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仗剑诸天不似人间客 > 第129部分(第1页)

第129部分(第1页)

法海默然无语,答案却已不言而喻。

禹天来忽地轻笑起来,笑声由小变大,到最后整个人已笑得伏在身前的石桌上。

面对大失仪态的禹天来,法海面上一片木然,只是眼观鼻、鼻观心,手指一颗又一颗的捻动手中的一串佛珠。

禹天来笑罢多时,缓缓收声重新坐好,摇头叹道:“总归是贫道奢望太多,却忘了佛门讲的是一个‘空’字,正所谓‘身如菩提,心如明镜,时时拂拭,免惹尘埃’,有些对于旁人来说珍重无比的东西,对于禅师来说也不外如是。只是禅师既然说了无法抉择,贫道还希望你能够言行如一,永远都不要去做出抉择,日后只紧闭山门冷眼旁观便是!”

法海合十道:“禹观主尽可放心,此次之事将由密宗主持,原也用不着我显宗插手。“

禹天来从袖中取出一个不过数寸见方的小小木匣置于桌上,神色和语气都恢复平静,淡淡地道:“禅师若当真做了如此决定,便请收下这六粒灵丹,就此将与白素贞的那一段旧怨一笔勾销!“

法海脸色登时有些难看:“禹观主,你这未免强人所难,老衲与白素贞的因果,已远非这六颗灵丹可以抵偿!“

禹天来冷笑道:“那白素贞是骊山老母门下,修为也不逊贫道半分。若是平时,虽说她是贫道弟子之妻,却也轮不到贫道越俎代庖插手她的恩怨。但如今是非常时期,若禅师执意不肯消了此怨,说不得贫道便要怀疑你在等待机会借此事发难,那却是逼着贫道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下策了!“

“你敢!“法海瞋目暴喝,声如霹雳,震得脚下这座悬空石台瑟瑟作抖,许多沙土扑簌簌滑落洒入下面的滔滔江水之中。

禹天来并未答话,背后的红颜剑却在鞘中发出一阵嗡嗡震鸣,似乎随时都有可能从鞘内跳了出来。

两人对峙半晌,四道不断交锋的目光几乎要在空中撞击出火花。

良久之后,法海终于首先收了如怒目金刚般的摄人气势,探手拿起桌上的木匣,目光下垂面无表情地道:“既然禹观主将话说到这个地步,也由不得老衲不允。也罢,便请禹观主转告那白素贞,老衲与她的千年宿怨,就此一笔勾销!“

“贫道便知以禅师雅量胸怀,必然不会与一小女子计较许多!“禹天来脸色转换迅捷又自如,当即便又满面春风地起身向对方施了一礼,“今日该说的话都已说完,贫道告辞!“

话音未毕,他的身形在法海面前渐渐变淡。

便在禹天来身形完全消失的一瞬,空中又回荡起他的一句话:“有一句话禅师却要记得,灵丹已还,因果已了,若再生事端,那时便休怪贫道心狠了!”

法海独自在凉亭内呆坐许久,才摇头苦笑道:“此人也不知有过怎样的经历,处事手段竟如此老辣周到。难怪道祖选了他来护持那人,甚至不惜赐下九转金丹提升他的修为。有了这一个变数,密宗那位的筹谋只恐要平添许多波折。。。。。。“

感谢书友浩瀚de绵羊、幸福不再溜走各100币慷慨打赏。

第三百一十一章 十数载功名红尘乱,几千里北疆锋镝鸣

近来钱塘县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件新鲜事,莫过于那位才成名不久的神医许仙竟然弃医从文,辞了薪酬丰厚的医馆差事,开始闭门苦读诗书经籍,准备参加科举求取功名。

大家对此事倒也并未太过大惊小怪。那许仙自幼聪敏,少年时在书塾求学,曾被教书的夫子誉为天生的读书种子。只是他似乎天生的无心仕途,虽然读了满腹经纶,却从没有入仕求进的念头,后来更跟了那位太玄观的禹小观主学医,到医馆当了坐堂的大夫。如今许仙终于开窍,大家都猜测是那位不仅貌如天仙而且一看便知贤良淑德的白娘子促成了他的转变,纷纷羡慕他家有贤妻的福分。

而且许仙虽然不再去医馆,却并未拒绝帮人医病,若是有人患了什么县里其他郎中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而求到他的门上,他依旧会认真诊治开方,而且如今连诊金都不再收了。如此一来,愈发赢得远近父老乡亲的感激和尊敬。许多人都在祈祷诸天神佛保佑许仙科举高中,如此一位心存仁善的官员定然能为百姓造福。

许仙在早年求学是已经取得童生资格,所以用了大半年的时间重温功课之后,第二年便直接去府城参加了院试,而且凭一手锦绣文章考取秀才身份并得到主持院试的学政郑怀郑大人的青睐。

郑怀亲自提名点许仙为院试第一,并推荐他到自己早年就读的“五峰书院”就读,用心苦读准备参加一年后的乡试。

方今天下,儒家力压诸子百家高居庙堂,其内部却又分成心学与理学两派,彼此之间也互有争竞。郑怀作为心学一脉的骨干,被本派系的大佬安排为一省学政,本也负有为心学一脉招揽后进英才的重任,自然不会放过许仙这等才学出众的人物。

许仙拜谢了郑怀之后,回家与亲人和妻子略作团聚,又拜见了师傅禹天来聆听了一番指点教诲,便收拾了行装赶赴位于金华府的五峰书院求学。

他为人有些呆气,在钻研学问上从来都最肯用心,再加上他一直坚持修习禹天来传授的“元元导引法”,前些时间又服用了白素贞用“紫蕴龙王参”的参须炼制的灵丹,不仅身轻体健而且头脑愈来愈灵敏,渐渐地已有过目不忘之能。因此只是短短的一年时间,竟也将五峰书院几位大儒平生所学掏个干净,已成为这座天下有数书院中十数年来最杰出的一位学子,名声也在江南一带传播开来。

此后,许仙接连考取了乡试第一名解元、会试第一名会元,最后在殿试中得当朝天子庆隆帝御笔钦点为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成为大胤建国以来第四位“连中三元”的应试举子。其实许仙固然也却是拥有金榜夺魁的实力,但能够走到这一步,也未必没有心学一脉出大力庇护这本派系新秀的因素在内。

高中状元之后,许仙面前有两条路:其一是入翰林院供职,在学问上继续深造同时也是培养声望人脉;其二则是直接进入仕途,到朝中各部充任属官或外放为一方之长。

心学一脉的几位前辈都属意前者,正准备为许仙筹谋安排之际,对立的理学一脉忽地出手,而且走通了不属于任何一派只听命于皇帝的相国梁王门路,直接将许仙安排到西北边陲的绥县担任县令。

绥县毗邻西羌,常年受到那些野蛮残暴的西羌人侵袭,城池残破,人口稀少,寻常人派到彼处任职,休说做出什么成绩,只恐性命也难以保全。

许仙却是没有丝毫为难退缩之意,领了吏部的官印和文书之后慨然前往西北赴任去了,身边只带了一个已身怀有孕的妻子白氏,两个娇娇弱弱的丫鬟以及五个人高马大的家丁。

任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许仙这平日看起来颇有些书呆迂腐之气的白面书生到了那情况复杂的绥县,竟展现出多少年混迹官场的老手都未必拥有的手腕,只三两下招数用出,便将局面初步稳定下来,而后将一条条设计政务、民生、边防、工商等领域,务实而有效的政令发布实施,前后三年时间便将一个千疮百孔的绥县治理得蒸蒸日上,俨然已有大治之相。

到后来渐渐从县衙中传出一个不知是真是假的消息,说许仙之所以能做出如此政绩,竟是大半出自他夫人白氏的筹谋。平日里许仙处理公务,那位白氏夫人总是抱着孩子坐在屏风后面,随时向相公指点机宜。

不管是许仙本人能力也还,他夫人训夫有方也罢,绥县出的政绩却是实实在在毫无半分虚假,凭着这一份近乎完美的政绩,在加上许仙在朝中有那些心学一脉的师长作为奥援,纵使有人想压制也是无从下手,最多想个“如此大才正该留在西北多事之地”的冠冕堂皇借口,仍将他羁绊的西北边陲,却阻止不了他官职的升迁。

十数年间,许仙先后担任了绥州知州、陕西道按察使、西北经略府副使等职。后来他以恩威并施的手段收服了西羌三十余大小部落,在西北扩地近千里,增加人口数十万,最终凭着这份开疆拓土的大功被庆隆帝赐爵秦国公,擢升西北经略安抚大使,执掌西北一地军政大权。

在这些年里,原本纷乱的西北之地因许仙的经营而渐渐安定下来,大胤江山却日益呈现纷乱之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