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对美国进行一场龟兔赛跑。中国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可以选择美国以外的载人航天伙伴,而且条件可能要更加优惠。
中国以及以色列、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除了能够获得载人航天能力所提供的威望之外,还被那些对开发太空有兴趣但却被美国出口法案阻挠的国家当成是通向太空技术的通衢。美国正努力迫使其他国家独立自主地研究可能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技术。而美国如果出售这些技术,便可以控制(从管理的角度上)自己卖的东西,而美国如果置身事外,就对此无能为力。执迷于太空军事,拒绝承认其他国家运用双重技术的权利,特别是缺乏一套可行而且一以贯之的载人航天未来计划,这些因素正在使事情变得适得其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宏观图景(1)
宏观图景
沃尔特·罗素·米德认为实力分为两类,分别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是硬实力,最明显的便是军事实力。在硬实力层面,太空对于军事的价值已经生动而不断地得到了体现。另外还有一种,米德称之为黏着实力,也就是经济实力,会强制性地达到自己的极限。全球化就是一种不断壮大的黏着实力,因此也属于硬实力的一种。“伽利略”计划可能使全球定位系统系统在商用领域受到孤立,仅仅因此便足以迫使美国与欧洲谈判了。另一类实力,按照约瑟夫·奈(Josepf Nye)的说话,是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通过威望和说服而不是强制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人们或者国家们与他人共事是因为喜欢他们或者支持他们。“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及一结束,美国便开始明显缺乏在这一领域取得或者保持成就的力量,约瑟夫·奈2003年9月在华盛顿的一次军事领袖会议上谈到了软实力问题,他的发言与拉姆斯菲尔德在同一天,但在他之后。拉姆斯菲尔德在被问到有关软实力的问题时,回答说他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此番言论反映出了布什政府最看重的是什么。不过,至少在伊拉克局势和全球反恐战争方面,布什政府的态度后来有了改变。布什的好友兼顾问卡伦·休斯(Karen Hughes)2005年9月被任命为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兼大使。她负责改变美国的形象—这也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五角大楼开始了它的“反支持恐怖主义意识形态”(CIST)战役,作为其在和可能的极端主义战斗中“赢在心里和脑子里”的企图的一部分,五角大楼开始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很明显,不是所有的战斗都能用枪炮打胜的。
软实力,按照米德的说法,可能是“甜蜜的”或者“霸权性的”,“甜蜜的”实力指的是国家间共享文化和价值观,或者一个国家崇拜并企图模仿另一个国家的文化或者价值观。“霸权性”的实力则是其他三种实力的互相作用,因而,和霸主站在一起注定比其他任何选项都好。其他国家可能认为美国在全球反恐战争—包括伊拉克战争在内—中的行动傲慢专横,但至少没什么西方人愿意生活在塔利班治下。“阿波罗”计划为美国既提供了“甜蜜的”软实力,也创造了“霸权性的”软实力。但不幸的是,这种实力的外交政策方面,以及特别是其太空层面的意义,经常遭到忽视。这并不符合美国的最佳利益,软实力是保障美国实现继续有效地利用太空这一基本任务的关键。
通过对美国和大不列颠作为世界稳定维护者的作为的比较,米德指出,联合王国运用了包括软硬在内的所有实力,而美国则更有局限性。伊拉克的萨达姆政府可以被美国军事(硬)实力推翻,但国家重建和防止伊拉克分裂就麻烦多了。且不说没有没这个意愿,美国是否有足够的兵力能在全球到处跑来跑去颠覆自己不喜欢的政府也很难说。在反恐战争中,有时向人灌输对美国的恐惧感可能是有必要的,但重建伊拉克表明,在一些情况下,为了缔造和维持和平,软实力势在必行。在太空领域,为了完成某些任务,如分配卫星运行轨道、广播频率以及卫星残片控制等等,合作也是必需的。这些对美国保持其领导地位都至关重要。
宏观图景(2)
历史上,在太空中的合作与竞争便一直是美国战略的特点。当前美国对太空活动的主张主要是竞争性的,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然而,技术精灵已经从瓶子里跑了出来,再也不能把它关回去。其他国家会获得太空技术的,而且由于自主的工业能力不断扩散,对技术进行控制愈发困难。此外,其他国家,包括潜在的对手在内,并不需要寻求技术对等以挑战美国的资源。他们只需要寻求他们想要的技术,用来通过不对称方式颠覆美国的优势地位。在导弹防御领域,反制措施,也就是研发用来干扰和压制的技术和设备,要比研发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本身简单得多,也便宜得多。因此,仅仅依赖在太空的硬实力,通常也就是技术,肯定是长久不了的而且最后一定适得其反。这迫使美国要不断追求制造确保刀枪不入的装备,这种追求非常昂贵,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美国如果运用全部可支配的外交、情报、军事和经济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太空战略资源会好得多。
美国将会意识到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她是无法阻止技术扩散的。通过让其他国家能够自主或者依靠他人利用太空,使他们也对保护太空资源怀有强烈的兴趣,这样比抑制他们更能提高全球对太空的需求。给其他国家提供在美国的领导下共同开展互利互惠工程的机会,这会成为美国的一个优势。
美国曾经利用载人航天站是她的国际领导地位,获得软实力。现在我们正在间接地丢掉自己的领导地位。冷战期间,“阿波罗”计划体现了美国的技术威力,这种威力可以增强软实力。由于踌躇不定会导致战略错误,这在冷战期间是不可接受的,因而即使“阿波罗”计划是此前的政府提出的,由时任政府批准保持其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经费水平也是可能的,尽管也就是刚刚够用而已。通过国际合作开展载人航天探索项目会加强美国的软实力,尤其是和美国军方将太空主宰地位作为一种硬实力资源导致的危险比起来,前者更是美国的战略目标,忽视这一目标是很危险的。
美国还必须终结目前主导了太空活动的安全困境,这意味着遏制住她的太空控制与太空武装计划。为达此目的,美国将会需要对自己太空资源安全的担保,而如果其他国家不用再担心遭受欺凌的话,他们便可能会愿意考虑提供这种担保。然而现在还没有朝向这些目标做出过任何努力。杰维斯总结了没有采纳这一方案的原因:
“对安全困境懵懂无知的政治家可能认为要强化他们的武装力量花钱就够了。这种观念使得遏制军备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遭到了忽视,此外,还使得国家提出过度的安全需求。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努力增强安全却导致更加不安全。他们将过高估计他们能达到的安全目标;他们会扩充军备,捉摸什么时候才能‘安全地活动’;……所谓加强军事力量会强化安全的想法,往往与那种相信只有军事力量才能确保安全的主张联系在一起。结果,所有缓和政策都遭到了轻视。采取更为调和的姿态、聆听别人的正当冤屈、通过合作实现共赢,可以增强国家的安全,不相信这些的决策者是不会为上述可能性付出什么努力的”。
不考虑全部可能性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对开发自己的太空项目兴趣日浓,并且不管是否与美国合作都将推进这些项目。为了保证不过度竞争,美国必须改变态度,不再阻止可用于太空项目的硬件、软件和知识的研发和传播。独霸太空技术可能是美国关于两用技术的规定最明显的意图,我们的决策就是为了这个。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太空技术军民两用性的难题
第二章 太空技术军民两用性的难题
伊拉克要求的用于重建的很多东西都得不到批准,因为他们叫做什么双重用途的。举例而言,连学校学生用的铅笔都不被允许,因为它们含有石墨,而石墨可以有双重用途,这实在是够荒唐的了。
—尤素福·易卜拉欣(Youssef Ibrahim)'1'
国家气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的一位科学家讲了他前往一个国会委员会为给一颗新气象卫星拨款作证的故事。他说明了卫星将具备哪些新性能,为什么人服务,能够取代些什么。他讲完了以后,委员会主席,一个衣服皱巴巴的家伙,向前一躬身,满腹怀疑地用他的乡下口音说:“先生,我知道你和你那帮科学家朋友喜欢这个新卫星,我也希望能把它给你,但是我真的不能同意,说到底,我们已经有了气象电视频道呀。”
很少有人能认识到太空和太空计划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多么大。但是,太空带来的民用好处,远远超过果珍(Tang)'2'和维可牢尼龙扣(Velcro)'3'通过“阿波罗”计划带来的好处。不管是否直接来自太空服务,比如气象卫星、通信卫星或者来自为太空系统研发但应用于地球的技术,太空以及太空相关技术正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战场上用的精确制导武器的软件基本上和在微创手术中导引激光束的一样,后者能让病人一做完脑手术或者心脏手术就走着回到病房去。对军队和民商部门都有用的技术其价值相当可观,但这类技术也造成了许多问题。
由于军民两用技术的军事价值,政府认为这些东西都很“敏感”,因此被政府列入出口控制项目。大多数政府,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都对某些项目进行控制,但美国的出口控制法是目前为止最严厉的,法律不明说对什么东西受控,而且在这类东西为什么受控上也闪烁其词。草拟两用技术出口控制法的问题之一在于尽管控制某些可能对其他军队有利的技术的意愿是好的,但走得太远,到了可笑的地步。两用技术商用可能性不断增强,这使得考虑把什么列入受控项目的问题变得异常复杂。技术上说,某些苹果计算机和索尼PS2游戏机的运行能力已经如此之高,可以被列入军用“敏感”技术了,并成为出口控制法所说的用于武器的项目。互联网上许多经销商销售的夜视镜,一度还进入了宾恩公司()'1'的销售目录,也被国防部认为是军用装备,因此理论上也由政府管制。至于这样的管制能不能得到切实执行可就是另外一码事儿了。
按照国防部的说法,两用技术指的是既能用于军事设施,又有充分的商业潜力为某一种现实的工业基础提供支持的技术。1997年到2000年期间,国防部和众多私人企业向300多个项目投资了8亿美元,以研发军民两用技术。清楚地表明政府认为这类技术具有军用和商业价值。其中的一个项目涉及研制一种价格适中的、高度可靠的天线,既可用于武器系统,也可用于手机通讯。两用技术为许多市场提供了潜在的用途和利润。
国防部热衷于研发两用技术始于冷战结束之后。当时,美国的太空产业已经分化为四个截然不同的部门:军用、情报、民用和商用。2001年起,空军成为军事太空部门的“执行代理”,而这一军中的所有部门都是太空的大用户。情报部门有时候归入“国家系统”,通常和国家安全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 NRO)有关,国家安全局的存在直到1992年才解密。而自1958年成立之日起,美国航空航天局就代表了美国的民用航天部门。历史上,除了通信卫星以外,商用航天部门有赖于其他部门的商用计划,仅仅提供硬件,而不是自己承担充当运营商和服务商。然而,这一切近年来有了显著变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五角大楼及其潜在的对手便认识到,美国的军事优势与其技术领先息息相关。只是到了最近,五角大楼才认识到商用领域出现了对防务具有关键意义的新技术。信息技术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创造了大量财富。电信行业的销售收入从1991年的5230亿美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万亿美元。同期,电信服务业资本支出从1240亿美元提高到2150亿美元。电信业具有高额的潜在利润,而这只是信息技术一个部门而已。私人企业向信息技术研发注入的资金是政府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只要预期利润回报能够抵得上他们的投资,情况便会一直是这样。
技术发展的商用化导致了四个结果。首先,政府不必再花费大笔研发费用,因为私人企业已经支付。当政府希望左右研发工作的方向,或者感觉到有必要参与其中的时候,它只需要做出选择,让政府的研发投资资金进一步发挥作用。其次,美国政府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保证在早期便能接触到这些技术。五角大楼建立了两用科技(DUST)项目,这与政府以能确保政府获得的方式激励具有潜在价值的创新是一致的。五角大楼的项目声明其目标是“参与产业,联合投资,研发确保战地优势和保持工业市场竞争力都需要的两用技术”。当政府也处于供求关系当中时,它就必须是一名聪明的顾客。再次,政府,包括军队,正日益依赖商用技术。“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为军事通讯服务的商用卫星服务比行动开始前增长了560%。美军的通讯和图像传输能力的约80%由商用卫星提供。最后,美国政府无法禁止其他的可能“顾客”购买他们感兴趣的同类技术。萨达姆·侯赛因的政府在“伊拉克自由行动”期间通过互联网购买了俄罗斯制造的全球定位系统干扰设备。在这种形势下,全球化和产业的全球化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个美国充当主要倡议者的全球化的世界,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自由市场的快速扩张。随即,出口在任何工业制成品的销售战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当两用技术也涉及其中的时候,一些问题随之而生。最基本的问题是在激励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技术传播的同时,如何控制军用技术的扩散。由于几乎所有太空技术都能军民两用,太空资源在这方面遭受的挑战尤其严峻。
。。
太空技术
太空技术
根据五角大楼的《军事关键技术清单》(Militarily Critical Technologies List; MCTL),“最近的研究表明,太空技术的约95%可被列为两用技术”。信息技术和太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这个比例相去无几。对于军队来说,太空意味着“高空间”,可以在那里部署装备以获取军事优势。对于其他人来说,太空设施是全球化的基础之一。太空是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是克林顿政府时期称呼多重网络的一个术语。构成多重网络的便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对民用部门和军用部门的价值是同等重要的,为数众多的太空两用技术也是一样。
信息技术,特别是空间技术,过去只有富国才能利用,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只用于他们的国家安全部门。现在,由于技术应用的价格下跌,很快所有国家甚至个人就都能承受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防部花费亿万美元研发的能力现在其他人花上那笔钱的一小部分便可以获得,要么购买服务,要么购买设备本身。太空拍摄的遥感图像,可能准确到分辨明显的细节,过去只在有限的国家安全机构范围内使用。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20世纪70年代启动的美国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