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印光法师楞严经讲解全集 > 第5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五(第4页)

第5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五(第4页)

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礼拜,应当念: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拜到哪个字就念哪个字。从“如是我闻”,一直到经书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如此念。然而观想这个方法,不是容易的事。如果理路不清,以及心识纷乱,或者导致生起着魔的事情。只要以至诚恭敬为主,能观想就观想。否则就竭诚恭敬的直接拜,也自然功德无量。

若汝所立章程,对经而拜,拜下想偈,及拜起念佛观佛,固不若供经佛前,专一礼阿弥陀佛,为专精一致。且勿谓缘想一佛,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如你所立的章程,对着经书礼拜,拜下去想偈颂,以及拜起来念佛号观想佛像,不如供佛经在佛前,专门一心顶礼阿弥陀佛,更为专精一致。不要说缘想一尊佛,不如缘想多尊佛的功德大。必须知道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的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尊佛就全体具足。如同帝释天的宝网千珠,千珠摄于一珠之中,一珠遍于千珠之内。举一全收,不欠缺也不多余。

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故我佛世尊,及历代诸祖,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待其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咸皆具足。古人谓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如果是长久修行的大菩萨,缘想之境不妨宽广。境界愈宽广而心愈专一。如果是初发心的后学,缘境如果太宽,就会心识纷散。因障深慧浅,或许导致生起着魔的事情。所以我佛世尊以及历代诸位祖师,都令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原因就在此。等到念佛证得三昧,那么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全都具足。古人说:“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可以说是对证得三昧境界最贴切的形容了啊!

至于止恶修善,刻实检察,虽莫善于功过格。然使心不主于诚敬,纵日记功记过,亦是虚文。

至于止恶修善,脚踏实地检查修正自己的过失,虽然没有什么书比《功过格》更好。然而假使心不主于诚敬,纵然每天记功记过,也只是虚文。

功过格此间未有其书。若约予所见,但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倘或宿习所使,偶尔忽生。而诚敬忠恕在怀,自能念起即觉,觉之即失。决不至发生滋长,举三业而随之矣。

《功过格》,我这里没有这本书。如果依我的看法,只要心存恭敬至诚,在任何时间,不使有一个疏忽懈怠的念头。在和世人交往应酬时,只以忠恕为怀。那么在一切时,一切地方,心中恶念就不会起来。假如因宿世习气所使,恶念偶尔忽然发生。而心中有诚敬忠恕,自能恶念起来就会马上觉察到,一旦觉察到它,恶念就会归于虚无。决不至于使它滋生蔓延,使身口意三业也随它去了。

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意谓人不我知。不知其不知者,但止世间凡夫耳。若得道圣人,固了了悉知。而天人鬼神,虽未得道。以报得他心通,亦了了悉知。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心道眼,圆见三世,如视诸掌者乎。欲无知者,唯己不知则可耳。己若自知,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

小人之所以假装行善,而实际是做恶,其原因是他的心意认为,没人知道我做坏事。他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只是指世间的凡夫罢了。如果是得道的圣人,当然了了全知。就是天人鬼神,虽然没有得道。因为业报有他心通,也能了了全知。更何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有他心通,道眼彻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同看手掌一样清楚呢?想要“无知”,自己不知道还可以。自己如果知道,那么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没有不悉知悉见的。

若知此义,虽暗室屋漏之中,不敢怠忽。人所不知之地,不敢萌恶。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纵不知惭愧者,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况真修实践之士哉。故欲寡其过,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犹是约世间情见而浅近言之。实则我心与十方法界,觌(di)体吻合。由我迷故,其知局在于一身。彼十方法界圣人,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

如果知道这个意理,虽然在暗室无人之处,也不敢懈怠轻忽。别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生恶念。因为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全都知道。纵然是不知道惭愧的人,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应当惭愧的无地自容啊!何况是真修实践的人呢?所以想要减少自己的过失,必须先从畏惧这些圣贤之人及鬼神的悉知悉见开始。因为渴慕先哲到极点,在菜汤里、墙壁上都能见到这位先哲,谨慎独处,对独行的影子、独睡的被子都不做亏心事,这还是就世间情见而做的浅近说法。事实上,自己的心与十方法界是完全融为一体的。由于我迷昧本心的缘故,我们的知见只局限于自身,那些十方法界的圣人,彻证自心本具的法界藏心。

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何以故,以同禀真如,自他无二故。若知此义,自能战兢惕厉,主敬存诚。初则勉力息妄,久则无妄可得矣(恶念原属妄想,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倘能觉照,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

凡是法界中一切有情的举心动念,没有不亲知亲见。为什么呢?因为同是一个真如,自他无二的缘故。如果知道这个意义,自然能够战战兢兢,自我警惕和勉励,恪守诚敬。从一开始就努力止息妄心,久了就没有妄心可得了(恶念原本只是妄想,如果不懂得觉照,便成为实恶。如果能够觉照它,则会妄想消灭,而真心显现啊)。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书中语语真实,欲得佛法实益。但以未知净土法门之所以,其心愿便与佛愿相违。世之修持求了生死者多矣。然每每以己愚见,测度如来不思议大法。遂致北辕适越,不能了脱。今生尚无正见,况来生乎。万一复得人身,而被今生所修之痴福所迷,安望其更加精进以求出离也耶。

你的来信中话语句句真实,可以看出是想要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但由于尚未知晓净土法门的所以然,因此心愿与佛愿相违背。世间修持以求了生死的人太多了,却总是以自己的愚昧见解,来测度如来不可思议的大法,从而南辕北辙,不能了生脱死。今生尚且没有正见,何况来生呢。即使万中有一来生侥幸又得到人身,然而被今生所修的痴福所迷惑,怎能希望他更加精进以求出离呢。

佛说一切大小权实法门,皆须仗己功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若惑业有一丝毫,生死决定难出。是以从生至生,从劫至劫,展转修持。或有力量充足,直进不退,即能了脱者。多皆旋觉忽迷,暂进久退,经尘点劫,不能出离。所以尔我今日尚为凡夫,皆坐不知如来普被三根,至极圆顿之净土法门故也。

佛说一切大小权实的法门,都需要依仗自己的修持功力,断除惑业,证得真常

,才能摆脱生死轮回。如果惑业有一丝一毫未断,生死轮回决定难以出离。因此从这一生到下一生,从这一劫到下一劫,辗转修持。或许也有力量充足,直进不退,今生就能了生脱死的人。然而绝大多数都是刚刚觉悟忽又迷惑,短暂前进长时退堕,经过尘沙那样多的劫数,仍不能出离。所以,你我今日仍然是凡夫之身,都是因为不知道如来普被三根,至极圆顿的净土法门的缘故啊。

汝纵未亲知识,亦曾诵弥陀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及各净土发愿文,龙舒文,归元直指。彼皆令即生往生,汝偏欲展转来生。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你纵然未曾亲近善知识,但也曾诵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以及净土发愿文,龙舒净土文,归元直指。这些经文都是让人即此一生往生西方,而你偏想辗转于来生。佛哀愍众生没有能力断除惑业,难以了脱生死,所以特别开设一个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净土的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如果具有真信切愿,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此为正行),以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为助行),没有一个不能够往生的。

即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若心识不迷,闻善知识教以念佛求生西方。若念十声,或止一声,当下命终亦得往生(此在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系金口诚言)。既往生已,即已高预海会,永出轮回。渐次进修,以圆佛果。

即使是造下五逆十恶这样极重罪业的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若心识不迷,听闻善知识教给念佛求生西方的方法。如果念十声,或只念一声,当下命终也可以往生西方(此在十六观经下品下生章,为佛所金口诚言)。往生西方之后,就已经高高地加入了莲池海会,永远摆脱了生死轮回。之后依次第逐渐进修,以至圆满佛果。

若此逆恶罪人,不闻此不思议法,经尘点劫,难出地狱。饿鬼畜生尚难得,况欲得人身而修行了生死耶。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如果这些五逆十恶的罪人,不能听闻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那么经过微尘点数劫,仍然难出地狱。即使是想投生到恶鬼畜生道都很难,何况是得到人身来修行以了脱生死呢?必须且应当下定决心,临命终时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且不要说碌碌无为的庸人之身,不愿再受。即使是人间帝王或天王身,以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的高僧身,也看作荼毒罪恶的渊薮一般,决定不生一念想要得到的心。只有下这样的决心,则自己的信愿行,才能感佛,才能被佛的誓愿所摄受,从而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远摆脱生死轮回。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五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

三皈五戒是佛法的初入之门。修其他一切法门,都需要依此而入,何况即生了脱生死的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不可思议之净土法门呢。不省察身口意三业,不持五戒,就没有再得人身的机会,何况想要得到莲华化生,具足相好的光明之身呢。

汝日暮途远,宜从径直之法。且专门读诵净土三经,及普贤行愿品。研究净土诸经注疏。若诸语录,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以事宜急先,心无二用故也。

你年事已高而修行的道路很漫长,所以应当选择简单直截的法门。姑且专门读诵净土三经,以及普贤菩萨行愿品,研究净土诸经的注疏。至于各种语录,金刚经,法华经等,暂且先放到一边。这是因为事情宜紧急的先做,心不能二用的缘故。

至于寡过一事,实为儒佛切要工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使人谓其欲寡其过而未能。此实在意地上用功,非身口动辄有过也。在家居士,日与常人酬酢,固宜刻刻提防。否则不但意业不净,即身口亦或污秽不净。

至于减少过错一事,确实是儒家和佛家至关紧要的功夫。孔子的学生蘧伯玉在五十岁的时候,明白了之前四十九年的过失。从而使得别人说他想减少过错但还没能做到。这其实是在意地上用功夫,并非是身口动辄有过啊。在家居士,平日经常与人应酬,所以应当时刻提防省察,否则不但意业不清净,就是身口也可能污秽不净了。

欲其自他兼利,莫过于多识前言往行,以存龟鉴。安士全书,实为古今第一融通儒佛心法,详示因果报应,及修持方法之导俗奇书。宜常翻阅,庶无疑不释,无行不谨矣。

想要自己和他人同获利益,没有比多多识别过往的言行而借鉴反思更好的了。《安士全书》,实在是古今以来融通了儒家和佛教心法,详细开示因果报应,以及修持方法,引导世俗的第一奇书。应当时常翻阅,或许可以无疑不能解释,无行不慎重了。

法苑珠林,更加阔大。虽非甚深经典,然初心由浅及深,则无误会之失。若不先悉罪福因果,便拟直探第一义谛实相妙理。或恐见地不清,错认消息。则以迷为悟,求升反坠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