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决胜红海游戏怎么玩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前  言(1)

本书探讨的是拙作《党史商鉴》(人民出版社)的理论体系对管理实践的具体应用,也是我过去两年来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管理的变革来缔造一支剽悍的队伍,使企业得以在刀光剑影的惨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书名是受《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一书的启发。该书提出了一对有趣的概念:“蓝海”与“红海”。前者是指没有竞争或者竞争很不充分的市场;后者是指竞争很充分甚至惨烈的市场。顾名思义,《蓝海战略》是想帮助人们发现“蓝海”;而本书则探讨如何在千帆相竞的“红海”中脱颖而出。

虽然美好的“蓝海”的确令人神往——没有竞争、没有压力、甚至没有危机,有的只是宁静的大海之下丰硕的鱼群,一切都安逸而惬意得令人感到寂寞。但是,在市场经济中,资本如同大海里四处觅食的鲨鱼,无论多么偏远的海域,只要传出猎物的气息,很快就会吸引凶悍的猎食者蜂拥而至,于是,原来的平静在短时间内被争斗的血腥彻底打破。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

虽然不排除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特殊时期,由于地区间和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会有不少阶段性的“蓝海”式市场甚至“蓝海”式行业出现,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仔细思量就会发现,更多的企业是无法选择自己要进入哪个行业的;或者说,对于那些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已经有一定历史、经验和基础的企业来说,“改行”的风险或代价更加不可估量。

因此,“蓝海”虽然美好但不现实,它只是暂时的、偶然的和局部的;“红海”才是永远的、必然的和无所不在的。更值得警惕的是,对于所谓“蓝海”的过于痴迷往往会令我们犯下这样的错误:对未知领域的美好憧憬,恰恰源自对它的“未知”。也就是说,这样的“蓝海”式机会更多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对更多的企业来说,所谓“蓝海”不过是一种幻觉;如何决胜于现实的“红海”,才是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这正是本书探讨的主题。眼下的管理类图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各种片段的相互抄袭或拼凑,作者本人大概也没有理解管理的本质;二是对某种概念或热点的空洞炒作,但却连底层逻辑都没有梳理清楚;三是优秀的原创佳作,但遗憾的是多由他国作者所写,与本土企业的现实相去甚远。我以为本土企业更需要的是具备足够高度和远见的实践智慧,因此,写作本书的初衷在于实现一个朴素的愿望:通过与读者分享自己近两年来在管理实践中的思考和成果,以期带来现实的启迪或参考;换言之,希望我抛出的砖块能够激活读者(尤其是身处管理一线的读者)心中休眠的宝玉。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高瞻远瞩”。探讨的是如何通过结构化的思维来解决企业普遍面临的三大问题:模式、路线和品牌;鉴于图书市场上已经有非常多的著作(其中不乏佳作)专题研究过企业的战略问题,本书无意重复之,只是企图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深度评析来展示结构化思维的力量。因此,这一章与其说是一个独立的章节,还不如说是全书的导言;没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

第二章“脱胎换骨”。主要探讨企业变革的过程。方向明确之后,唯有通过变革方能付诸实施。但是,变革的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或轻松,其中必然饱含变革者的煎熬、艰辛和牺牲。本书企图以客观的视角分析,不回避、不掩饰,给有意变革的管理者一些真实的提醒,虽然这种直面人性的做法可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变革需要激情,但激情必须建立在对人和事的清醒认知之上。

第三章“精神穹宇”。这是我在《党史商鉴》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重新清晰定义广义上的“企业文化”。本书将在这一章节中探讨如何有效地解决存在于这个领域的全球性难题。我以为自己找到了某种方向、方法或思路。

第四章“行为坐标”。对管理界的同仁来说,“绩效考核”和“能力素质模型”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但是,如何通过绩效考核来战胜盛行于本土企业中的“官僚主义”作风,以及如何通过能力素质模型来主导员工的思想和企业的氛围,却始终是管理界面临的棘手难题。——目前风行的考核或评价工具,虽然看上去很美,却在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与初衷相悖的结果:非但不能准确反映出考评对象的真实状况,反而会成为滋生“组织败血症”的温床。我在近两年的努力中最感欣慰的成果之一,便是找到了克服上述难题的方法,至少可以算作是找到了一种足以给读者带来启发的视角。如今,这项成果已经被北京时代引擎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成为简洁实用的管理软件,并经受住了广泛的应用考验;我想藉此对为此付出激情、辛劳和智慧的该公司总经理夏志胜先生和他的研发团队表达我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前  言(2)

第五章“精良装备”。军队的战斗力与它的装备水平息息相关,企业亦如是。本章旨在探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给本土企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真正做到“使人解放、使组织透明、使空间无界”。在过去两年的管理实践中,我的所有策略、措施和方法都是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的,因此,对它有着深切的体会。

第六章“卓越的管理者”。管理者是企业的脊梁,也是企业组织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角色。特殊的角色必然要求特殊的职业态度和特定的专业能力。各级管理者的角色认知、职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兴衰。

第七章“出色的业务专家”。在企业的有机组织中,员工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企业价值的高低。每位员工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是企业价值的基石、业务领域的专家、共同思想的种子和品牌形象的标签;这样的角色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

最后两章既可以看作是企业管理的宣言,也可以给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客观的借鉴和参考。

大道至简。真正锋利的“简单”应该是“悟道”的种子在现实的大地上绽放出来的花朵,而不是浅薄的鲁莽。

希望能够与读者分享我过去两年研究的一些可以直接应用的工具,比如品牌元素坐标图、基于责任链和成果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基于精神穹宇的能力素质模型,等等。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工具的价值都应当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使用者对管理之“道”有通透的体味或思考,任何企图一蹴而就的想法——通过机械地应用某种工具,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发挥——都是很不现实的。

管理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它不可能是肤浅的,更不可能是僵化的,因此不可能通过机械的模仿来实现。如果缺乏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润泽或素养,无论管理学或是管理者,都有可能走入死胡同,至少不可能拥有多大的生命力。无论管理的研究还是管理的实践,需要的都是智慧。因此,这些工具的价值与其说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某种思考或操作的便利,不如说是抛砖引玉地为读者带来启示,使读者在启示中获得更为璀璨的自我创造。

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书只是提供了某种思维方式或应用工具作为读者在管理实践中的参照。我希望,也相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灵感或创造之价值必定会远远高于本书自身的内容。

这正是我的写作初衷。

时间会把人间的一切推进记忆的汤汤长河。但是我知道,有一些记忆必将历久而弥珍。

拙作的写作与一位兄长式的人物密切相关,他便是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任超先生。洋溢于人格深处的敦厚与敬业使他的期望对我来说更多了一份格外的鼓舞和鞭策,并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自己潜意识里的懈怠。

我还要感谢人民出版社编辑姚劲华先生。每次在邮件里看到他以“大江弟”的独特方式呼我,都能清晰感觉到原本孤寂的写作过程中横空而过的友情和温暖。

虽然始终无缘与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先生谋面,但同样能时时处处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关注与厚爱。曾经借拙作《党史商鉴》首发式之机,有幸得见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陈有和先生一面,他的谦和、内敛、涵养与博学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出版人的本色、风骨和希望。我深切地坚信,在他们的锄下,本土管理思想的繁荣与丰收必将指日可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