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小说网

669小说网>燕云十六声论剑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时候,我们的工作有了这么多不快乐的理由?我们如何应对工作中的不快乐?对很多人来说,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解决了人生的基本问题。

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要提高工作的幸福感,应做到三点:确定职业目标并坚持不懈、妥当处理人际关系、加强学习。提高工作幸福指数不可能离开单位的环境。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表示,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并使之快乐。可以说,员工快乐是企业的生产力,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成功是一个不断付出的过程,付出得越多,回报就越多,就越有幸福感。我曾经两次采访过原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徐玉麟。他给我的印象是和蔼、谦逊。当我问及他的幸福观时,他说:“我觉得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作贡献就是幸福,我工作40年了,现在退居二线,主要在政协工作,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安外小关东里14号是一座幽静的院落。也许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综合楼的三层有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嘉实传媒,热播栏目《目击者》就是在这里制作的。总裁封刚原来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他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营电视公司,首次实现了制播分离。他谈到幸福观时说:“我认为幸福就是从事喜欢的行业,做喜欢做的事。电视工作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兴趣,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好,我觉得生活充实、快乐,这种幸福感不是由金钱决定的,而是在工作的乐趣中获得的。”

三、幸福观与财富观是相交还是相离

2004年农历八月十四日,辽宁盘山县胡家镇。沙石路上,远远驶来一辆东风牌小型货车,车上坐着农民孙宝良一家,他们是去赶集。孙家世代都是农民,到了他这辈,除了种地之外,还在农闲的时候做点小本生意。虽然生活有所提高,但也只是维持温饱水平。孙宝良很知足,贤惠的妻子和聪明可爱的儿子就是他的财富。“看着儿子一天一天长大,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我知足了。”他总是这样说。知足者常乐,没钱不一定不幸福,有钱也未必没有烦恼。孙宝良的七姨住在城里,是个女强人,经商十几年,攒下了几百万的家当。在一个小城市里,这可以算是大亨了。可是,她却乐不起来。因为她的两个儿子都不争气,老大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日渐消瘦,不想上学,不想做生意,也不想成家;老二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惹是生非。每当过年过节,孙宝良去看她时,她总是唉声叹气:“我是比你们多几个钱,可是,我太不省心了。我就是没那个享福的命啊!眼看辛辛苦苦赚下的家业后继无人。”据调查,农村居民幸福感普遍强于城镇居民。农民的收入与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幸福观与财富观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幸福观与财富观是两个圆,那么它们是相交还是相离?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居民,大多有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且农村地区“鸡犬之声相闻”,人际关系较为亲近和睦,村里人更能从邻里关系中寻找乐趣,品味幸福。对于城镇居民来说,特别是大城市的居民,虽然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但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他们的幸福感往往被淹没在终日打拼之中,淹没在钢筋水泥的拥挤环境和“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人际关系之中。更重要的是,城市是富有者云集之所,一般的工薪阶层,总会在比较中感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别人差很多,因而很难感到满足。

其实,城市人的幸福感较低,主要不是因为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低,而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只意味着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较低、满意度较高,并不代表广大农村居民就真的生活得很好。

25岁的李蓉蓉雍容华贵,她的庄重与年龄不太般配。她的丈夫是一个资产十几个亿的老总。我问她是不是很幸福?她说幸福谈不上,不过是过上了好日子。我问她“幸福”和“好日子”有什么区别。她说:“很多人羡慕我,因为我穿的是几万元的裘皮大衣,用的是几千元的口红,出门坐奔驰。可是谁知道,丈夫深夜不归,我一个人对镜叹息时的苦闷;有谁知道,我发现丈夫的衣服上有长头发时的气愤却不敢声张的痛苦。依然是舞会,灯红酒绿,醉眼迷离,我觉得压抑,再也找不到学生时代的轻松和快乐,突然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了。”此时,她的脸上笼罩着一层阴霾。

看来,财富与幸福并非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它们的关系是间接的、模糊的。幸福与财富可以相抵,也可以相融。

一位企业家曾经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把财富当作一种满足会很精彩,但是如果这种满足变成了无止境的贪婪,财富不仅失去意义,幸福也会灰飞烟灭。现在的富豪都以行善为荣耀,这是为他们的财富寻找出路,为自己的精神寻找归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如何理解“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

如何理解“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

城镇居民”

——访社会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沙莲香

魏爱云

《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这是零点调查公司于2004年10月对全国7个大中城市、7个小城镇及8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得出的结果。该结果公布以来,许多民众都觉得不可理解并提出了质疑。为此,我们采访了社会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的沙莲香教授。

一、 农村居民:幸福来自走出贫困的成就感

魏爱云:《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的调查结果公布以后,许多民众都觉得不可理解并提出质疑,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沙莲香:首先,我觉得样本的代表性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的行政村太少,很难代表中国的农民。要调查农民的话,应该包含贫困地区的农民,中等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民和发达地区的农民,这些都要在样本的总体中占有一定的量。其次,民众提出一些质疑,可能有些情况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需要说明农民究竟是在哪些问题上觉得幸福,不能过于笼统。但是,除去一些极端的情况,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农民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我把他们称为平均水平的农民。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农民,他们的幸福感要高于城镇居民,是可以理解的。幸福本身是主体的一种感受,但它又是建立在客观物质条件、客观的人际关系、客观的生活环境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不同的生活水平上,可以看到调查对象对问卷中所提的问题都有一个综合的感受。而且,对农民来说,这些问题及其感受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心理感受与主体状态有关系,和个人的追求、个人对生活的期望值及其实现程度、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有关系。我们的农民很朴实,对他们来讲,决定幸福感的主要是生活经历。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一种奋斗的经历、摆脱贫困的经历。从总体上来看,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除了我们的政策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靠自己的精神走出贫困的经历。在这样一种经历过程中,他们感觉到了幸福。中国几千年来对农民都是要收税的,农民都是有负担的,直到最近国家才决定逐步取消农业税。我们的农民,一方面在努力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同时改善自己的生活。再加上负担减轻的大背景,这样的一种总体的生活经历使得农民感觉到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农村相对城市来讲是滞后发展的,变化也比较缓慢,它给农民带来反思的条件就要少一些;而且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圈都比较有限,能够提供给他们借鉴的东西比较少。所以在逐步创造财富、摆脱贫困的过程中,他们比较容易体会到一种满足、一种幸福。我觉得我们的农民真好。

魏爱云:按理说,农民的生活整体水平是提高了,但还是有许多农民,他们背井离乡来城里打工,那么他们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

沙莲香:当然,我觉得对农民工要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农民工有他们独特的生活经历,就是他们从农村来到城镇打工,从事我们城里人认为很苦、一般不愿意去干的工作。这种在外打工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可能会承受许多困苦,如工资拿不到,吃得很差,住得也很不舒心,和城镇人一比较,差距就出来了。但是和呆在农村相比,他们还是愿意出来。因为通过在外打工,把钱攒下来,家庭致富了,盖房子了,孩子上学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往前走了,是上了一个台阶;而且他们还开阔了眼界,接触了许多新的事物。打工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农民工的很多感受,而且农民工对生活的感受和城镇人对生活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城镇人看来不值得幸福的事情,但农民工可能看法就不一样,他们有自己对生活经历的独特体会。这种体会就是通过靠自己的努力,在一个贫困的、艰难的条件下慢慢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所以他们在逐步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往往能体会到很大的成就感。很多时候,我们要是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理解农民的话,可能就能更多地明白一些。

二、城镇居民:回归传统,寻找幸福

魏爱云:调查结果还显示,城镇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在近3年来都较为平稳,没有出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呈现大幅度提升的情况。您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现象?

沙莲香: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社会现象,恐怕到现在都不能说哪一个社会、哪一个国家,全民的幸福感要在最高线上才是最好的。我宁愿把它看成是我们自身的一个成熟的过程、反思的过程、冷静的过程。成熟的国民很重要。如果说幸福指数一直是在疯狂地往上长,人们什么时候都是感觉很好,当出现问题时,本不该感觉幸福的,人们也感觉幸福,这就是病态。我们一直在享受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成就,这个成就是人们自己劳动创造的,享受也是正常的。但在享受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想一想生存环境怎么样了?发生什么问题了?想和不想,我觉得还是想一想好。

魏爱云:当前,我国社会开始全面转型,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相当明显,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非常大,致使有些国人无所适从,社会焦虑感、失落感、社会压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势必也影响到了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您认为他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幸福感受呢?

沙莲香:中华民族是很有包容性的民族。中国人有包容性,有涵养。但在讲包容、讲涵养的时候应当注重传统,不能因吸纳外来文化而丢失了我们自己原本很好的东西。现在我们社会有许多反传统的现象,这个比较复杂,和我们多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太多有关系,也是因为在包容的时候没太在意。例如,讲究礼仪是我们一贯的优良传统,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许多东西进来了,传统的礼仪文化许多都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时候人们也容易产生一些困惑。但慢慢地我们也在回归了,现在就是一个回归的时期。我们需要回归勤俭的生活方式。“勤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国人奢侈品的消费很成问题。我觉得该花的就花,不该花的就不花,拿出来进行投资。我们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理财方式,可以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考虑自己的钱怎么用,应当学会计算与考证,到底怎么去生活,而且这不仅仅是个理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一种科学的生活方式的问题。我们还要回归中国人的深沉。中华民族是很深沉的一个民族,是讲道理的民族,但是现在出现了许多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人们稍微停一下脚步,速度不要那么快了,反思一下,这样可能会更文明一些。在生活方式上,中国人也应该好好琢磨琢磨,我们不能一概盲目跟着西方走,不能丢掉我们自己的好东西。这里都需要一个回归的问题。如果我们完全丢弃传统,就不会觉得幸福。城镇人与农民相比,可能会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交往圈子也使得他们可能在问题的判断上更多些思考,多些鉴别,这是件好事,但可能也会多些困惑和烦恼。如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现在许多城镇居民变得缺乏对生活的预期、对人生的寄托和奋斗的理想,而这些对一个人的幸福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幸福感:对生活条件的主观感受

魏爱云: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或者界定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您认为幸福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沙莲香:幸福感可以下定义,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有的人来说,奋斗就是幸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来获得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幸福感就出来了;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可能最看重的就是有个好的家庭,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就觉得很满足了,就有幸福感了。所以说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觉得幸福感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等等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具体而言,这个生活条件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人际关系的,以及预期的目标达到的程度,也就是成就的问题。幸福感不是空的,它很实在,是对一些具体东西的感受。

我重点想谈谈精神生活条件,在这方面影响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一个人感到幸福不幸福,家庭包括婚姻在内是非常关键的。中国人“家”的观念很强,有一个满意的家庭,就很容易感到幸福。但是现在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家庭关系中的很多问题都出在这方面。所以父母的生活方式一定要严谨,这个严谨不等于不自由,而是说对自己的行为应该负责任,结婚离婚都不能太随便,对孩子的教育也要以身作则。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人要有自己的朋友圈。中国人认为“朋友”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且中国人的朋友观念和外国人的不一样,中国人可能会有一些可称为“知己”的朋友,而真正能够解脱自己的正是这种朋友。为什么说能解脱自己呢,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谈心和倾诉,这个很重要。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而大多数外国人就缺乏这么深的朋友间的交流。所以我们在考察幸福感的时候,如果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受到的冲击也是很多的。除了朋友圈,还有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工作中能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愉快不愉快,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一个人的幸福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

心理体验与幸福指数

邢占军

体验论幸福感的观点认为: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近年来,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出现了以生活质量为基础对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将幸福感理解为“好的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