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双袜子想到的
曾读到《温州都市报》一则新闻:某高校大一学生江宇(化名)在同学中小有名气,不是因为成绩好,也不是因为社交能力强,而是他的袜子多,一个学期江宇从家里带了600双袜子,两天换一双,换下就丢掉。袜子是他父亲亲手给他装的,家里开着袜子厂,要多少有多少。
类似报道,已经不是一例两例了。这让我想到很多,不吐不快。
首先,我想到朱德的草鞋,想到毛主席补了又补的袜子。虽说时代变了,物质丰富了,但艰苦朴素的作风过时了吗?当年,凭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地位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天十双袜子也不算什么吧。然而,一个学生,作为社会的纯消费者,穿两天就扔,这体现出什么作风和品质?
第二,我想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位同学能够做到袜子穿两天就扔,为什么呢?这不是显摆家里有钱吗,不差钱,扔多少也不在乎。或许有人会说:自个儿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是这样吗?人不单纯是生物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才活着越有意义。盖茨比那位学生家境如何?我还没有见到关于盖茨像那位学生“享受生活”的报道,看到的都是他如何创业、如何做慈善事业。社会主义培养的苗,还不如资本主义的草!教育的悲哀啊!
第三,我想到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马加爵杀人了,可恨,被判了死刑,罪有应得。然而,有几人知道马加爵悲惨的生活,有几人曾伸出援助之手?大多数的人,对马是鄙视、耻笑,他们在鄙视、耻笑贫苦,他们从来没有鄙视、耻笑过奢侈、贪婪、为富不仁。马加爵上大学前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别人成绩差还能选择读一所好大学,他成绩好却因为学费和路费的问题,只能选择离家近,最后埋葬了自己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上大学后,买了一双解放鞋,回家的时候不穿,没人的时候不穿。他穿过袜子吗?他的脚是*着的。我们在指责马加爵的同时,怎么就不深思:精神文明之树开的是什么样的花呀?
第四,我想到一篇讲述中国富人“享受生活”的调查文章。文章讲道:在享受奢侈生活方面,中国的有钱人有什么令老外无法比拟的强项吗?有!一些非常浪费社会资源的项目,正是目前中国富人们最热衷的享受,比如极其浪费的餐桌。一顿商务餐,可以让野生动物、热带鱼、猫蛇乌龟都上餐桌,这绝对是比尔盖茨们难以想象的。另外,农村的富人圈地盖房子,占山头砌豪华墓地;城里的高档娱乐城人声鼎沸,缺水的北方一样有整夜循环的SPA……
第五,我想到和谐社会建设。谁都喜欢和谐社会,但现在社会和谐吗?肯定有人认为和谐,有人认为不和谐。认为和谐的是什么人,不认为和谐是哪一群人?有人认为不和谐,问题还不大,当社会产生严重对立时,谁都和谐不了。如果占有社会大量资源的人,宁可扔掉、奢侈掉,也从来想不到贫困的同伴,更不肯分一杯羹,社会必然产生严重对立。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
或许有人会说,一双袜子而已,没你想的那么严重。这些人不会想到,旧中国许多农民起义、暴动,参加革命,不也是为了一口饭、一身衣吗?一双袜子的背后并不简单,它能折射出许多。 。 想看书来
学习英语
在考公务员的同时,陆续学习着英语。这是改变现状的两条路:考公和考研。考研必须英语过关,英语的份量高于也难于任何课目。如果公务员招录考英语,我肯定是没戏的。
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张不开口,背不流利,初一英语较简单,还能考九十多分,初二以后都是八十多分,再也没有提高。为补上这个弱势课目,初三我用了半年时间专心学习,几乎不再学数理化。为了让英语老师多辅导,母亲舍不得吃鸡蛋,煮熟了留给我去学校时拿上,我也舍不得吃,十来个鸡蛋悄悄地送给英语老师。但这都无济于事,中考时英语依然是丢分的课目。
我读师范时,没有英语课程,后来又加上,我也毕业了。
英语成为我的心病和梦魇,时常梦到还没有学好英语,落下了许多课程,却要考试了,心急的好像憋着尿一样。
工作后,心中还没有放下英语。想起来,学一阵子,只是不能坚持多久。真正用心学英语,是产生考研的想法以后,通过电脑,背单词,学句子。2006年,得知新概念英语比较好学,就从网上下载新概念课程,拷贝到有MP4功能的手机上,有时间便学习一会儿,坚持了三年,学习了两册,进度够慢的,但仍没有学出效果来,收获是微乎其微。
制定计划,每天学多长时间,学习多少课程。每天中午,学习英语两个小时。学习中间,有时会不知不觉中入睡,而且睡的特别香,醒来再学,感觉效率比较高,但又该忙工作了。如果完不成计划,晚上继续学。
学英语是以备考研用,但没有考研,也就没有用。不但没有用,反而影响了考公务员,如果把学英语的时间用在学国语上,那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有较大提高,就不至于面试太差劲,屡面屡败了。
为什么学不好英语?归结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了也用不着。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工作、生活中都用不着这种交流工具,因此事倍功半。现在用不着,等以后用着时,也差不多忘光了,总不能为了不忘,三天两头背一背吧。
中国的考试制度真是折磨人,有用的不考,考的没用。学用两张皮。这该死的英语!
这不是绝对的,却是多数情况。于是,写了一篇《建议*取消部分英语考试》的小文,来议论此事。
建议取消部分英语考试
《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级编辑傅振国讲:“按照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英语侵入汉语的速度,按照中国年轻一代对英语的崇拜对汉语的轻视,按照我国知识分子目前对待英语侵入汉语所持的麻痹麻木的精神状态,不用300年,100年后,汉语将会消亡。”
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越来越泛滥的汉英混用泛滥现象,就清楚未来会怎样了。一些中文刊物,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人看不懂,中国人只有学的英语才能看得懂自己的汉语。
再看一个例子。胡润的朋友在参加一个活动时对大家说:“胡润的女儿今年上学了,进的是上海一家汉英混合小学,前两天搞英语测试,全班前20名居然都是中国学生,他很生气地对女儿说,你可是英国人呀。我跟他说,如果英国首相是全球考试产生的,估计前20万名都是中国人。”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儿女的母语,维护母语的纯洁性和生命力,已是迫在眉睫。国家广电总局下文要求央视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外语及字母缩略词。*部长袁贵仁致电傅振国表示了对此问题的关注。许多人也提出了引导、示范、规范使用汉语的办法。但这些都没有抓住实质的问题所在:现在英汉混用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导向,一些政策制定者崇洋媚外,过度重视英语教育所致。
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如果你想亲自驾车,那就必须考驾证,但你也可以让人代驾,没有人要求你必须考驾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考证。
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如果你想亲自说英语,那就必须学英语,但你也可以让人翻译。问题在于,我不想说英语,我也没有机会说英语,也不需要让别人翻译,却必须学英语,花费人生最宝贵的精力去琢磨这些无用的ABC,为什么?因为*的一群官员,他们制定政策,你不学英语就会失去教育权,甚至生存权。
中考、高考英语与国语的分值比重是一样的;大学毕业要过英语四六级,没有国语水平要求;考研没有国语测试,英语的硬杠儿却是必须过的,而且比重很大。不学英语或者学不好英语,你就没有机会考大学、没有机会上研究生,甚至连高中都可能考不上。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就业机会更少,不就业又如何生存?在一些单位工作,英语不好评不上职称,等等,英语这个紧箍咒可谓无处不在。总之一句话,在中国你要想活得好,可以不学或学不好国语,但绝不可以不学或学不好英语。
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