法。佛制固然不可以不遵行,而随顺时节制定适宜的方法,也不可以不急切地研求,以预防社会变革,时代变化,才不至佛法衰微却不能致力振救,就如同今日的佛法一般。

倘诸君不乘时利见,吾恐此时震旦国中,已无佛法声迹矣。呜呼险哉。佛法高深,非浅见所能窥。若欲深知,必须由教而入,次及禅宗,方可无弊。

倘若诸位不乘着有利时机弘扬佛法,我恐怕现在的中国,已经没有佛法的声音了。实在太危险了!佛法高深,不是浅见所能窥测知道的。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必须由教理进入,其次到禅宗,方才可以没有弊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