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往,本以诚信为本,似你如此奸诈多疑,寡人不屑也。”
宫之奇伤心欲绝,叹道:
“与敌竟谈诚信,真是愚不可救了。”
他随即收拾行装,带着家眷要离开虞国,有人劝他不要轻率,宫之奇愤恨地说:
“虞国将亡了,我是不忍遭受亡国的耻辱啊!”
不久,晋国在灭掉虢国后,果然趁势发兵攻虞,虞国灭亡,虞君做了俘虏,晋国所献的良马、美玉也被完好无损地收回了。
【原文】
诚不悦人,其神媚焉。
【译文】
诚实不能讨人欢心,人们在骨子里都喜欢谄媚。
【释评】
人都有虚伪的一面,认清这个本质,就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欺诈了。欺诈成风往往是由人们自身的好恶和人性弱点所造成的,人们在责怨自己为人欺诈的同时,总免不了也要欺诈别人。事实上,如果诚实无欺的人不屡屡碰壁,如果欺诈之人得不到半点好处,谁会偏好欺诈呢?不反省自己和没有奖赏诚实的社会机制,欺诈就难以根绝。
【事典】蔡邕的变节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七月,汉灵帝因灾害和怪异之事接连发生,下诏让群臣上书言事,他还特意说:
“朕诚心向你们求取真言,不想再受欺骗,你们只要是忠直之言,尽管讲来,朕绝不会治罪。”
诏命下来,群臣都观望不语,惟有迁议郎蔡邕感到兴奋,欲上书直谏,他对好友谏议大夫马日磾说:
“皇上圣明,有此明诏,我要借此劝皇上亲贤人远小人。”
马日磾叹气说:
“群臣不言,你知道为何吗?”
蔡邕说:
“他们胆小怕事,国家大事白不能指望他们。如今皇上叫示不责言事之人,我也无后顾之忧了。”
马日磾劝他不要上书,且道:
“皇上表面倡导直言,可他还是喜欢听谄媚的话,这是无法改变的。群臣正是看准了这点,才保持沉默。不是人人喜欢欺骗,可不这样做就会招来祸事,又有什么办法呢?你若坚持进言,也要说皇上爱听的话。”
蔡邕学识渊博,书生气十足,他不听马日磾的规劝,上书对汉灵帝说:
“天降灾异,乃是向陛下示警之兆,让人君感知醒悟,转危为安。听说太尉张颢,是霍玉进用的;光禄勋也有贪婪之罪:还有长水校尉赵珐、屯骑校尉盖升,一起跟着沾光,享受荣华富贵。这都是小人乱国,陛下当思虑如何摒弃他们了。《诗经》上说;‘害怕上天发怒,不敢当作儿戏。’上天的警戒确实不能戏弄。丞相府里的孝廉,本是士子中选拔地最好的,可近来因为征召不慎重,众人严词谴责三公。三公大开请托之门,违背圣明君王的规定,众臣不服,但没有人敢说出真相。臣希望陛下痛下决心,整治朝政,清退小人,如此方能应天顺心,让苍天降福了。”
奏章献上,汉灵帝深受震动,于是裁减撤换了几个官吏。这些人得知是蔡邕上书之果,于是联合朝中显贵,一起报复蔡邕。不久,汉灵帝还是听信了他们的谗言,把蔡邕问罪,流放到外地。
蔡邕十分沮丧,可是宫中的宦官仍有怨恨他的,还是对他不断攻击。蔡邕为保性命,竟逃亡他乡,在吴郡躲了十二年。
汉灵帝死后,董卓做了司空,把持朝政。董卓听说蔡邕名声大,于是征召他入朝,蔡邕心有余悸,称病推辞,董卓大怒说:
“我的权力能灭人全族,蔡邕如此傲慢,他是不想活了吗?”
蔡邕被逼无奈,伤心地说;
“我直言获罪,如今不仕也要被诛,看来我只能自欺欺人了。”
他—见董卓,就违心地恭维说:
“大人恩威俱重,天下仰慕,我何幸受到大人这般重用呢?大人尽管吩咐,我一定竭心尽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