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妹没有参加团支部书记竞选,但她却被社团纳新的气势所吸引。金城大学附属医学院的社团招收纳新的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校园里张灯结彩,宣传海报琳琅满目,各种社团的招新横幅和桌子一字排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妹和芬芳、新兰一起睁大好奇的眼睛在桌子间逡巡,寻找着能让各自感兴趣的社团。
社团种类繁多,有文学社、摄影社、音乐社、舞蹈社、戏剧社、武术社、篮球社、足球社、攀岩社、英语社等等。每个社团都有独特的招新方式,有的用激情四溢的表演吸引新生,有的则是用精美的宣传册,热情的学长学姐们使出浑身解数推销自家社团,不惜降尊纾贵,拉住路过的萌新们一顿输出。
三妹喜欢读书,对文学社情有独钟。她来到文学社的招新处,桌子上摆放着几本精美的杂志和小说,男男女女五六个人在这儿,一个矮矮的男生正唾沫飞溅地给几个新生热情地介绍着社团的活动,新生们一脸崇拜地听着。“着名作家贾平凹听说过吗?他就是我们社团的前辈,还有……
三妹很感兴趣地询问怎么加入。学长激动地拿过报名表,报名表在他手中都抖起来。三妹想,不用这么激动,我只是试试,不好我也不会勉强自己。
芬芳喜欢时尚的东西,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看向攀岩社团,这个听着就很高大上的。学长学姐们正在演示走猫步,看着他们矫健的身影,芬芳跃跃欲试。
新兰热爱英语,希望能在大学里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因此,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英语社。
很快,各社团的活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文学社的第一次活动是在图书馆的一个小房间里进行的。活动主题是“青春文学创作分享会”。三妹充满期待地参加了活动。然而,活动中,学长学姐们更多地是在谈论自己的创作经历,而对于新成员的提问和想法却鲜少关注。三妹感到有些失望。
攀岩社的第一次活动是学校的攀岩墙上进行的。有个个子不大,但油头粉面的学长,不时甩甩自己的大背头,对着新人吹嘘自己的辉煌历史。芬芳看着好笑。
另一个面庞白皙,说话声音好听的学长银热心地教芬芳一些基础攀登技巧,有时抓一下芬芳的手,让她抓紧,有时用腿碰一下屁股,芬芳觉得很不习惯。几次之后,芬芳说:“学长你忙,我自己练一练。”学长不明所以,悻悻离去。
英语社的第一次活动是在教室里进行的。新兰期待着能够在这里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然而,活动中,社长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社团的活动安排,然后让大家自由交流。新兰发现,社团成员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交流起来十分困难。她感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一周的社团活动下来,三妹、芬芳和新兰都感到有些失望。她们觉得这些社团的活动都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她们三个聚在一起,交流着各自的感受。三妹说:“社团也没多大意思。文学社我不去了,还是自己上图书馆读书自在。”
芬芳点头附和:“是啊,说不定会碰到登徒子。”
新兰也叹了口气:“英语社成员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太大,有的还不如我。”
芬芳和新兰决定重新寻找合适的社团。她们发现,原来校园里还有许多小型社团,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充满了活力。
芬芳则加入了一个名为“户外探险社”的社团,这里的成员们热爱户外运动,经常组织徒步、登山等活动。新兰则加入了一个名为“英语角”的社团,这里的成员们英语水平较高,交流起来十分顺畅。
于是,在每天学习作业之外,周末,芬芳、新兰参加各自的社团活动,日子过得很充实。三妹上图书馆读书,自得其乐。
一天,团支部书记钟明在课前说:“11月6日某省西南部的澜沧、耿马一带发生7。6级和7。2级的强烈地震,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通讯中断,道路被毁。损失严重,全国上下都在伸手支援,我们支部也号召大家为灾区捐款捐物。”
听了钟明的话,三妹想到马上就是冬天了,灾区的老百姓真是太惨了。但自己除了交学费、书本费和住宿费后,每月生活费也就60元左右。真拿不出为灾区捐款的钱。正在三妹纠结的时候,芬芳和新兰都捐了5元。
芬芳父亲一名科级干部,某局一把手。新兰父亲在粮食局,家里情况也好,关键是她们两家孩子少,芬芳只有一弟弟,新兰是家里的小女儿。
三妹家里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这几天,粮食打得多了,但收入并没增加。所以,三妹迫切想找到一些挣钱的渠道,减轻家里的负担。
这天下午,三妹收到大姐的信,她在信里夹了两张5元的票子和5斤粮票。三妹将一个5元钱捐了,然后,留下了一个5元和5斤粮票。
三妹觉得自己能力有限,但也尽力了。后一周时间,她得用5斤粮票换些吃的,不至于饿着自己。
王堪再次找三妹时,三妹问他哪里有适合女孩子勤工俭学的岗位。
王堪问:“谁需要勤工俭学?”
三妹坦然回答:“我。家里给的钱日常够用,就是有些意外开支就缺钱了。”
王堪关切地说:“我没有注意过这些事,我可以给你问问。
三妹记得有一次读刘绍裳的故事时,说他饿坏了,就拾了一张烟盒纸,在上面写了一篇短文,拿到报纸编辑部,换了一顿饭。这个故事给了三妹启示,于是,她开始给自己熟悉的报纸写稿子,写稿子也是有成本的,信纸、信封和邮票。
起初,她从学校图书馆报刊栏抄了好多报纸的地址、邮编。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语文报》《中学生导报》等投稿,好几次石沉大海,她都有些沮丧了。
一天早晨,辅导员陈小星老师拿着一张《中学生导报》和一张汇款单,说:“张三妹,你看这是不是你写的稿子发表了?”
三妹心中狂喜,接过报纸,果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一篇小文章的题目下面,文章发表了,汇款单上有5元稿费。
陈小星老师由衷地称赞说:“张三妹,了不起!能在报纸上发文章了!”
三妹羞涩地一笑:“谢谢老师鼓励!”
这次投稿成功,给了三妹信心。她觉得熟悉的报纸投稿更容易中。后来,她又在《语文报》上也成功发表了一篇文章。这次,她收到了15元稿费。
王堪介绍了一个家教给三妹,每周补2小时课,每小时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