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平静地点点头,道:“好,你没话了,哀家有话要说。老四,你跪下。”
太后的后一句,却是语气相当重。
靖王愣了一下,忙很乖觉地应了一声“是”,规规矩矩地跪在地上。
太后道:“哀家问你,初夏那小蹄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听太后问起初夏,靖王虽说知道太后并无好意,但却也不能不答。既然早晚都要说,现在藏着掖着也没什么意思。因而如实道:“初夏是三嫂的陪嫁丫头,孙儿很喜欢她。”
“哀家不太懂你们年轻人的这些卿卿我我之词,你且和哀家说说,这个‘很喜欢’,到底什么意思?”
“就是……就是很喜欢啊。”太后这话,可是把靖王问糊涂了。
“非把她娶回家去不可?”太后问道,声音,隐隐又有些发沉。
靖王只是想了片刻,便痛快点头,道:“非把她娶回家去不可。”
太后眸光沉着地看了靖王一会儿,便问道:“你可愿意看着她死?”
“什么?”靖王被太后这一句句没头没脑的话弄得心里忽上忽下的。
“哀家也不和你兜圈子,你可知,这丫头是什么身份?”
“三嫂的侍婢啊!”靖王不解。
太后并未理他的话,原本也并不想听他的回答,而是继续道:“你父皇初登基之时,有前太子余党做书蛊惑民心、大肆污蔑你父皇,当时正是你父皇急需树立威信之时,这样嚣张的逆贼岂能放过?因而你父皇下令,诛了他的九族。这件事儿,你可听过?”
靖王心内猛地一惊,不敢相信地问道:“皇祖母的意思是说……孙氏逆书案,和初夏的出身有关?”
又不是傻子,太后问起了初夏的身份,又提起孙氏逆书案,自然能想到,这两者必有关联。
太后点点头,道:“当年孙家抄家之时,后宅里失了火,烧焦的尸体少了一具,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但因着那场大火烧得颇为厉害,房梁屋瓦尽数断裂、整个后宅成了一片废墟,那婴孩如此之小,或许被压倒在废墟里也未可知,抄家之人便也只得作罢。只是当时的情况,自然还是要如实禀报上来。哀家这么说,你可能想到她是谁了?”
第六百六十八章:罪臣之女
这消息来得太突然,靖王已经全然懵了,哪能给太后什么回答?只是怔怔地跪着,怔怔地想着——不可能吧……不可能……初夏只不过是一个出身穷苦的小丫鬟罢了……
听得太后又道:“这事儿若要牵扯起来,可不只是初夏一个人。你可知,当年救走初夏的人是谁?是容卿。当年陪同他一起去救人的人,是吏部侍郎王援之。王援之自弃武从文之后,便一直为哀家办事,哀家原本托他去打听,却不想,他刚好知道得清清楚楚……”
“容卿将这小丫头救下来之后,便交由肃城一刚夭折了女婴的农户家抚养,及至去边关之前,这才把她接回府里,作为容菀汐的侍婢,一起带到了边疆去。谁知道这文弱书生的孩子受不起军营生活,容卿便又将她和另一个丫头一起送了回来。让她在京都府里长大成人。老四,哀家说的这些,可和你了解的这丫头的谁让,能对上否?”
靖王的整个人都是发蒙的,太后的问话落下好半晌,他才不知怎的,忽然回过神儿来。有些迷蒙地缓缓抬头,问道:“皇祖母,这些……都……都是从哪儿听到的无稽之谈?”
可是他心底里,却已经隐隐清楚了……这个吏部侍郎王援之,便是之前诬陷容将军有谋逆之心的那位。听说其祖籍容城,年少之时曾作为容卿的随从追随左右,后来不知怎的,忽地不喜继续过武将的生活,竟然做起文人来,趁着容卿回京成亲的那几年,在京都城里考取了功名,便一直留在京都。
容卿一直记着往日的情分,自打归朝之后,没少和他走动,可是他却听了大哥之言,做那诬告容卿的勾当。那些诬陷容卿谋逆之言,原本是滑稽至极、谁听了也都当笑话罢了,但由他的嘴里说出来,可就有了三分真。可见人人都知道,这位王侍郎对容卿相当了解。若是他说的关于容卿的旧事,十有**都是真的。
且初夏的确先前随三嫂和容卿去过边疆,后来却又只同知秋一起回到了京都城里,在京都的府里长大。皇祖母说的这些,也能对得上。
瞧着靖王那一副想信不敢信的样子,太后只是静了半晌,由着他自己去想。觉得差不多了,才道:“你可能猜不到当时孙家后宅的大火烧得到底有多惨,后宅里二十几口女眷,包括夫人、侍妾、贴身奴婢,都死在那场大火中,漫天浓烟、满地焦土,而这火……明摆着是由孙家人自己放的,若不是浇了菜油,后宅里有假山活水挡着,什么火也不可能烧得这样旺盛……”
“孙家放了这一场大火,为的,就是能让那刚出生的小姐好好儿的活着,不作为逃犯而活……老四,初夏的命,是她孙家二十多口无辜女眷的性命换来的,那其中,还包括她的母亲。被烈火活活烧死之苦,不逊于凌迟。所以她的命之重,不用哀家再说什么了吧?”
孙家的那一场大火,他不是没听过。当年孙书苗所作之书,在那些以为父皇弑父弑兄夺位的老大臣中,的确颇为受推崇。其影响之大,原不是杀了孙家一家便能了事的。但父皇并非古之昏君,自然不愿将此事闹大,而只是抓了这个罪魁祸首了事。所以孙氏逆书案,直到现在,仍旧是人们用以称颂父皇仁爱的一个典型儿,没什么不可谈的。如此,孙家那场大火,也就不是什么秘密之事了。
虽然过去十多年,但朝中一些老大臣们每每谈起那场大火,还是不免一阵唏嘘。都说孙大人实在是个顽固不通的人,便是让妻妾们上刑场去死,又能如何?干嘛非要放火烧死这些无辜的女人?
现在听皇祖母这么说,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原因……因为大火所造成的混乱,没人能确定那刚出生的小女婴,到底是逃了、还是被压在废墟中压碎了、还是直接被大火烧得什么都不剩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孩而已,还不至于为此而弄出什么大的动静,也便只能就此作罢。
二十几人的惨死,换一人的独活……若真如此,初夏的命,可当真重得很。他更不可能让初夏有一点点闪失。不然,他如何对得起那些惨死的冤魂?又如何能面对那如此为自己女儿着想的孙大人?逝者之功过,后人不可谈。他只知道,无论如何,他都不可能让初夏有半分危险。
皇祖母之所以把这些告诉他,显然是在告诉他,若他执意要娶初夏,初夏只有一死。在皇祖母心里,罪臣之女,本就不该活,更何况她现在还碍了人的眼。
若皇祖母能悄悄儿的处死初夏,这反而是皇祖母的仁慈,可是皇祖母和他说这些,怕是有牵连容将军之意。初夏一直敬容将军如父,若因她自己之故而牵累了容家,怕是她连死,都不会瞑目。
“老四,哀家不是不让你娶她。只是你自己要想好,一旦你要娶她为妻,她的身份,就算哀家不说、王援之不说、容卿不说,也总会有有心之人去查,若查到了,她岂有活命在?即便你不是做你的王妃,而只是做一个侍妾,只要你宠着她,她的身世,便还是掩藏不了。所以到底是想和她快活一阵子便由着她去死,还是想要让她好好活着,你自己可要想清楚。”太后缓缓道。
靖王沉默片刻,忽地,想到了最关键的一点!简直如同抓住救命的绳索一般,忙说道:“皇祖母,那王援之的话岂可信?皇祖母说他一直在为您做事,可是他当时诬陷容卿,的确是大哥的指使,这事儿,风国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皇祖母,可见他是背着皇祖母效忠两个主子!好狗不从二主,这人岂不是连狗都不如?如若不然,便是皇祖母随意找了个人,以此为由头儿来诓骗孙儿!所以这番说辞,无论如何都是不可信的!”
太后轻轻扶额,有些疲累的样子,声音却是带着些许笑意。听起来,好像是觉得靖王的话很好笑:“老四啊,如果当初哀家不能确切的知道容卿的确没有谋反之意,岂能向皇上求情放了他?当年你大哥找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