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懒得管,却不代表没权利。小辈和长辈顶上了,最后被打压的铁定是小辈。
丈夫原本就是无宠的,作为继子,他更要“孝”,站在哪一边不明而喻。
况且虞氏还是正经婆婆,理由也正当,封建社会,生不出儿子就是女人的错。子嗣压力下来了,还落到要叫下人仆妇到赵氏哪儿当着她孩子面的“指教”。
这事儿在家中只要打听就可以知道的。春华在娘家内院禁过言,当时她初嫁来也是没几天就听人说了的。这里面是谁的意思很清楚。
真是面子里子都落了。
婆婆在新妇过门时说的话让赵氏心里难受,等过了一会儿新人来见过家里人的时候,到了大嫂面前,赵氏也不免带出了点情绪。
“早日开枝散叶,夫妇和睦百年好。”话语倒是没错,但同一句话,不同的语气说出就给人不同的感觉。
她脸上没有表情,其实没有表情也是种表态,正说明了她心中的不悦。
前面大家都是说着好话祝贺的,这对新人也恰出于人生得意的时刻,赵氏的这个冷遇或许对她自己来说只不过是做得平淡了点,但对正春风满面的两人来说实在是兜头的一盆冷水。
作为庶子,司马孚也家中各种的冷遇早是习惯了,却更被磨砺出一种敏感来。
嫂子为什么在自己的喜日子不高兴了?联系平时叔嫂见面并不多,但每次见着了总是以礼相待的。
还算是司马孚比较厚道,只是猜想大嫂或许是看见新人成双成对,在思念大哥吧?
怀疑的种子却是埋下了。
岑氏却毕竟年轻,也是个小门小户的女儿,这么一下就不由带出了点表情。
还算是知道新妇入门头一天,也没说话。
叔嫂是要回避的,岑氏又不知该怎么回话,刚才还是温情和睦的家人见面,看着要冷场,春华赶忙把话接了过去。
“我看着新娘子果然是好相貌的,有了三婶来了,往后妯娌间可又多了个伴了。”
新娘子被叫做“三婶”,虽说知道这是随丈夫的排行,到底刚家来的姑娘脸皮子薄,一下就红了。
或许是因为先前在大嫂这儿的冷遇,岑氏的回话更感激了些,“妾方于归,往后可要有二位嫂嫂指教了。”
“三婶客气了。”
妯娌虽说是往后要常见的,这时候她救完场,也马上低调地给了见面礼就撤了下来,到一边继续当布景板。
临了,还被隔座的大嫂给斜了一眼。好似在怪她多事,让自己显得小家子气。
不由莞尔,脸上也一点都不动气,还是保持着自然神色,只当是不知。
场面上的事,大家都在看,又不是傻子。
说句公道的,春华也没有个要踩着别人的脸突出自己的想法。否则以她和婆母虞氏的相处,早可给大嫂更多难堪。
出身,嫁妆,未出阁前闺秀的声誉她都要高过赵氏一头,要想出挑早可以让赵氏做悲惨对照组了。但她实在觉得没必要在妯娌间和嫂嫂斗。
何必呢?赵氏是长子宗妇,哪怕目下大家再不看好她,这一家的家教却绝不会让糟糠之妻下堂。
只要她占着这个位子一日,往后父母死了,到时继承嫡脉的就是她的丈夫,按照封建礼教,父母其他的儿子都是要在嫡长子手下讨生活的,她又何必和未来当家的主母弄僵。
今天她圆了场面,也是有点私心。让大嫂赵氏在这里冷了场,她也是坐在旁边的,如果她不出声的话,这到底是要被人说她故意为之让大嫂出丑呢,还是要人当她是个没能耐任人拿捏的主呢?
总是有连坐的责任。
不过,也就是今天这么个场面下,她也终是相通为什么赵氏会和婆婆虞氏闹得不可开交了。
赵氏实在太不会做人了。
等又大致过了一个月,温县孝敬里司马家便决定举家去乡还国。
可怜新嫁娘岑氏才刚嫁来,这就要动身走了,连陪嫁的庄子田产都来不及处置。