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是北宋着名的文字狱之一,也是事涉新旧党争的一大要案。以下是其具体情况:
1。背景:
政坛党争:熙宁二年二月,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开展了“王安石变法”。朝廷上下展开了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逐渐形成新旧两党,两党纷争不休。王安石等制定的均输、青苗、免役诸法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豪绅大地主的利益,且实施过程中显现不少弊病,遭到朝野各界的反对。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有能力的大臣因为同他政见不同,纷纷离开朝廷。王安石罢相后,变法派内部矛盾尖锐,政局不太稳定。“新进”在王安石罢相后执掌了朝廷大权,开始排斥、打击那些执不同政见的人。
人物性格因素:苏轼生性率性,对于他认为不合理的事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在多地为官时,其诗文有很大一部分是讥讽时事,尤其是新法,这为后来的“乌台诗案”埋下了隐患。
2。起因:
苏轼调任湖州任太守时,例行公事给皇帝宋神宗上《湖州谢上表》。表中出现了“新进”与“生事”等词语,被一些想找他麻烦的人抓住把柄。
当时《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问世,给御史台提供了搜集材料的机会。
3。经过:
官员弹劾:监察御史何正臣摘引苏轼的“新进”“生事”等语上奏,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又一有水旱之灾盗贼之变,轼必倡言归咎新法,喜动颜色”,要求对苏轼“大明刑赏,以示天下”。舒亶弹劾苏轼更为具体,把苏轼的诗句与王安石新法的条例一一对照,认为苏轼“怀怨天之心,造讪上之语”,罪行严重,“虽万死不足以谢圣时”,而应以“大不恭”论处。国子监博士李宜之也上表弹劾苏轼,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御史中丞李定也弹劾苏轼,说他初无学术,滥得时名,急于获得高位,讥讽权要。
皇帝下诏审讯:在接二连三的表章面前,宋神宗下令御史台将苏轼押来京城审讯。朝廷派特使皇甫遵赴湖州缉拿苏轼。
入狱审讯:苏轼入狱后,朝廷下令,凡是他做过官的地方,都要收集他的诗文送审,李定等人便从诗文中断章取义,肆意诬陷。
4。结果:
经过多方营救,苏轼免于一死。当年十二月结案,苏轼被贬黄州。从元丰三年到七年,苏轼居留黄州五年。
此案牵连人员众多,有苏轼的手足苏辙,也有苏轼的恩师张方平、欧阳修、范镇等,还有苏轼的密友王巩、王诜、钱世雄、李常、孙觉、文同、黄庭坚等,以及一些与苏轼关系不甚密切的人员。
“乌台诗案”是历史上通过文字治罪的典型,也是朝廷党争的产物。这一事件让苏轼经历了一百三十余天的牢狱之灾和黄州之贬,但也对他的心态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黄州期间,苏轼的创作更加深刻和内省,留下了许多着名的作品。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原名为善,应天府南京(河南商丘)人,北宋政治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早年经历与才华:
张方平少年时聪敏绝顶,家庭贫寒但勤奋好学,读书过目不忘。他曾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并表示已读完。他考取茂才异等,任校书郎、知昆山县,又考中贤良方正科,逐步升迁至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等高职。宋仁宗天圣年间,他以才智被誉为“天下奇才”。
2。政治作为:
建言献策:在西夏赵元昊准备叛乱时,他提出暂时忍让、加强战备的策略,认为这样可使西夏师出无名且难以与宋朝决战,但当时朝廷未采纳。后来他又献上《平戎十策》,提出屯兵河东等战略构想。
出使契丹:张方平曾以修起居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对他赞赏有加,还将坐骑送给他。
治理地方:他在益州任刺史期间,通过冷静的分析和果断的决策,稳定了蜀地局势,成功抵御南诏大理侬智高的侵扰,赢得了民众的敬重。
3。对苏轼的帮助:
张方平对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有知遇之恩。在苏家父子名不见经传时,张方平把他们推荐给了欧阳修,并给他们提供了从家乡赴京师赶考的盘缠、路费。
在“乌台诗案”发生后,已退休在家的张方平不顾自身安危,为苏轼辩护,率先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营救他。苏轼视张方平为亲人、挚友、恩师,在得知张方平去世后,为他服孝三个月,并撰写了《张文定公墓志铭》。
4。文学成就:他编着了四十卷的《乐全集》。
总的来说,张方平是北宋时期一位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政治才能、品德以及对苏轼的帮助都为后人所称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湖州谢上表》是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调任湖州知州时,向宋神宗上的谢表。
原文如下:
臣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上讫者。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顾惟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
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受。顾惟无状,岂不知恩。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能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这份谢表本是例行公事的公文,但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语句被新党抓住把柄。“新进”一词被解读为苏轼对王安石变法后当政的新党的讽刺,他们认为苏轼是在表达自己不愿与新党合作,并且暗讽新党“生事”。
这一谢表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御史们以此为契机,开始搜集苏轼诗文中的其他所谓“讥讽朝廷”的证据,对他进行弹劾审讯,最终酿成了一场文字狱,苏轼也因此遭受牢狱之灾,后被贬至黄州。
喜欢答题:从始皇开始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答题:从始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