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大时代之1983类有哪些 > 第40部分(第2页)

第40部分(第2页)

见林一铭的目光死死的盯着电视机,戈文不由的大感好奇,好像《霍元甲》已经演完了吧,那林一铭是在看什么节目呢?

想到这里戈文便走到林一铭旁边,然后一屁股坐了下来,还没等他坐稳就听到旁边的林一铭一拍大tuǐ说道:“就要快开了!”

“什么快开了?”戈文有点纳闷的问道,他的眼睛往电视里瞟去,就是一档子新闻节目嘛,怎么还大惊xiao怪的!

林一铭并没有回答戈文的问题,而是一下子窜到电视机旁边,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大了很多,然后他就几步退回到沙上。

戈文有些奇怪的看着林一铭的反应,此刻他竟然有些jī动,甚至比当初看《霍元甲》时的状态还要兴奋。

有这个必要么?戈文撇了撇嘴。然后他就听到电视里传来一段很熟悉的音乐声,转过头看去,只见刚才还是新闻节目的屏幕,此时已然变成了一条大河的景sè,上面写着“话说长江”四个大字。

难道林一铭就是在等这个节目吗?戈文定了下心也随着林一铭看了起来。

这一看,戈文还真看出来点不同的苗头来,光是开头那几个剪辑的片头就很真实,jī流中的竹筏、划过的龙舟、以及俯视的壮丽山河景sè,都给人一种地理教科书般的感受。

嘶……这是?

“四川盆地的边缘,是由巫山、大娄山、大凉山、龚莱山、岷山、米仓山兜圈子组结起来的。由于处在群山环抱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人们要出入就十分艰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千古魂销蜀道难,畏途巉岩不可攀’的诗句,就是古人对四川jiao通的写照。……”随着电视画面景sè的变化,主持人将解说词娓娓道来。

我靠,这不是《话说长江》嘛!

戈文一下子从沙上蹦了起来,记忆深处关于《话说长江》的记忆都涌了上来: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是在1983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播的,一播出就反响空前热烈,曾在央视创下了4o%的收视纪录,是央视上世纪8o年代最受欢迎的电视纪录片,是体现了中国纪录片的最高水准,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

戈文之所以能记起《话说长江》这部纪录片来,还得益于他前世的一段经历。

前世他偶然看到电视里正播着一个叫做《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当时他对这部纪录片很感兴趣,可惜他只在电视上看了没头没尾的一段。于是他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视频,然后无意间现了一个讨论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帖子。在这个帖子里,作者狠狠的嘲讽了一番《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然后说中国最牛bī的电视记录片是中央电视台在1983年播放的《话说长江》。当时为了反驳这个作者的意见,戈文便专mén在网上找了《话说长江》看了看。不过在看完之后,戈文却并没有帖反驳那个作者,因为这两部纪录片确实都拍得很好,都是数一数二的作品。而且《大国崛起》和《话说长江》拍摄年代不同,技术含量不同,两者之间显然不可能放在一起比较。也正是如此,戈文对这部《话说长江》并不陌生。

如此戈文也明白了林一铭为何如此jī动兴奋的原因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浩劫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内心充满了充满了mí惘,一方面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另一方面却在这种憧憬中找不到新的方向,世界变化之快,让人应接不暇。在这个阶段,任何国家强大的事件都可能变成全民xìng振奋民族jīng神的强心剂。在这一点,体育最为明显:1981年4月,中国乒乓球队囊括世乒赛全部冠军;中国足球队在北京战胜科威特队后大学生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nv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nv排jīng神”jī励了一代人。直到中国在亚运会上获得金牌总数第一和在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每一次胜利对中国人来说都那么重要,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着强盛的意义,还有一种被世界认可的愿望。这时候的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希望国家富强。而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就是在这时诞生了。自然得到了所有人的热捧,自然创下了央视4o%的收视纪录。

看着林一铭死死的盯着电视屏幕一动也不动,竟然连自己惊讶的脱口而出的话,都顾不上理会,戈文不由的尴尬的挠了挠头,然后也看起了这期《话说长江》节目。

然后随着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温婉语调以及电视屏幕里那壮丽的山河景象,戈文的脑海里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

自己不正是愁写什么散文吗,不如就写一些历史文化散文吧!

就像前世的作家余秋雨写的那样,以中国的山水风物为对象,将读者带入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去,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启哲思,引情致。而且还可以擦边写一下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么。

戈文的目光注视着电视镜头拍摄的中国壮丽景sè,思绪却早已飘到了九霄云外,俯瞰着整个中华大地。

******************

开始强推了,从明天起,开始爆。大家也给点力,什么推荐票、会员点击、收藏、签到、打赏、催更……你们有什么,叛儿要什么!

………【第84章 戈文的《道士塔》】………

戈文打算写的第一篇散文就是他曾经看过的由余秋雨所写的那篇《道士塔》。

在余秋雨的《道士塔》中,他以对莫高窟中文物的丢失深感痛心,从中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一思路行文的。他的立意很好,不过却在字里行间却有失公允。

比如余秋雨将莫高窟敦煌文书的破坏简简单单的归咎于一个普普通通的道士身上,这绝对不是一个一个严谨的作家所应该做的。散文不是xiao说,散文主要是抒情写实,抒情,是抒的作者的感情,一个作者并不应该把道听途说和自己的主观想像强加到自己所要描写的实在对象上去,这样会带给读者强烈的认知错误。

因此戈文在打算动笔写《道士塔》时,并不打算简简单单的将余秋雨的那篇《道士塔》抄袭过来,对他来说,余秋雨的这篇文章只不过是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一个写作的启méng。至于余秋雨在《道士塔》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他是不会去照抄的。怎么能把心中的抑郁和愤世嫉俗来针砭中国老农民的愚昧和无知呢?尤其是这个农民还并不是如他所写的那样没有良知没有责任!

中国自隋唐之后就有了“书厄论”的论述,几乎所有的文史专家们都认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战1uan会对国家文物典籍的造成空前大的破坏,历朝历代的文物典籍的破坏的真正罪魁祸,是战1uan和军阀们,与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余秋雨的《道士塔》却开了一个先例,将历史文化破坏的罪责归咎于像王道士这样的老农民身上的新的“文化厄运论”。这显然是不对的。

不过余秋雨这种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却是需要戈文认真学习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