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的 > 第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第1页)

第3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三(第1页)

所谓一书,就是《净土十要》。每个字都是末法时代的津梁,每句话都是净土宗的宝鉴。这是祖师们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众生根机而来指示。虽用拯救溺水和被焚烧的人,也不能比喻出祖师救护众生悲痛恳切的心。舍弃这本《净土十要》,正信无从生起,邪见无法灭除。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弥陀要解》。

而初心入门,断疑生信,作险道之善导,示宝所以必趣者。天如或问,妙叶直指,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而对于初发心进入佛门者,可以断疑生信,作轮回险道上的善导,明示宝藏及通往宝藏所在之处的途径的着作,首推天如禅师的《净土或问》和妙叶大师的《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它们是破除疑难障碍的元勋啊!

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

应知道净土法门具足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所有的事相都是事事无碍的法界。读经后而修持的人,千万不可以执着义理而废除事相。倘若一生执着义理的心,那么在事与理两方面都会丧失佛法的真实利益。如同一个人知道意根最殊胜,但是如果废弃眼、耳、鼻、舌、身五根,那么意根也没有立足之地了。唯有即事相来显明义理,由义理来融合事相,方才没有过失。

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早知师已饱餐王膳,而犹汲汲于献芹者,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兼欲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

所谓净土的要旨,全体事相就是理体。理事圆融,径直契合本体。早知道悟开师您已经饱享宫廷佳肴(博学多闻),而我还急切地向你献上野地的芹菜,不过是想表达娑婆世界穷途游子(我)思归弥陀家乡的小小一片热忱,同时也想借此洗刷过去诽谤佛法的罪过啊!复海曙师书

友人以时事新报征文启见寄。(光)企座下发挥佛祖道妙,以结法缘。座下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光)作论,而曰拟作模范。

友人将《时事新报》的“征文启”寄给我。我企盼座下您发挥佛陀祖师的道妙,来结法缘。您反过来却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我来作论,说是打算作为模范论文。

(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兼以宿业深厚,生即病目。近十余年来,一切经论,皆不能看。但只执持佛号,忏除宿业。企其仗佛慈力,速生西方而已。何能作论,况曰拟作模范乎。其谦恭自牧,诚可嘉尚。其意见错谬,有不堪详言者。

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做学问,长大了也一无所知。又因为宿业深厚,生下来眼睛就有病。近十多年来,一切经论,都不能看。只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来忏除自己的宿业。企盼能够依仗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快速往生西方而已。哪里能够作论,何况还说要当作模范论文呢?您在信中谦虚恭敬的自居,实在是值得称赞崇尚。但您信中的意见错谬,有不可详说的地方!

夫欲发挥楞严起信之奥,何不取法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及历代古德之注此经此论者,而反拟以(光)作者为模范。是何异儒者欲发挥二帝三王孔孟之薪传,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模范,而以樵歌牧唱为模范。织师欲织回文古锦,不取织锦者之法则以为模范,而取编芦席者之法则以为模范。何颠倒一至于此。

想要发挥《楞严经》、《大乘起信论》的奥妙,为何不取法于释迦如来与马鸣菩萨,以及历代古德注疏的经论,却反过来要以我写的论文作为模范。这就如同:儒家学者想要发挥尧、舜、禹、汤、周武王、孔子、孟子代代相传的学问,不以《四书》、《五经》、《十三经》作为模范,而以樵夫的歌声、牧童的唱曲作为模范;织布师想要织出回文古锦,不取织锦人的法则以为模范,而取编芦席人的法则以为模范。你为何颠倒到如此地步。

虽然,人之相交,唯贵各尽其分量而已。昔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以沙乃童子力所能办,其供之之诚,与供无上珍馐妙味,等无有异。今以(光)所易办之沙,供之座下。固知无用,聊将其诚。倘亦用以涂地,庶可灭我罪垢,长我福田。因将七题一串穿来,儱侗论之,以塞其责。

虽然说与人交往,贵在尽其所能的力量。过去有童子捧沙供佛,佛即欢喜纳受。因为沙是童子力量所能办到的,他供养的诚心,与供养无上珍馐妙味,平等没有差异。现在以我所容易备办到的沙,来供养座下您。虽然知道没什么用,姑且就供养一片诚心吧。就像用沙来涂地,或许可以灭除我的罪垢,增长我的福田。因此将七个题目一起串起来,笼统讨论,来勉强作答。

论曰,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凡夫之情见也。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

论说:执心在身内、在身外、在中间等等,这是凡夫的情识分别知见。执着心一定不在身内、在身外、在中间等等,也是凡夫的情见啊!并非直指见性是心不是眼,这是指即末显本,指波浪就是水体的真智啊!为什么呢?因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如果有在某处、不在某处的分别执着,就不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不能周遍了。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众生佛陀,包括空、有二法。世间、出世间,没有一法能够超出如来藏之外,没有一法不在妙真如性之中的缘故啊!

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之外。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如。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谓五蕴皆空,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

以凡夫情见来观,不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属于生灭,都不是真如。就是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也不超出生灭之外。但以圣人的智慧来观,不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于真如。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是真如。从本已来,没有一丝毫的生灭之相可得。再进一步讨论说,真也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且不可得,有什么二门来可以讨论的呢?这才是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真心。正所谓的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啊!

如上一番说话,乃(光)二十年前偶尔梦着者。今承其雅意,献于座下。如曰必须分而论之,详其文义语脉旨趣,则非(光)之衰颓心目,荒唐学业,所能办也。请求之古德,及当代讲家。自能畅座下之本怀,惬(qiè)座下之素志耳。

如上面这一番话,是我二十年前偶尔梦到的。今天承蒙您的雅意,献于座下。如果说必须要分开来讨论,详述其中的文字义理、言语脉络、宗旨归趣,就不是我衰颓的心力视力,荒疏的学业,所能办到的了。请您去求教古德,以及当代的讲经大家。自然能够畅遂您的本怀,满足您平素的志愿啊!与四明观宗寺根祺师书

接手书,并显感利冥录,不胜欢喜。知谛公此番讲经,比前次更觉光辉。因逐一看毕,即送余人。多有见闻,深为诧异。私相谓曰,谛公已证圣果,关帝尚未明心。(光)闻而谓之曰,此事须从白关用心处究,则事理两当,绝无滥圣屈贤之失。白公且置弗论。

接到你的信,以及《显感利冥录》这本书,非常欢喜。知道谛闲法师这一次讲经,比上一次更加殊胜。因此将这本书一一看完,随即就送给了其他人。有许多看过这本书的人,都很诧异。私底下互相说:谛闲法师已经证得了圣果,而关圣帝君还没有明了心地。我听到后对他们说:这件事必须从城隍爷白知、护法神关帝二位的用心之处来推究,那么就事理两方面都恰当,绝对没有混滥圣人,委屈贤者的过失了。城隍爷白知暂且不说。

夫关帝者,在生时乃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之大丈夫。殁后皈依智者,愿为伽蓝,护持佛法。自智者至今千三百余年。天下丛林之主人,多有法身大士,乘愿宏法者。关帝一一护持亲近,岂至于今,尚有未了,而求抉择开示于谛公。何聪明如帝君,而复愚钝不蒙法益之如是乎。

关帝,在生之时就是一个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死后皈依智者大师,愿意为伽蓝神,来护持佛法。从智者大师到现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了。天下丛林的住持,有很多是证得法身的大士,乘愿再来,宏扬佛法。关帝都一一护持亲近他们,哪里至于到了今天,还有未了的疑问,而求谛闲法师给他决择开示呢?怎么可能聪明如帝君,而又如此愚钝不蒙受佛法之利益的呢?

是大有说。现今时值末法,僧多败类。只知着一件大领,即名为僧。僧之名义事业,多多了无所知。在俗之人有信心者,纵能研究佛法,终皆下视僧侣。其不信者,见彼游行人间,造种种业之僧,遂谓僧皆如是,佛法无益于国,有害于世。

这当中是大有说头的。现在时代正值末法,出家僧人大多腐败堕落。只知道穿着一件大领僧衣,就名为僧人。僧的名称意义事业,大多一无所知。世俗有信心的人,纵然能够研究佛法,但终究都轻视出家的僧侣。而不信佛法的人,见到游行人间,造种种罪业的僧人,就认为僧人都是如此,佛法无益于国家,有害于社会。

因有此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故,关帝护法心切。以京师乃天下枢机之地,高人名士,咸来莅(li)止。遂现身说法,请谛公之开示。祛彼在家我慢邪见之凡情,振兴劣僧无惭无愧之鄙念。

因为有这种我慢、邪见、下劣等知见的缘故,而关帝又护法心切。因为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社会精英,知名人士,都来到这里。于是关公就现身说法,请谛闲老法师开示,以去除那些在家人我慢邪见的凡情,振兴下劣僧人无惭无愧的不善念。

古人称如来不舍穿针之福,曰如八十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光)于关帝此举亦然。此虽系盲猜瞎断,若质诸关帝谛公,当皆点头微笑,不露否否不然之声迹矣。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称如来不舍弃为比丘穿针的福报,就如同八十的老翁起舞,是为了教导儿孙的缘故。我对于关帝的这个举动,认为也是这个道理。这虽然是盲猜瞎断,如果去质问关帝、谛闲老法师,应当都会点头微笑,不会露出“不是、不是”的声音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