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逆旅千秋读书心得 > 第3部分(第1页)

第3部分(第1页)

心不正的也找出来,狠狠心杀了,就像我烧高园殿那样’”。啊,这不摆明了想哄骗主上拿我们开刀吗?主父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正派不是自己的禀性,董仲舒说的“身居高位却居心不正”的大臣,没准包括他在内。恼火之余,他灵机一动,卷起那捆尚未编好的竹简塞入袖中,不辞而别,连夜行文密奏。

不知是主父的提议还是刘彻自己的念头,他决定让董仲舒的徒弟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评价一下老师的这篇大作。

。 想看书来

天人(2)

于是,一出小小的闹剧在承明殿上开场了。

堂堂《春秋》权威,一代儒学宗师,竟敢发布这种连自己得意门生都觉得“荒谬绝伦”的言说,真个是妖言惑众!还想妄解天意——一个小小的中大夫撺掇英明的今上诛杀大臣,

该当何罪?

汉家待大臣从来就不是心慈手软的。即使你功高盖世,一点小小的纰漏就可以使你万劫不复。跟随高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当年封了一百四十三个侯,到了武帝太初年间,诛的诛,亡的亡,只剩下了岌岌可危的四个。尤其是在酷吏张汤的罗织下,连“腹诽”都成了堂皇的正法,那个一言未发的大农颜异,不是就死在这个荒唐罪过上吗?——尽管这是后话,但严酷是武帝一贯的作风。

看来,董仲舒此次是在劫难逃了。

于是,预料中的“下仲舒吏,当死”。

退朝时,公孙弘和主父偃相视一笑。

然而,没几天,刘彻下了一道诏书,赦免了董仲舒,并官复原职。

刘彻的伟略,不是那个“生不能五鼎食,则死受五鼎烹”,目光只盯着五个铜鼎的主父偃能理解的,他实在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英主。

汉家天下传到刘彻手里,各个阶层都从满目疮痍中慢慢恢复了元气。他敏锐地注意到脚下又有些力量在蠢蠢欲动,渐渐难以控制了。

尤其是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尽管前些年平了一回,但现在又有些不安生了。像淮南王,悄悄积聚力量觊觎大位的同时,招徕了一群乱七八糟的士人,搞出什么《淮南子》蛊惑人心为自己造势,这已不再是放任无为的黄老之术能驾驭的了。

思想繁杂人心无主,对统治实在是很不利的。董仲舒当年对策时提出的《春秋》大一统理论真正是太及时了。他宣扬思想上的统一:“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受命就是无条件地服从,子民统一于大臣,大臣统一于皇帝。

当然,刘彻没忘,董仲舒这套理论还有关键的一句:“天子受命于天!”但他认为,天子,正是天在人间的代表,统一于皇帝就等于统一于天。

天,只有一个。当然,天子也绝对只能有一个。

这种理论如果灌输下去,谁,还敢与天,与天之子作对?从此江山不就万世稳如泰山了吗?从此何怕分崩离析诸侯割据?

刘彻绝不允许任何人对他执行天意的权威有丝毫怀疑。

他需要的只是让董仲舒打造一副庄严精致的枷锁,一层层把他的臣民给锢在其中,老老实实锢在自己脚下。而从未想过自己也伸长了脖子,钻入那个金字塔顶最高的圈中——皇帝在天人理论中,绝不能像董仲舒设想的那样:归到受天指挥的“人”的一类。

董仲舒,这个迂腐得可爱的董仲舒,竟想拿着那副锃亮的劳什子,踮着脚尖往朕头上跃跃欲试了。谴告?万不能让他开了这个先例,不然发展下去那群狂妄的儒生真会自认为是天意的传达者,理直气壮地对政务指手画脚啧啧不休的。

什么上天警告,那不过是行事的借口和装点门面的文字游戏。但这样的借口,只能是他刘彻自己的借口,绝不能是任何一个臣民挑战君主的依据!

于是,刘彻和厚道的董仲舒师徒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杀了董仲舒。因为他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董仲舒的错,只是这一次对天意的谬误传达,而不是说高高的天上从来没有天意,更不是说天意不用听从。只是,要听从的不是自大的儒生的歪解曲释,而只能是天的化身、天之子——至高无上的皇帝——所受命所理解的天意!

刘彻不仅不杀董仲舒,还要听他的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要把他捧得高高的,把这位为他刘家万代江山设计了一整套治理方案的前朝博士,送上“儒学宗师”的宝座。

董仲舒毕竟是个明白人,从此,终身再“不敢复言灾异。”(《汉书·董仲舒传》)

不敢言灾异,并不代表承认自己错了。

董仲舒并没有删去已经完成的《春秋繁露》中的灾异天命。他坚信终极的裁判权还是在那高高的天上,而不是在人间皇帝的手中。那个永远无法看清的诡秘而神圣的所在,每时每刻都有一双威严的巨眼俯视着大地,俯视着大地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依据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法则公正地做出奖励或是惩罚。

天人(3)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