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看怎么办吧,芯片厂那边没法开工了。”
这还算个话,李建昆点头:“看看有多少人愿意过来特区工作,待遇从优。”
也是现在最卡李建昆和华电公司脖子的事。
离子注入是晶圆制造掺杂的核心工艺,技术壁垒仅次于光刻、刻蚀、薄膜沉积。
刻蚀机也是非常重要的设备。
无独有偶,全球刻蚀设备市场,主要被小日子的东京电子,和漂亮国的应用材料公司所控制。
制造芯片有四大难:
1。设备。
这些设备至少都有一台,现在搁特区华电研究院里被五马分身,研究人员们日以继夜地研究,希望能仿造出来,往后再谈加以精进。
这种设备的市场,主要被美、日,荷三国企业所垄断。
李建昆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向他:“我大规模地培养员工,你还要开除员工?”
每一位员工都是宝。
至于华电BB机所需要的芯片,重回以前,再向其他公司订购。
“不解聘一些员工?”林新甲问,芯片厂不能投入生产,没有进账,养着现在这么多员工,每个月要搭进去不少钱。
特区的芯片厂,基本已筹备好。
还有离子注入机。
以前的宝通公司,既然能自主生产芯片,吃饭的家伙事儿自然齐备,当初趁着巴统放开对大陆的光刻机技术禁运时,他特地派柳婧妍带队去漂亮国,高低也弄回一些。
“那就搞培训,拿剩下的材料练手,把新招的员工都培养到老员工的水准。”
还有不少。
对于设备,李建昆头疼的不是没东西用的问题,而是制造。
业内称光刻机为“现代半导体制造的心脏”,EDA则是“芯片设计之母”。
EDA,即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简称,说白了,就是电路板开发。
芯片制造最开始的一个步骤,除了了解市场外,正是设计。
显而易见,这个难题,李建昆解决了。
尽管现在的华电IC设计中心的业务能力,距离顶级的EDA公司,如Synopsys、Cadence和西门子,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基础是齐备的。
这就是为什么他当初要煞费苦心,拿下宝通IC设计中心的原因。
3。人才。
这一点上,华电公司还是很欠缺的。
否则李建昆也不至于连流水线上的工人也要亲自过问培养。
而在更高的层面上,人才更是无比匮乏。
饶是特区华电研究院内,看起来似乎科研人员并不少了。
但是,他们中真正从事过芯片产业的人,很少,比如光学部的负责人郁锋华,他以前可没研究过光刻机上的透镜,都是凭借基础,重新开始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