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到了收红薯做粉条的季节,也到了秋梨快成熟的季节,不过,因为秋梨膏不一定非得用秋梨制作,所以韩宁今年没去平城,一直留在京城。
次日,黎荞和陶竹登门,听他们夫夫说明来意之后,韩宁立马拍了拍心口,表示没问题,一切交给他,他对城北这块地儿可熟悉了。
不过,他惦记的不只是有点心,还有鸭货。
“大人,这鸭货作坊什么时候开张?”黎荞当了官儿,他对黎荞的称呼改了,不过,随意、放松、自然的态度没改。
“再等等,先把点心铺子做起来。”
还没有买下人,只靠着陶竹黎大山几个,肯定顾不了两个铺子。
“那什么时候找人牙子买下人?”韩宁又问。
黎荞闻言笑了:“这个不急,看心情。”
现在他和陶竹不缺银子,最近陶竹有不少事可做,那自然不急着开铺子。
况且,他和陶竹已经习惯了现在的日子,若是买了陌生的下人回来,家里住进了完全不熟悉的陌生人,那他和陶竹包括黎大山几个人肯定都不习惯。
所以,买下人这事在回乡前就列在计划表上了,可这都半年过去了,也没付诸行动。
“唉,大人,您夫夫的小日子美呐。”韩宁忍不住感叹。
“可不是。”黎荞大大方方的点头。
有夫郎有银子有官儿当,谁看了都要说一声美。
第二次休沐的时候,黎荞和陶竹去看了韩宁寻的几个铺子,看了一整天,两个人最终挑了个距离韩家烩菜馆不足百米的铺子。
这铺子不是最合适的,但因为距离韩家烩菜馆近,所以黎荞就定在了此处,万一有什么事,烩菜馆那边能有个照应。
这铺子是一个两进的院子,有些狭小,后院算上厨房只有四间屋子,但即便如此,也足足花了一千八百两,比黎荞陶竹此时所住的三进院子贵了一百两。
因为这铺子临街。
铺子买下来之后,便是找铁匠铺准备相应的工具,还要买人。
现在黎荞是官儿,买人不需要去寻人牙子,韩家寻了相熟的人牙子,将黎荞的要求一说,等黎荞下班之后,那个牙婆立马就带着人过来了。
足足二十个人,最大的十五岁,最小的十一岁,有男有女有小哥儿,性别很是齐全。
黎荞和陶竹站在这些人跟前,视线在这些人脸上一一扫过,又一一问了话,还当场考核了一下,最终买了四个人。
一个十五岁,是个长的有些壮硕的少年,和起面来很是卖力,黎荞当场给他改了名,从今往后叫黎顺。
一个十三岁,长的不如黎顺壮,说话也细声细气的,瞧着有些木讷,黎荞也给他改了名,叫黎利。
一个十二岁,是个小哥儿,这小哥儿长的瘦瘦小小,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但他针线活好,黎荞就留下他了,从今往后叫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