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1908远东狂人无错字 > 第567部分(第2页)

第567部分(第2页)

现在,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海军的潜艇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将协约国和中立国的运输船送进海底,如果协约国的造船厂能够使用这种新式的标准化流水线造船规范的话,那么,英国也不会因为商船队的巨大损失而惊慌失措了。

也正因此,当中国的造船厂宣布其制造一艘全新的通用轮船只需要十五天的时间之后,立即引起了英国政府和海军部的高度关注,实际上,出席此次在广州黄埔船厂的新船下水仪式的就有英国驻广州总领事以及领事馆武官,目的就是考察这种新的造船规范的实际价值。

当然,制造一艘通用轮船只需要十五天的时间,这是指从铺设龙骨开始,到轮船下水时为止,不包括舾装时间,但是舾装时间要远少于船体建造时间。

如果魏瀚能够在今天准时到达船厂,并主持轮船下水仪式的话,那么,中国的造船厂就能创造出这个造船速度的记录,而那艘即将在广州黄埔船坞下水的通用轮船也正因此而被命名为“中国速度”号。

“中国速度”号标准排水量五千吨,采用同样使用标准化制造规范的燃煤锅炉和蒸汽机,速度最快只有十一节,共有五个货舱,既能装载货物,也能装载人员,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通用船只,特别适合战时海上运输任务,虽然速度较慢,但是由于甲板上预留了可以安装中小口径舰炮的炮位,因此可以很方便的改造为武装商船,自卫能力远高于普通商船。

采用标准化流水线造船规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采用了部分结构组装工艺,而且部分使用了新的焊接工艺,这对精度的要求很高,为了培养合格的工人,海军部和相关技术学校甚至专门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而且放慢了完全实施这种新式工艺的脚步,并制订了严格的奖惩措施,也正因此,直到现在,中国才制造出了这样一艘通用轮船。

实际上,“中国速度”号只是第一艘建成下水的通用轮船,而就在现在,在福州、上海、广州、天津的造船厂船坞上也在同时赶工建造同样型号的通用轮船,而且这些轮船都无一例外已经被预订,而买主正是已与德国正式断绝一切外交关系的美国,至于这些像制造罐头一样制造出来的通用轮船到底会直接驶往美国,还是会被美国转手卖给正满世界到处求购轮船的英国,却是没人能够说得清楚了,就像中国这两年里卖给“中立国”美国的那些卡车一样。

从某种角度看,德国人多少有些作茧自缚的味道,当然,这是在中国没有加入同盟国的背景下的观点。

虽然没有直接将这些船只卖给英国,不过中国商人的这些买卖合同无疑确实不利于德国的总体战,但是既然是商人,那么,自然会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至于中德“友谊”之类的话,骗骗学生也就罢了,想骗住精明的商人,却是难度太高了些。

与商人们的想法类似,现在的魏瀚老先生也不怎么相信中德“友谊”能够长久延续,他曾多次进言海军部高层,不要一味的依赖德国海军技术,论海军技术,英国始终是胜过德国的。

也正因此,海军部的亲德派将领对魏瀚老先生有些意见,如果不是总统和海军总长一力维护的话,或许现在魏瀚已经告老还乡了,哪里还能继续担任海军部造舰司的司长职务呢?

对此,魏瀚也是心里明白,不过他并不介意,他坚持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技术官僚,说的话都与技术有关,与政治无关,所以,别人瞧他不顺眼就由别人不顺眼,他还是他,还是那个推崇英国技术的造船专家。

第847章 中国速度

对于魏瀚对德国的看法,杨王鹏也是非常清楚,以前,他对中国亲英还是亲德持无所谓的态度,而且考虑到有必要与赵北保持政治上的友好关系,因此,杨王鹏也一度表现的像一个亲德派中坚人物,不过时移则事易,现在赵北摆明了拿他当小角色看,那么,杨王鹏这亲德立场也就动摇起来,再加上在总统训政一事上也存在不同看法,所以,现在的杨王鹏也渐渐的向亲英派方向发展,不过相比坐在他对面的那位魏瀚老先生,杨王鹏尚未表露出强烈亲英的姿态,至少,没人知道他正在转变立场。

现在,当杨王鹏在座位上端着茶杯欣赏铁路两边的岭南景色时,坐在他对面的魏瀚老先生则依旧拿着一把计算尺算来算去,并不时的将计算结果记在笔记本上。

至于魏瀚老先生带来的那几名助手,则坐在走道对面的那两排座椅上,也在温习功课,无暇欣赏那窗外的岭南景色,与杨王鹏的无所事事形成鲜明对比。

杨王鹏收回目光,看了眼仍旧在埋头计算的魏瀚,对方那满头的白发让他很是感慨,都说光阴虚度,现在,杨王鹏觉得自己真的是在虚度光阴,或许当初唐绍仪的话说的好,与其在外务部领着闲差,还不如学铁道总长詹天佑先生,在实业上有所建树。

可是在实业上能做什么呢?杨王鹏出身于晚清秀才,接受的是传统旧式教育,原本是打算考个功名,在仕途上有所建树的,但是谁曾想,清廷居然在办新政的时候取消了科举,不再用考试的方法挑选人才,虽然办了几次经济特科,可是所选拔的所谓“人才”多半都是与官场人物沾亲带故的“洋务干将”,结果,无权无势也没有关系可用的杨王鹏也因此而失去了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途径,无奈之下只能投入新军,然后,毅然决然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

现在回想当年,杨王鹏自己也不太清楚,如果当年清廷没有取消科举的话,他会在什么时候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他的革命道路也走得非常不顺,走到现在,依旧落魄,甚至还不如黎元洪、汤化龙那班投机革命的投机客混得好。

“时势造英雄啊,可惜,不是谁都可以成为英雄的。”

杨王鹏在心里叹了一声,然后端起茶杯品茶,这才发现茶已凉透,于是起身,准备去餐车弄些热水泡茶。

到了餐车,杨王鹏倒了杯热茶,顺便买了包槟榔干,正转身欲走时,却突然听见有人在喊他。

“这不是杨委员么?你也去广州?”

杨王鹏回头望去,见一名商人打扮的男子坐在不远处的一张餐桌后,身边还站着一名仆人打扮的汉子,两人都在望着杨王鹏。

“你是……韦经理?”

杨王鹏很快认出那人,正是韦紫峰,当年那个承办武汉纱布麻丝四局的应昌公司的老板,广东人,与金融钜子邹廷弼、地产大王刘人祥等阔佬的关系不错,也正是靠着两人的支持,现在的韦紫峰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实业家,同时也是广东总商会的商董,地位很高。

“正是韦某。杨委员,一年多没见面了,瞧你气色,倒也不错。”

韦紫峰起身,冲着杨王鹏拱了拱手,并邀请杨王鹏在他对面就坐。

杨王鹏也没客气,走了过去,在韦紫峰对面坐下,发现对方正在吃午饭,而且吃得非常简单,不过就是四菜一汤,倒与他现在的身份有些反差。

“杨委员,我再点几个菜,咱们边吃边聊,如何?”

不待杨王鹏点头,韦紫峰已打发仆人去点菜,杨王鹏也就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