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其余的人来讨论,就是阁下你也未曾到这个地位。怎么知道阁下你没到呢?因为如果到了,就绝对不敢说“灵峰梦东为就愚夫愚妇立说,而不知是谁,即老实念,死心念,亦不得名为老实死心,纵使日夜十万,于生死有何相干,及谓古人专主持名为罢参后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言语。
由是言之,阁下之心,实欲自利利人,阁下之语,实为自误误人矣。切请缄默莫说,否则如来普度众生之一大法门,被阁下关塞锢蔽,莫由开通,其罪当与谤佛谤法谤僧相等,可不慎乎。
由此说来,阁下的心,原本想要自利利人,但阁下的话,实际上是自误误人啊!千万请你闭口不要再说,否则如来普度众生的一大法门,被阁下你阻塞禁锢,而不能畅通了。这个罪过应当与谤佛谤法谤僧相等,能不谨慎吗?
阁下之见,以不知契理契机之所以然,妄执利上根之法,而普劝一切修习,遂成偏执谬见。以不合机之法,妄行劝修,谓为佛法真义。
阁下的错误见解,是因为不知道阐扬佛法要契理契机的所以然。错妄地拿着只适合于利根上根人的法门,来普遍劝导一切人修习,于是就成了偏执的谬见。错妄地劝导别人修持不合根机的法门,却认为这是佛法的真义。
光虽庸劣,敢与阁下同陷谤佛谤法谤僧之咎,而妄为赞许乎哉。如谓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岂能强阁下舍己所学而从我乎。不过以阁下见问不得不直贡愚诚耳,祈洞察是幸。
我虽然平庸陋劣,可是怎敢错妄地赞许阁下你的观点,从而与你一同陷入谤佛谤法谤僧的罪过中呢?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对,就请你将此信付于丙丁之火,我们各走各的道好了。我怎能勉强你舍弃你自己的所学来听从我呢?只是因为阁下来问我,所以不得不直白地的贡献出我这一点庸愚的诚意罢了,祈望你洞察,是为庆幸。复盛机师书
昨接汝书,不胜慨叹。汝学佛者,何得以自己知见,测佛境界,测之不得,遂生疑惑乎。
昨天收到你的信,非常感慨。你是学佛的人,怎么可以以自己的知见,来妄测佛的境界,因为不能测得,所以就生出疑惑的心呢。
夫证真如者,则三际坐断,十界平沉,有因缘故,亦可于一念现无量劫,于无量劫作一念,念劫圆融,两不混滥。
证得真如的人,则三际(过去、现在、未来)坐断,十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六道)平沉,如果有特定的因缘,也可以于一念现无量劫,于无量劫作一念,念和劫圆融无碍,两不混乱。
汝谓六十小劫,犹如食顷,五十小劫,只如半日,无此事理。然则经中所有大小互入,念劫互现之说,皆为妄语乎。
你说六十小劫像吃顿饭的时间,五十小劫却像半天,没有这种道理。那么经中所有“大小互入,念劫互现”的说法,都成妄语了吗?
如来初成正觉,现圆满报身相,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二乘在座,不见不闻。
如来刚成佛时,现圆满报身相,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当时二乘弟子(声闻、缘觉)也在座,但他们却不见佛的报身,也听不到佛说法。
所见之佛,乃老比丘相,所闻之法,乃生灭四谛。故维摩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汝将谓无此事理乎。
他们所看见的佛,是老比丘的形相,所听到的法,是生灭四谛法。所以《维摩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你说没有这种道理吗?
须知时无定法,随人所见不同,佛菩萨境界且置,姑以凡小之境明之。
必须知道时间的概念没有定法,随着不同人的所见而各不相同。佛菩萨的境界姑且放在一边不说,暂以凡夫的小境界来向你说明。
周灵王子子晋,学仙,过七日,于缑山出现,已到晋朝。故有诗曰,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几,读平声,近也。从周灵王至晋彼出时,将及一千年耳)。
周灵王的儿子子晋学仙,他自己感觉刚刚过了七天,当他再从缑山出现时,俗世的时间已经到了晋朝。所以有诗说:“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几,读平声,将近。从周灵王,到晋朝他再出来时,将近有一千年了)。”
又吕纯阳遇钟离权于邯郸逆旅中,钟劝其学仙,吕意欲得富贵后方学,钟与一枕令睡,则梦见由小至大,以至宰相,五十年富贵荣华,世所罕有,子孙满堂,其乐无央,后以一事与上意不合,遂自引退,乃醒。
还有,吕纯阳(吕洞宾)在邯郸的一个旅店里遇到了汉钟离,钟离劝他学仙,可他想得到富贵后再学。钟离就给他一个枕头让他躺在上面睡觉,他梦到自己的官职越做越大,以至做到了宰相,五十年间享尽了举世罕见的荣华富贵,而且子孙满堂,其乐融融。后来因为有件事与皇帝的意见不合,于是辞官回家,梦到这里他就醒来了。
睡时逆旅主人煮黄粱米粥,梦中出入将相,做许多大事,经五十年之久,及醒,黄粱粥尚未煮熟,此不过仙人所现,尚能于一念中作五十年境界事业。
他睡的时候,店主人正在煮黄粱米粥,梦中出将入相做了许多大事,历经五十年之久,等他醒来,黄粱粥还没有煮熟。这不过是仙人所现的境界,就能于一念中完成五十年的事业。
况佛为天中天,圣中圣,诸大菩萨已证法身之境界乎。故善财入弥勒楼阁,入普贤毛孔,皆于十方世界,行六度万行,经佛刹微尘数劫,汝看此文,又将何以测度乎。
何况佛为天中天、圣中圣,以及诸位大菩萨已证得法身的境界呢。所以善财童子入弥勒楼阁,入普贤毛孔,皆于十方世界,行六度万行,经佛刹微尘数劫。你看到这段文字,又会做怎样的测度呢?
须知三际无实体,而在凡夫分中,只见凡夫所应见之境,不得以凡夫所见之境,谓佛菩萨亦复如是,了无有异也。
须知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没有实体,可是在凡夫的分上,就只见到凡夫所能见到的境界。不能因为凡夫见到某种境界,就认为佛菩萨境界也是这样的,和凡夫所见没有什么两样。
今为喻明,如镜照数十重山水楼阁,实无远近,而复远近历然。
为了说明白,打个比方:就好比镜子照到十几重的山水楼阁,他们在镜子的表面没有什么远近之分,可观者却能远近都分得清清楚楚。
世间色法,尚能如是,况已证唯心自性之心法者乎。故曰,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世间肉眼所见的色法尚且有这样的情况,更何况是已经证得唯心自性的心法的人呢。所以说:在一根毫毛的顶端,可以呈现广大的佛刹;坐在细小的微尘里,可以转大法轮;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也。
十世那样长的时间,始终不离开当前一念;无量无边刹土那样远的距离,自他不隔于毫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