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说,且约迹论。至于关帝谛公之本,唯关帝谛公自知,(光)何能测度而评论之哉。根敏道心虽切,恐规矩不洞,不解用功法则。祈教以量力而为,不可强勉硬撑,以致心身受病,遂难亲获法利矣。
如上面所说,是暂且针对“迹”来说的。至于关帝、谛闲老法师的“本”,唯有关帝、谛公自己知道,我怎能测度评论呢?根敏师的道心虽然迫切,恐怕不懂规矩,不了解修行用功的法则。祈望你教他要量力而为,不可以强勉硬撑,导致身心受病,就难以亲自得到佛法利益了。
闻某某不善用心,致吐血不止,因而反成废弛。初学人皆须以此意告之。
听说某某人不善用心,导致吐血不止,因此反而成了荒废懈怠。初学佛法的人都必须将这个意思告诉他们。
【注:
本迹二门:本门与迹门并称。又云本地垂迹,略云本迹。本谓久成之本地;迹谓近成之垂迹。即指实体与影现!本门,谓如来于久远往昔即已成道(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之本地、根源、本体说,故谓实体;迹门,指新近示现之佛陀(伽耶始成),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迹之说,故谓应迹、影现。】与佛学报馆书(节录)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
大觉世尊,于无量劫来,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流通常住法宝,普度一切众生。
佛学丛报一书,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识尽证一乘。但以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xiè)衣同聚。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
《佛学丛报》这本刊物,能使佛法流通到中外,众生都证得一佛乘。但是因为世间人读书,没有一点敬畏之心。早上起来不洗脸刷牙,去厕所也不洗手。有的将经书放到椅子或床上,有的将经书当枕头用。夜里躺在床上看经,将书和内衣内裤混放在一块。在桌子上看经书,与桌子上的杂物乱堆一处。
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
将圣人的语言文字看得如同破纸旧书一样。漫不经心,毫不介意,毫无恭敬的样子。甚至书香门第的妇女,放置剪纸的花册都是经书。世代享俸禄的豪门仆从,擦拭物品都用有文字的纸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这种积习流弊已经流传很久了,大家习惯了也就不觉察了。如果我不特意说出与祸福相关的事,你也一定难免亵黩经书。还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却先获得大罪。我非常可怜这些无知的人,必须预先指出这些弊端。
若以愚见,皮面图画,可不必印。名标其傍,如常书式。中间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则数句,多则十余。言须简明,字须粗大。诫令视者,加意珍重,毋或亵污。大觉法王,度生妙道,敬则获福,慢则致祸。
如果以我的愚见,封面图画,可以不印。书名标在旁边,如平常的书籍样式。中间或者写偈颂,或者写散文,少则几句,多则十几句。语言必须简单明了,字体必须粗大。告诫看书的人,要加备用心的珍重,不要轻慢亵污。大觉法王,度化众生的玄妙之道,恭敬就获福,轻慢则招祸。
皮里宜用小字,详陈此书虽名报书,实同佛经。而且首有佛菩萨像。内中之文,或录经文,或宗经义,不同世谛语言,理宜格外敬重。再引经论传记中敬亵经典,罪福案证。庶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态,误造恶业。
封面里面宜用小字,详细说明这本书虽然名为“报书”,实际等同佛经。而且开头有佛菩萨像。里面的文章,或者摘录经文,或者宗于经义,不同于世间的语言,应该格外敬重。另外,再引用经、论、传记中恭敬亵慢经典,获罪得福的公案来证明。详细说明要恭敬佛书以及引用经典的例证,使得知道好歹的人,不致于仍然有过去亵慢的状况,误造恶业。
此二或一册一换,或间次一换,或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皆无不可。若换,则只可换文,不可换义。则庶乎师严而道尊矣。书后皮面,不可印字,以免涂污而昭敬重。
这两种样式,或者一册书换一次,或者间隔换一次,或者永远不换,只用一种文字,都可以。如果要换,只可以换文字,不可以换义理。那么就使得老师严格而道法尊贵了。书的后封面上,不可以印文字,以免染污而显示敬重。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证二果,因误以杖倚壁画佛面,遂全失之。吾谓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则永失人身,常处恶道无疑矣。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自言往劫将要证得二果,因为误将锡杖,倚靠在壁画上的佛面,因而完全失去了证二果的机会。我认为,二果的圣者尚且还会失去果位,如果是凡夫,就永远失去人身,常处恶道无疑了啊!
譬如巨富犯大辟,尽家资以赎死,贫人则立见斩首矣。事载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故知亵慢,其罪非小。
譬如大富人犯死刑,倾尽家产来赎死罪,如果是贫穷人马上就会被斩首了啊!这个事情记载在《传灯录·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中。所以知道亵慢佛经佛像,这个罪过可不小。
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四海内外,同是同胞。清朝虽属满洲,毕竟同一父母。况列庙圣德,直同天高地厚,虽尧舜汤武,亦不过如是。近以兵歉叠遭,强邻见逼,政宪更新,稍有参差。
天是我们的大父,地是我们的大母,四海内外,全都是我们的同胞。清朝虽然属于满洲,毕竟都处于同一天地之下。何况列祖的圣德,简直如同天一样高,地一样厚。虽然是尧(唐尧)舜(虞舜)汤(商汤)武(周武王),也不过如此。近代因为兵火饥荒相继发生,强邻进逼,政宪更新,而稍有差别。
然推究皇仁,仍复如故。但以境缘不嘉,致见倾覆。今既成共和,正好一体同观。论政体,则盛称共和。论前清,则褒美皇仁。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竖碑立祠(ci),以彰旧官之德。
然而推究皇帝的仁德,仍旧像从前一样。但因为境缘不佳,致使见解倾覆。现在既然已经成为共和,正好一体同观。论政体,则盛赞称为共和;论前清,则赞美皇帝的仁德。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竖立碑祠,来彰显旧官的德行。
共和既成之后,二百余年之抚育栽培,岂可顿忘。吾见第三册中,有独夫,专制,奴隶等语,心甚怏怏。夫吾国自开辟以来,其继天立极,君临天下之大圣人,亦未必不虑及此。或恐民若强悍,则号令有所不行,而反致乱亡。
成为共和之后,二百多年(268年,清朝,1644年-1912年)的抚育栽培,怎可马上就忘记?我见第三册中,有独夫、专制、奴隶等词语,心中郁郁不乐。我国自开天辟地以来,继承天子的皇位,君临天下的大圣人,也不一定不考虑到这些(统治者残暴无道,政治专制,百姓为奴隶)。或许恐怕民众如果强悍,则号令会有所不行,反而会导致乱亡。
此圣人传子孙之本心,岂羲农汤武,尽欲私受其利乎。以非此不足以振纲常,息争端,亦时势使之然也。非羲农诸圣,皆有惭德也。今人各为公,共和郅治,亦时势使之然也。非今人便优于羲农等诸圣也。
这是圣人传给子孙的本心,哪里是羲(伏羲氏)农(神农氏)汤武,尽想私自享受其利呢?因为非此不足以提振纲常,平息争端,这也是时势造成的啊!并非是羲农诸位圣人,都有惭德。现今人们各个为公,共和大治,这也是时势造成的啊!并非是现今的人比羲农等诸位圣人优秀啊!
似宜推美共和,不必苛论前清。方合共和之体,免蔑古圣之愆。佛世毗耶离国,即用此法。如来于诸经中,亦未深斥轮王世世相承之非。善乎孔子之言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