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将至,街头巷尾皆洋溢着年节的热闹,然而阿璃在辞药堂的日子却一如往常地忙碌。寒冬腊月,病人比往日多了几分,尤其是体弱的老年人。阿璃每日天未亮便到堂中,给病人配药、煎药,偶尔还协助刘伯问诊。经过数月的沉淀,她渐渐能独自应对简单的病症,诊病的手法也愈发稳健。
这日,辞药堂中来了一位面容憔悴的老妇人,头上披着旧棉帽,双手微微颤抖。阿璃见状,立即迎上前:“大娘,请坐。我来为您看看。”
老妇人坐下,微喘着气,歉然道:“姑娘,老身今早走了一路,路上风大,便觉身子骨愈发冷了。”
阿璃轻声宽慰道:“大娘不必多礼,且让我来给您把脉。”说罢,她小心地伸手按住老妇的脉搏,目光凝重地观察着脉象的变化。
片刻后,阿璃收回手,温声问道:“大娘,近些日子可觉身子乏力?夜间睡眠如何?”
老妇轻轻点头,叹了口气:“唉,正如姑娘所说,这身子骨总是沉重,夜里也常常冷得难眠,老是咳嗽,家里烧不起炭火,只靠喝点姜汤暖暖身。”
阿璃默默记下,又细细观察老妇人的面色、舌苔,随即道:“大娘,冬令时节寒气深重,您体虚难以御寒,加之起居不稳,才致这病久拖不愈。依我所见,不单需服药调理,还应适当保暖,夜里尤需避风寒。”
说着,阿璃站起身,拿起笔在药方纸上写下几味药材,同时解释道:“这是温补散寒的方子,配有党参、黄芪、桂枝等药材。党参和黄芪能扶正气,桂枝则通行经络,可助您驱寒解表。”
老妇人双眼微红,连声道:“姑娘用心,这些药贵不贵?”
阿璃微微一笑,摇头道:“大娘莫担心,这些药材辞药堂里都有,不会收您太多费用。这方子每日熬一碗,连服三日。若还觉不适,您再来找我。”她望着老妇人关切地补充道,“冬日晨间寒凉,您出门多披件厚衣裳。药中还加了些甘草,味道不会太苦,您安心服用。”
老妇人眼中泛起泪光,哽咽道:“辞药堂的姑娘果真是仁心仁术,难怪这条街上的人都夸你。”
阿璃轻轻扶住老妇人的手,温言道:“大娘见外了,我也是习医的晚辈,怎敢妄称仁术。医者所学,便是为人解困,您若觉得好转,便是对我最大的慰藉了。”
老妇拭了拭眼角的泪,感激地说道:“姑娘,来年若有机会,定来给你送碗年糕。”言毕,老妇人怀抱药包,缓步离去。
待她的背影渐行渐远,阿璃望着她那渐远的身影,心中浮现出几分欣慰与满足。她不由感叹,这数月的勤学苦练,终于得到了些许回报,亦证明了自己可以渐渐独当一面。
刘伯适时走上前,拍拍阿璃的肩头,笑道:“阿璃,你这一手诊断当真有模有样了。记得我初见你时,你还是个手忙脚乱的丫头,现下已能替堂里分担不少。”
阿璃微微低头一笑:“刘伯过奖了,若非您与师傅耐心指导,我怎会如此顺利?”
刘伯捻须笑道:“医道修习在于精诚专一,数月磨砺,终究使你脱颖而出。如今堂中有你,可算是我这双老眼的安慰。”
阿璃听得心头一暖,感激道:“刘伯,阿璃一定不负您的教诲,来年也会更加用心。”
冬日的辞药堂虽寒风阵阵,但在阿璃心中却充盈着温暖与安定。她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亦在医道之路上迈出了坚定的一步。这份成长,不仅来自辞药堂中的琐碎劳作,更源于医者与患者之间那份真挚的温情,正如寒冬之中,那一抹药香般沁人心脾。
年关将近,市集也繁忙异常,街头巷尾尽显节日的气象。徐锦言的锦言商号更是人头攒动,许多百姓不辞辛劳,天未亮便来到店铺门口排队,或为采购丝绸衣料,或为求购药草药材,尤以新上架的宝相花瓷器为最。坊间早已流传锦言商号的宝相花瓷品精致细腻,且寓意富贵安康,不少人家便想着趁着年节购上一套,以增添喜气。
徐锦言一早便站在店铺中,目睹这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心中自是颇感欣慰。正当他凝神细观之际,忽见一名小厮匆匆奔来,笑道:“少东家,门外人越聚越多,排起了长队,咱们铺子门口怕是挤不下了!”
徐锦言听罢,抬眼望向门外,只见大街上早已是熙熙攘攘,队伍蜿蜒至街角,心中更是欣喜。他略一沉吟,对身边的掌柜王伯说道:“李伯,让店中伙计加紧备货,务必满足客人所需。同时,吩咐人看顾门外秩序,切莫使百姓久等生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