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孟月:“……”
这话似乎有一点点道理。
“真正聪明的,七八岁就能作诗,或者七步成诗,或者过目不忘,我有什么?我什么都没有,你们觉得我聪明,其实错了,我是因为有粉条,所以比你们多了一些体验。认真说来,我真的一点儿都不聪明。”
黎荞一点儿都不想背上聪慧的标签,当聪明人累死了,一不小心就崩人设。
他活了两辈子,走的都是努力的路子。
徐瑛:“……”
孟月:“……”
这话说的,他们一时间竟寻不出合适的话反驳。
难不成要说黎荞举的例子都是极端聪明之人,而黎荞虽是普通聪明但也比他们好太多?
苦笑一声,孟月道:“不管怎么说,黎兄,你的聪慧和刻苦都远超我和徐兄。”
“对,反正不管是聪慧还是努力,我和孟弟都比不上你。”徐瑛点头。
“那你们努力一下,聪慧这块无法提升,但努力程度,这由你们自己决定。”
“科举考试很多时候拼的不是聪慧,而是努力。”
“现在乡试未考你们就觉得自己过不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万一考过了呢?”
在黎荞看来,大盛的科举考试是有漏洞可以钻的。
他这个读了三年书的现代人都能钻这个漏洞,徐瑛和孟月也可以钻。
这个漏洞就是当今圣上想寻实干人才,最重策论文章。
若是圣上看重诗词,那他铁定完蛋。
圣上虽然喜欢书法,但也没把书法这一项列入科举中。
圣上最重策论文章。
所以这个漏洞太好钻了。
就像是孟月此次的文章,他去见明知府时,明知府说起了徐瑛和孟月的文章。
孟月是靠真情打动了明知府和邢学政,哪怕他的文章写的不如其他考生全面,但明知府和邢学政依旧把他列为一等。
至于徐瑛,徐瑛家里是经商的,在前朝末年混乱时期,家里打点官员时一交就是好大一笔银子。
大盛建立之后,吏治清明,但也有一些人情世故,黎荞之前去县衙买宅基地都要给县丞塞银子,更何况是徐家这样的商贾,徐家做生意时还是要拿银子打点各处,只不过银子比前朝时少了很多。
所以徐瑛也是知道很多黑暗面的,他写文章时也融入了他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