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默洋第一次让申思刮目相看,是在大二的时候。
阳南校园中学术气氛很浓厚。无论是什么专业哪怕是文科类的专业,学校都鼓励学生自己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研究主题,组建研究团队,可以跨年级,也可以跨专业,也可以向学校申请研究经费。这种研究项目短则一学期,长则一年甚至两三年,最后研究的成果还可以折算成学分。
相比课堂学习,这种研究让申思体会到更多自由和探索的乐趣。尤其是可以和志同道合的队友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出不同的可能性。
大二时候,申思和几个同学一起申报了一个研究课题,研究的主题是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中确立赔偿的标准。其中有一项工作是要整理各地的法院历年来对同一个问题做的判决,从中总结出法院在确定赔偿金额的时候,会考虑的因素,以及每一个因素所占的权重。由于缺乏法定的计算标准,法官在确定赔偿金额时候,难免会有自由心证的过程。而申思和队员想要做的,就是从主观的考虑因素中,寻找出一种规律,然后将这种规律量化。虽然中国并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是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规律,可以为类似问题提供参照,这也就使得这个研究有了意义。
她和课题组的几个同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整理浩大的案例数据,但是,对于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却一筹莫展。数据分析并不是她和团队的其他成员所擅长的。而当她跟张默洋说起这个研究,并且给他看了整理好的excel表之后,张默洋的大脑中却立刻被触发了灵感。
“你们需要找出一个适合的数学模型,”张默洋说道。
“数学模型?”申思从来没有将自己的研究和数学联系在一起过。
“没错,数学可以用来解释很多问题。”
“包括法律问题吗?”
“你觉得法律问题包含逻辑吗?”
“当然。”
“那数学就能解释。”
张默洋的话让申思无法反驳,但他说确实说到了她的心里。
“没错,我们想做的,就是对赔偿金的金额和每一个中赔偿金的影响因子的权重做一个定量的分析。
“虽然我并不知道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但是我有一种感觉,一定是有某种规律,是可以用来分析这些因素的。”
申思知道张默洋对于数字有一种天然的敏锐,仿佛数字在他眼中都是有生命里的,让他能够听到数字的语言。当然这种能力在阳南算不上稀罕,像申思这样对数字和公式毫无感觉的人,才是稀有动物。
张默洋继续说道,“或许你可以试试看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这是某种数学方法吗?”申思不解。
“层次分析法是数学建模里面的一种基本算法。它是20世纪70年代一个美国运筹学家最早提出来的。借助这个方法,我们可以用比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张默洋解释道。
“听起来这个方法可以让复杂决策问题有一个简便的决策方法?”申思若有所思,“但听起来并不复杂,而且确实可以解决我的问题。”
张默洋打开电脑浏览器,找到了一篇关于层次分析法的介绍,“你可以看一下,大概就是这样。当然这个方法也有缺点,比如如果指标很多的话,数据统计量会比较大。不过你们这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变量就集中在几个,我听下来用层次分析法应该是很合适的。”
申思结果鼠标,下滑了一段后就放弃了——底下全是数学公式。那些公式她都似曾相识,但她也确实没看懂那些式子的意思。
“果然不是那么简单的啊。”她感喟到。
“其实不复杂的,这就是线性代数。我给你推荐本书,学校图书馆就有,你看下前几章差不多就能理解了。”
“嗯,我试试。”
“这东西没有这么复杂的,放心。”
“但愿如此。”
“前面的工作做完,后面数据处理就简单了。可以找个计算软件算多个层次因素的权重,或者excel也行啊。”
张默洋帮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申思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
下了班,她直奔图书馆借了张默洋推荐的那本书。
虽然她本能地抗拒数学方法,但是张默洋的这个建议,确实令她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可以用定量的方式来分析法律问题。她庆幸自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总有新的东西碰撞着自己的思维。
当然,真要做起来,并没有张默洋讲的那么容易。尤其开头总是最难的,申思花了好几天时间重新学习线性代数,曾经让她觉得味同嚼蜡的公式现在也不得不去啃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过了最难的关,后面就容易许多了。
申思和小组成员先整理出了一部分案例的数据作为样本。张默洋帮她们用计算软件做出了一个初步模型,这让申思大受鼓舞。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完善,最后这个模型可以差不多体现出每一个影响因素对于最终赔偿金的影响的权重了。最后提交研究报告的时候,申思有些忐忑,毕竟这并不是常见的法学研究方法,她害怕无法被认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学院的评审老师们对这个建立在层次分析法上的模型接受程度出于申思的意料。甚至答辩结束后,有位评审老师还特定找到申思他们组,饶有兴致地跟她们探讨他们对于案例数据的分析。这个颇有些另类的项目,居然在最终的答辩中拿到了“优秀”的评级。
申思感念张默洋的相助。作为答谢,她自费请张默洋喝了一个月的奶茶。
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