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万一引起岐国动荡……”
“殿下……”李瑛再次劝道:“长痛不如短痛,殿下常年坐镇岐国,威望无人可及,何惧小小动荡!
更何况,在下愿以性命保殿下无忧!”
说到这里,女帝看着一副誓死以保她安危的李瑛,再看了看手中奏疏,尤其是上面报表上对东市的条条鞭辟入里的分析,心里也不由得生出了一股怒气:好啊,我如此厚待你们,王兄如此信赖你们,你们就是这么回报我的!
一想起那些人表面恭敬,实则内地里阴奉阳违,中饱私囊,将她这个岐王当猴耍的模样,女帝便觉得逆血上涌,于是心一横,咬了咬银牙:“好,那就依李卿所言!”
“来人,取凤翔卫虎符来!”
女帝看着李瑛,道:“那么,一切就拜托李卿了。”
李瑛起身,躬身行礼:“臣定当不负殿下所托,还岐国朗朗乾坤!”
女帝深吸了一口气,接过了亲卫送过来的虎符,然后写下了一道文书,郑重地交到了李瑛的手中——这是代表岐王,调动凤翔大军的虎符和军令,二者合一便能够调动五千以下的凤翔卫。
李瑛郑重地接过,道了声诺,转身走出了房间。
女帝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翻看着那本奏疏,漂亮的脸蛋上再度浮现出了犹豫的表情。没了李瑛逼迫,脑袋冷静下来之后,她又有些举棋不定了。毕竟,集市只是一个开端,后续牵扯到的人员实在是太广了。
沉吟许久,女帝吩咐人去将胡善胡长史请过来。
胡善是王兄留给她的老人,当初辅佐王兄一路走到今天,可以称得上岐王府的定海神针。每每有无法断绝之事,女帝都会请教他的意见。
很快,在前面办公的胡善就接到了岐王的命令,有些诧异,但还是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老臣参见岐王!”
“长史快快请起,来人,赐座!”女帝让对方免礼,然后很是踌躇的将手中的奏疏递给了胡善:“今日一大早,就有人给小王出了个难题,小王实在是有些举棋不定,故此想要就此事请教长史一番。”
胡善连忙起身:“殿下折煞老臣了,为殿下分忧,乃是老臣分内之事。”
一边说着,胡善一边接过了奏疏看了起来。只是几眼,胡善那张老脸上就出现了惊疑不定的表情,诧异的看向了女帝:“殿下,这奏疏上所言集市之事,可确有其事?”
女帝无奈的点了点头:“小王还以为是连年战乱导致的税率有所下降,乃是正常情况。可按照李卿奏疏中分析,恐怕这背后牵扯不小。”
胡善脸色大变,连忙起身跪伏于地:“臣失察,请殿下降罪!”
“长史,还是起来吧。事情已经发生了,还是商量一下李卿所提之策是否可行吧。”女帝无奈的揉了揉脑门儿:“坦白说,何止是长史失察,就在刚才,小王也是被人当面训斥,差点儿下不来台啊。”
胡善愣了一下,随即开怀大笑:“这对殿下来说,是好事啊。可见,殿下眼光独到,没有看错人呐。这不,回报这么快就来了。”
“小王也知忠言逆耳,更何况这等言之有物的言论,何来的怪罪之理。只不过,这忠言听起来是真不好受。”女帝苦笑着道:“罢了,不说这些糟心的事了。还是说说李卿的策略吧。”
胡善起身,沉思了一阵。
李瑛所言通商路一事,他也知道。这些天,他跟女帝都在等幻音坊派出的商队回来,然后再看看此事可行不可行。
而李瑛今日所提正是在为此事做铺垫,整肃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来商人,才能带给岐国利益。
如此说来,倒是必须做。
可是李瑛的手段……
胡善叹息一声,到底是老了,不如年轻人有魄力。这些年得过且过,把当年少年人的棱角都彻底给磨没了。
“殿下,您不觉得李仓曹之手笔有些熟悉吗?”
女帝愣了一下,诧异的看向了胡善。
胡善抚了抚胡须,轻轻地吐出了四个字:“徙木立信!”
“商鞅?!”女帝猝然一惊,随即恍然大悟:“李卿是在行法家之策!”
“然也。自古法家之策,必然血流成河,有伤天和,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却不得不承认,在乱世之中,法家之严刑峻法,却能够使国家迅速强大起来。
所以,这就看殿下怎么选择了。”
女帝犹豫了一下,然后一咬牙:“只要能强大岐国,无所谓哪家。”
“这样的话,殿下就需坚定信心,毫无保留的信任李仓曹。当年商鞅在秦国变法,若无秦孝公鼎力相助,恐怕也会功败垂成。
故此,李仓曹在前面拼杀,殿下万万不可动摇。”
女帝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小王明白了。”
胡善合起了奏疏,语重心长的道:“殿下,老臣已经老了,现在就连走路都得拄着拐杖。对于李仓曹这等大才,殿下当想方设法收服才是。其人若真能为殿下所用,那么,未来霸业可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